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包括鏡像排布的、均呈月牙形的左桁架和右桁架,左桁架和右桁架經若干橫桿可拆卸地連接成整體;桿系桁架的內凹面上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反射裝置的安裝座一、下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饋源裝置的安裝座二。左桁架和右桁架經橫桿可拆卸式地連接形成整體,在運輸過程中,可將左、右桁架拆分,從而能夠極大地減少運輸空間;且在安裝過程中,可以分別移動左桁架和右桁架,而后利用橫桿拼接形成整體,能夠減少移動過程中的負重、從而降低安裝難度。又因為桿件間均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能夠釋放應力、避免發生變形,從而提高桁架的尺寸精度。提高桁架的尺寸精度。提高桁架的尺寸精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
[0001]本技術主要涉及衛星通信領域及航空航天
,尤其涉及一種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
技術介紹
[0002]為了實現衛星通信,需要設置衛星信號接收系統以實現天地之間的信號傳輸,而安裝接口、主反射面接收器和饋源系統又是衛星信號接收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安裝接口、主反射面接收器和饋源系統安裝的位置度及同軸度精度越高,意味著衛星接收系統的精度越高,而這三個部分的安裝平面相互交錯,存在一定的空間角度,為了實現固定,需要設置專用的反射面桁架。
[0003]為了提高信號接收效率和范圍以適配衛星通信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提升,反射面接收器的尺寸也相應增大,當反射面接收器的尺寸增大時,為了維持結構穩定,反射面桁架也需相應增大。而現有的反射面桁架由金屬材質焊接構成、無法實現拆分,當反射面桁架的體積和質量過大時將難以移動,從而為安裝帶來困難。不僅如此,焊接成型的反射面桁架由于焊點存在焊接應力,在其作用下將導致桁架的尺寸精度不穩定、從而影響使用。因此,亟需一種能夠拆分的組裝式反射面桁架。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包括鏡像排布的、均呈月牙形的左桁架和右桁架,所述左桁架和所述右桁架經若干橫桿可拆卸地連接成整體;所述桿系桁架的內凹面上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反射裝置的安裝座一、下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饋源裝置的安裝座二。
[0007]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
[0008]所述左桁架和所述右桁架均由若干內邊桿件和若干外邊桿件可拆卸地拼接組成。
[0009]相鄰所述內邊桿件的連接處與相鄰所述外邊桿件的連接處經連桿相接、將左桁架和右桁架分成若干由內邊桿件、外邊桿件和連桿組成的三角結構。
[0010]相鄰所述橫桿經斜撐橫桿相連,橫桿、斜撐橫桿和內邊桿件組成三角結構或橫桿、斜撐橫桿和外邊桿件組成三角結構。
[0011]左桁架位于最頂端的所述內邊桿件與右桁架位于最頂端的所述內邊桿件間經加強桿相連。
[0012]桿件間均經接頭可拆卸相連。
[0013]安裝座一和安裝座二均成型于所述接頭。
[0014]加強桿兩端的所述接頭成型有安裝座一。
[0015]所述接頭與桿件膠接或通過穿設螺栓固定。
[0016]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優點在于:
[0017]左桁架和右桁架經橫桿可拆卸式地連接形成整體,在運輸過程中,可將左、右桁架拆分,從而能夠極大地減少運輸空間;且在安裝過程中,可以分別移動左桁架和右桁架,而后利用橫桿拼接形成整體,能夠減少移動過程中的負重、從而降低安裝難度。又因為左桁架與橫桿間,以及右桁架與橫桿件均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焊接方式,本申請的連接處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能夠釋放應力、避免發生變形,從而提高桁架的尺寸精度。不僅如此,通過設置安裝座一和安裝座二,為外部反射裝置和外部饋源裝置提供了安裝基礎。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的結構示意圖(視角一);
[0019]圖2是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0]圖3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的結構示意圖(視角二);
[0021]圖4是圖3中B處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0022]圖5是左桁架的結構示意圖。
[0023]圖中各標號表示:1、左桁架;2、右桁架;3、橫桿;4、安裝座一;5、安裝座二;6、內邊桿件;7、外邊桿件;8、連桿;9、斜撐橫桿;10、加強桿;11、接頭。
具體實施方式
[0024]以下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5]如圖1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包括鏡像排布的、均呈月牙形的左桁架1和右桁架2,左桁架1和右桁架2經若干橫桿3可拆卸地連接成整體;桿系桁架的內凹面上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反射裝置的安裝座一4、下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饋源裝置的安裝座二5。左桁架1和右桁架2經橫桿3可拆卸式地連接形成整體,在運輸過程中,可將左、右桁架拆分,從而能夠極大地減少運輸空間;且在安裝過程中,可以分別移動左桁架1和右桁架2,而后利用橫桿3拼接形成整體,能夠減少移動過程中的負重、從而降低安裝難度。又因為左桁架1與橫桿3間,以及右桁架與橫桿3件均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焊接方式,本申請的連接處具有一定的活動空間,能夠釋放應力、避免發生變形,從而提高桁架的尺寸精度。不僅如此,通過設置安裝座一4和安裝座二5,為外部反射裝置和外部饋源裝置提供了安裝基礎。
[0026]本實施例中,左桁架1和右桁架2均由若干內邊桿件6和若干外邊桿件7可拆卸地拼接組成。相鄰內邊桿件6的連接處與相鄰外邊桿件7的連接處經連桿8相接、將左桁架1和右桁架2分成若干由內邊桿件6、外邊桿件7和連桿8組成的三角結構。左桁架1和右桁架2均由內邊桿件6和外邊桿件7可拆卸地拼接組成,在運輸和安裝過程中,可以根據現場情況將左桁架1和右桁架2再次拆分成體積更小、質量更輕的部件,從而進一步減小占用空間并降低安裝難度。同時,通過設置連桿8,形成了若干三角結構,在幾何結構中,三角形的結構具有優異的抗變形性能,從而能夠提高桿系桁架的整體強度、減小形變。
[0027]本實施例中,相鄰橫桿3經斜撐橫桿9相連,橫桿3、斜撐橫桿9和內邊桿件6組成三
角結構或橫桿3、斜撐橫桿9和外邊桿件7組成三角結構。通過設置斜撐橫桿9形成了若干三角結構,在幾何結構中,三角形的結構具有優異的抗變形性能,從而能夠提高桿系桁架的整體強度、減小形變。
[0028]本實施例中,左桁架1位于最頂端的內邊桿件6與右桁架2位于最頂端的內邊桿件6間經加強桿10相連。桿件間均經接頭11可拆卸相連。安裝座一4和安裝座二5均成型于接頭11。加強桿10兩端的接頭11成型有安裝座一4。加強桿10端部的接頭11上成型有安裝座一4,通過設置加強桿10,能夠在增強左桁架1與右桁架2間的連接強度的同時為外部反射裝置提供安裝基礎。
[0029]本實施例中,接頭11與桿件膠接或通過穿設螺栓固定。通過膠粘的形式連接桿件和接頭11技術成熟且易于操作,而通過穿設螺栓固定桿件和接頭11的形式更便于后期拆卸。具體地,桿件包括橫桿、內邊桿件、外邊桿件、連桿、斜撐橫桿、和加強桿。
[0030]雖然本技術已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技術。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范圍的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
技術實現思路
對本技術技術方案做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技術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應落在本技術技術方案保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鏡像排布的、均呈月牙形的左桁架(1)和右桁架(2),所述左桁架(1)和所述右桁架(2)經若干橫桿(3)可拆卸地連接成整體;所述桿系桁架的內凹面上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反射裝置的安裝座一(4)、下端成型有用于安裝外部饋源裝置的安裝座二(5)。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桁架(1)和所述右桁架(2)均由若干內邊桿件(6)和若干外邊桿件(7)可拆卸地拼接組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其特征在于:相鄰所述內邊桿件(6)的連接處與相鄰所述外邊桿件(7)的連接處經連桿(8)相接、將左桁架(1)和右桁架(2)分成若干由內邊桿件(6)、外邊桿件(7)和連桿(8)組成的三角結構。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維空間反射面碳纖維桿系桁架,其特征在于:相鄰所述橫桿(3)經斜撐橫桿(9)相連,...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潤田,郭海濤,劉佳娜,黃立志,孫永安,劉志林,楊馳,
申請(專利權)人:株洲飛鹿高新材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