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包括散熱組件和冷卻管組件,所述冷卻管組件內的冷卻管道彎曲形成至少兩排穿設在散熱組件之中,還包括進液嘴和出液嘴,所述進液嘴與冷卻管組件入口連接,所述出液嘴與冷卻組件出口連接,冷卻管組件由冷卻管道彎曲形成至少兩排,所以可以極大程度地增加冷卻液在冷卻管組件之中的停留時間,而增加停留時間可以使冷卻液中的熱量能夠充分傳遞到每一根的冷卻管道之中,然后冷卻管道再將熱量傳遞到散熱組件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對冷卻液的散熱效率,大大降低了冷卻液的輸出溫度。低了冷卻液的輸出溫度。低了冷卻液的輸出溫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
[0001]本技術屬于散熱設備
,具體是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
技術介紹
[0002]生活中使用電子設備娛樂是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并且電子設備的功率也越來越大,因此出現了水冷系統(tǒng),例如電腦用于冷卻CPU或顯卡的水冷系統(tǒng),其中冷卻液作為帶走熱量的媒介,然后再由外部散熱器對冷卻液進行降溫再進入循環(huán),如公開專利文獻CN210181547U,專利名稱為水冷散熱器所示,包括若干散熱管,散熱管兩端分別連通有上水室和下水室,位于相鄰散熱管之間設有散熱鰭,在上水室處設置有與內腔連通的水泵,雖然該專利文獻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減少占用空間,便于拆卸和維護,但是可以預見地是通過水泵加快冷卻液的循環(huán),從而達到快速冷卻的效果;
[0003]但是申請人認為,在循環(huán)過程中冷卻液沒有充分將熱量傳遞到散熱鰭中,導致冷卻液的溫度得不到降低,又再次進入散熱器中循環(huán),影響對發(fā)熱部件的散熱效果,另外現有的散熱器具有多根進水散熱管和多根出水散熱管,這些散熱管均呈片狀且相互獨立的,由于散熱管呈片狀,所以空間狹窄,較為容易堵住,當有一根散熱管堵住后,造成散熱不均勻,并且會引起同方向的其他散熱管中的液體流速過大而變形。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包括散熱組件和冷卻管組件,所述冷卻管組件內的冷卻管道彎曲形成至少兩排穿設在散熱組件之中,還包括進液嘴和出液嘴,所述進液嘴與冷卻管組件入口連接,所述出液嘴與冷卻組件出口連接。
[0007]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冷卻組件包括兩條一體成型的蛇形冷卻管道,所述蛇形冷卻管道經過至少四次折彎,上排冷卻管道的末端與下排冷卻管道的首端連接。
[0008]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上排冷卻管道與下排冷卻管道相互錯開。
[0009]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冷卻組件包括從左往右傾斜設置的第二冷卻管道、第一冷卻管道、第三冷卻管道、第四冷卻管道、第六冷卻管道和第五冷卻管道,所述第一冷卻管道的下端與進液嘴連接,第一冷卻管道的上端與第二冷卻管道的上端連接,第二冷卻管道的下端橫越第一冷卻管道與第三冷卻管道的下端連接,第三冷卻管道的上端與第四冷卻管道的上端連接,第四冷卻管道的下端跨越第六冷卻管道與第五冷卻管道上端連接,所述第五冷卻管道的下端與第六冷卻管道的下端連接,第六冷卻管道上端與出液嘴連接。
[0010]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散熱組件包括固定框架,所述固定框架內設有若干散熱鰭片,所述散熱鰭片均與每一根冷卻管道接觸。
[0011]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固定框架還包括設置在兩端的水室一和水室二,所述水
室一和水室二均填充有冷卻液,所述冷卻組件兩端分別連接橫向延伸出散熱組件,并分別置于水室一和水室二之中。
[0012]進一步的技術方案,所述散熱鰭片設有與冷卻管道相適應的通孔,沿通孔的周長方向設有翻邊,所述翻邊可與另一片散熱鰭片相抵。
[0013]本技術的有益效果:
[0014]冷卻管組件由冷卻管道彎曲形成至少兩排,所以可以極大程度地增加冷卻液在冷卻管組件之中的停留時間,而增加停留時間可以使冷卻液中的熱量能夠充分傳遞到每一根的冷卻管道之中,然后冷卻管道再將熱量傳遞到散熱組件之中,可以有效提高對冷卻液的散熱效率,大大降低了冷卻液的輸出溫度;
[0015]另外,冷卻管組件只有一條通道,并且相對于傳統(tǒng)的片狀散熱管口徑更大,承壓能力也相應增大,可以有效解決堵塞的問題,防止出現形變,并且出現堵塞的情況時冷卻液不能循環(huán),所以用戶能夠立刻發(fā)現進行處理,防止因發(fā)熱過大而燒壞設備。
[0016]本技術的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0017]圖1:本技術的立體圖。
[0018]圖2:本技術的冷卻管組件實施例一示意圖。
[0019]圖3:本技術的冷卻管組件實施例二示意圖。
[0020]圖4:本技術的冷卻管組件實施例二立體結構圖。
[0021]圖5:本技術的剖面圖一。
[0022]圖6:本技術的剖面圖二。
[0023]圖7:本技術的翻邊實施方式示意圖。
[0024]附圖標記:1
?
散熱組件、11
?
固定框架、12
?
散熱鰭片、13
?
水室一、14
?
水室二、15
?
翻邊、2
?
冷卻管組件、3
?
進液嘴、4
?
出液嘴、51
?
上排冷卻管道、52
?
下排冷卻管道、61
?
第二冷卻管道、62
?
第一冷卻管道、63
?
第三冷卻管道、64
?
第四冷卻管道、65
?
第六冷卻管道、66
?
第五冷卻管道、71
?
第一U型連接頭、72
?
第二U型連接頭、73
?
第三U型連接頭、74
?
第四U型連接頭、75
?
第五U型連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6]請參照圖1
?
5;
[0027]本技術所述的多管道散熱水排為水冷系統(tǒng)中的外部散熱器件,主要用于對冷卻液進行降溫散熱,通常配合冷頭一同使用,以電腦水冷系統(tǒng)為例,電腦中的中央處理器通過冷頭將熱量傳遞到冷卻液中,從而到達降低中央處理器溫度的目的,然后冷卻液經管道從進液嘴3進入到散熱水排中通過散熱組件1吸收冷卻液的熱量,并將熱量散發(fā)達到空氣中,從而使冷卻液溫度下降,再從出液嘴4流出至冷頭之中進入循環(huán);
[0028]傳統(tǒng)的散熱管通常為片狀,片狀的散熱管空間狹窄能夠一定程度加快流速,從而起到加快散熱的效果,但是在散熱組件1中的停留時間短,沒有充分將熱量傳遞到散熱組件
1中,因此本技術采用由多根冷卻管道彎曲而成的冷卻管組件2作為輸送冷卻液的部件,在本實施例中,若干冷卻管道形成至少兩排,并且冷卻管道呈圓柱狀,相對于傳統(tǒng)的片狀散熱管能夠輸送更多的冷卻液;使用時,冷頭將熱量傳遞到冷卻液中,吸收熱量的冷卻液從進液嘴3進入到冷卻管組件2之中,冷卻管組件2由冷卻管道彎曲形成至少兩排,所以可以極大程度地增加冷卻液在冷卻管組件2之中的停留時間,而增加停留時間可以使冷卻液中的熱量能夠充分傳遞到每一根的冷卻管道之中,然后冷卻管道再將熱量傳遞到散熱組件1之中,由于本技術大大延長了冷卻液在冷卻管組件2之中的停留時間,在冷卻液流動的時候溫度也會逐漸降低,經過對冷卻液的散熱降溫后,冷卻液從出液嘴4輸出至冷頭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熱組件(1)和冷卻管組件(2),所述冷卻管組件(2)內的冷卻管道彎曲形成至少兩排穿設在散熱組件(1)之中,還包括進液嘴(3)和出液嘴(4),所述進液嘴(3)與冷卻管組件(2)入口連接,所述出液嘴(4)與冷卻組件出口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組件包括兩條一體成型的蛇形冷卻管道,所述蛇形冷卻管道經過至少四次折彎,上排冷卻管道(51)的末端與下排冷卻管道(52)的首端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排冷卻管道(51)與下排冷卻管道(52)相互錯開。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多管道散熱水排,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卻組件包括從左往右傾斜設置的第二冷卻管道(61)、第一冷卻管道(62)、第三冷卻管道(63)、第四冷卻管道(64)、第六冷卻管道(65)和第五冷卻管道(66),所述第一冷卻管道(62)的下端與進液嘴(3)連接,第一冷卻管道(62)的上端與第二冷卻管道(61)的上端連接,第二冷卻管道(61)的下端橫越第一冷卻管道(62)與第三冷卻管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耿顯桃,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友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