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涉及頭顱輔助固定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與手術床頭部處固定安裝的箱體,所述箱體的內腔固定安裝有限位組件,所述限位組件包括沿箱體內腔長度向固定安裝的主桿和兩個輔助桿,兩個輔助桿分別位于主桿寬度向的兩側,主桿的一端轉動安裝有弧形頂桿,兩個輔助桿靠近弧形頂桿的一側均轉動安裝有相互對應的弧形副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當患者進行神經內科方面的手術時,為了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頭部發生移動,需要將患者的頭部放置于箱體表面的凹槽內,當患者躺好后再通過弧形頂桿以及弧形副桿,將患者頭部的三面進行限位固定,從而優化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外力影響頭部產生移動導致手術風險提高的問題。致手術風險提高的問題。致手術風險提高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頭顱輔助固定
,具體涉及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
技術介紹
[0002]神經內科是關于神經方面的二級學科,不屬于內科概念,主要收治腦血管疾病(腦梗塞、腦出血)、偏頭痛、腦部炎癥性疾病(腦炎、腦膜炎)、脊髓炎、癲癇、癡呆、代謝病和遺傳傾向疾病,醫護人員在對神經內科患者進行治療時,大多需要對患者的腦補進行手術。
[0003]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由于腦內神經錯綜復雜,在手術前雖然對患者進行了麻醉,但為了避免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由于外部原因產生移動,從而牽動手術部位,導致不可預測的手術風險發生,這就需要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對手術患者的頭部進行固定,降低手術因為意外導致的風險。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為解決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由于外部原因產生移動,從而牽動手術部位,導致不可預測的手術風險發生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
[0005]本技術為了實現上述目的具體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包括與手術床頭部處固定安裝的箱體,所述箱體的內腔固定安裝有限位組件,所述限位組件包括沿箱體內腔長度向固定安裝的主桿和兩個輔助桿,兩個輔助桿分別位于主桿寬度向的兩側,所述主桿的一端轉動安裝有弧形頂桿,兩個所述輔助桿靠近弧形頂桿的一側均轉動安裝有相互對應的弧形副桿,所述主桿、輔助桿、弧形頂桿和弧形副桿與人體接觸一側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裝有彈力層。
[0007]進一步地,所述弧形頂桿遠離彈力層的一側且位于主桿和弧形頂桿連接點處固定安裝有半圓齒盤,所述半圓齒盤遠離弧形頂桿的一端嚙合有一號齒輪,所述一號齒輪圓心處的內壁固定安裝有連動桿,所述連動桿的一端與箱體的內壁轉動連接,所述連動桿的另一端貫穿箱體內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裝有一號扭轉盤。
[0008]進一步地,所述弧形副桿遠離彈力層的一側且位于輔助桿和弧形副桿連接點處固定安裝有半圓齒盤,所述半圓齒盤遠離弧形副桿的一端嚙合有二號齒輪,所述二號齒輪圓心處的內壁固定安裝有連動桿,所述連動桿的一端與箱體的內壁轉動連接,所述連動桿的另一端貫穿箱體內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裝有二號扭轉盤。
[0009]進一步地,所述主桿寬度向的兩側均沿自身長度向開設有滑動槽,兩個輔助桿相互遠離的一側均沿自身長度向開設有滑動槽,所述滑動槽的內壁均滑動卡接有調節組件,所述調節組件兩端的表面均固定安裝有安放座,所述安放座遠離調節組件的一端均轉動安裝有折桿。
[0010]進一步地,所述調節組件包括同時與多個滑動槽內壁滑動卡接的弧形架,所述弧形架遠離滑動槽的一側固定安裝有驅動電機,所述驅動電機的輸出端固定通過聯軸器固定
安裝有驅動齒輪,所述驅動齒輪的兩端均與弧形架中部的內壁轉動連接,所述驅動齒輪靠近主桿的一側嚙合有齒條,所述齒條遠離驅動齒輪的一側與主桿固定連接。
[0011]進一步地,所述彈力層的外表面均固定均固定安裝有防水層。
[0012]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3]1、本技術通過當患者進行神經內科方面的手術時,為了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頭部發生移動,需要將患者的頭部放置于箱體表面的凹槽內,當患者躺好后再通過弧形頂桿以及弧形副桿,將患者頭部的三面進行限位固定,從而優化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外力影響頭部產生移動導致手術風險提高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技術的外部結構立體圖;
[0015]圖2是本技術的內部結構縱剖圖;
[0016]圖3是本技術的箱體內部結構爆炸立體圖;
[0017]圖4是本技術圖3中A處放大圖。
[0018]圖中1、箱體;2、限位組件;201、主桿;202、輔助桿;203、弧形頂桿;204、弧形副桿;3、彈力層;4、半圓齒盤;5、一號齒輪;6、連動桿;7、一號扭轉盤;8、二號齒輪;9、二號扭轉盤;10、滑動槽;11、調節組件;1101、弧形架;1102、驅動電機;1103、驅動齒輪;1104、齒條;12、安放座;13、折桿。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0]如圖1
?
4所示,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包括與手術床頭部處固定安裝的箱體1,箱體1的內腔固定安裝有限位組件2,限位組件2包括沿箱體1內腔長度向固定安裝的主桿201和兩個輔助桿202,兩個輔助桿202分別位于主桿201寬度向的兩側,主桿201的一端轉動安裝有弧形頂桿203,兩個輔助桿202靠近弧形頂桿203的一側均轉動安裝有相互對應的弧形副桿204,主桿201、輔助桿202、弧形頂桿203和弧形副桿204與人體接觸一側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裝有彈力層3,在一些實施例中:通過當患者進行神經內科方面的手術時,為了降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頭部發生移動,需要將患者的頭部放置于箱體1表面的凹槽內,當患者躺好后再通過弧形頂桿203以及弧形副桿204,將患者頭部的三面進行限位固定,從而優化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因外力影響頭部產生移動導致手術風險提高的問題,需要解釋的是:主桿201、輔助桿202、弧形頂桿203和弧形副桿204的連接面均噴涂有阻尼層。
[0021]此處的工作原理:當患者躺在手術床上時,先將頭部放置于彈力層3的表面,之后醫護人員以主桿201與弧形頂桿203的連接處轉動弧形頂桿203,再以輔助桿202與弧形副桿204的連接處轉動弧形副桿204,且兩個弧形副桿204均向相對的一側轉動,通過對患者頭部三面均進行限位的方式達到固定患者頭部的目的。
[0022]如圖2和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弧形頂桿203遠離彈力層3的一側且位于主桿201和弧形頂桿203連接點處固定安裝有半圓齒盤4,半圓齒盤4遠離弧形頂桿203的一端嚙合有一號齒輪5,一號齒輪5圓心處的內壁固定安裝有連動桿6,連動桿6的一端與箱體1的內
壁轉動連接,連動桿6的另一端貫穿箱體1內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裝有一號扭轉盤7,具體的:當操作人員需要轉動弧形頂桿203時,先擰動一號扭轉盤7帶動連動桿6的旋轉,旋轉的連動桿6帶動一號齒輪5轉動,轉動的一號齒輪5通過與半圓齒盤4的嚙合關系帶動弧形頂桿203轉動,從而對弧形頂桿203的角度調整,需要解釋的是:連動桿6與箱體1的連接面均噴涂有阻尼層用于增加摩擦力,配合一號齒輪5與半圓齒盤4齒面之間自身存在的對抗力對弧形頂桿203進行支撐。
[0023]如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弧形副桿204遠離彈力層3的一側且位于輔助桿202和弧形副桿204連接點處固定安裝有半圓齒盤4,半圓齒盤4遠離弧形副桿204的一端嚙合有二號齒輪8,二號齒輪8圓心處的內壁固定安裝有連動桿6,連動桿6的一端與箱體1的內壁轉動連接,連動桿6的另一端貫穿箱體1內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裝有二號扭轉盤9,具體的:當操作人員需要轉動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包括與手術床頭部處固定安裝的箱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1)的內腔固定安裝有限位組件(2),所述限位組件(2)包括沿箱體(1)內腔長度向固定安裝的主桿(201)和兩個輔助桿(202),兩個輔助桿(202)分別位于主桿(201)寬度向的兩側,所述主桿(201)的一端轉動安裝有弧形頂桿(203),兩個所述輔助桿(202)靠近弧形頂桿(203)的一側均轉動安裝有相互對應的弧形副桿(204),所述主桿(201)、輔助桿(202)、弧形頂桿(203)和弧形副桿(204)與人體接觸一側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裝有彈力層(3)。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頂桿(203)遠離彈力層(3)的一側且位于主桿(201)和弧形頂桿(203)連接點處固定安裝有半圓齒盤(4),所述半圓齒盤(4)遠離弧形頂桿(203)的一端嚙合有一號齒輪(5),所述一號齒輪(5)圓心處的內壁固定安裝有連動桿(6),所述連動桿(6)的一端與箱體(1)的內壁轉動連接,所述連動桿(6)的另一端貫穿箱體(1)內壁向外延伸并固定安裝有一號扭轉盤(7)。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頭顱防移位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副桿(204)遠離彈力層(3)的一側且位于輔助桿(202)和弧形副桿(204)連接點處固定安裝有半圓齒盤(4),所述半圓齒盤(4)遠離弧形副桿(204)的一端嚙合有二號齒...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潔,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第六醫學中心,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