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除塵技術領域,特別公開了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及其應用的系統,氣旋混動噴淋塔的壁面設有進液口,氣旋混動噴淋塔的頂部設有出氣口,氣旋混動噴淋塔的底部連通有旋流器;旋流器頂部敞開,旋流器的底部設有出液口,旋流器的壁面上設有進氣口,進氣口與出氣口間設有旋流葉輪,旋流葉輪用于往上輸送含塵氣體;旋流葉輪與出氣口間設有第一噴淋機構,第一噴淋機構接通進液口,噴淋機構用于去除含塵氣體的粉塵;第一噴淋機構與出氣口間設有除霧機構,除霧機構用于去除氣體中的水霧。基于多相紊流摻混的強傳質機理,結合空氣動力學原理和引力作用,氣旋混動噴淋塔內產生氣液旋轉翻騰的湍流空間,促成氣液固三相的充分接觸,從而有效除塵。而有效除塵。而有效除塵。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及其應用的系統
[0001]本專利技術涉及除塵
,特別涉及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及其應用的系統。
技術介紹
[0002]無組織排放是指大氣污染物不經過排氣筒的無規則排放,包括開放式作業場所逸散,以及通過縫隙、通風口、敞開門窗和類似開口(孔)的排放,但是大氣污染物的長時間無組織排放會對空氣環境造成污染,一部分無組織廢氣甚至呈酸性,會產生酸雨現象損害森林、破壞水生和陸生生態環境,從而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
[0003]因此,近年來無組織排放在轉變為“有組織化”的除塵排放系統,“有組織化”除塵排放的系統為密閉、封閉的有效管控,并采用全封閉機械化料場和筒倉物料的儲存方式,產塵點按照“應收盡收”原則配置,將大氣污染物無組織排放轉變“有組織化”除塵排放的系統。而在現有除塵系統中,包含吸塵罩收塵、除塵塔除塵和濕電除塵,其中除塵塔通常采用重力沉降除塵器,對濕電運行有一定改善,但是,在日常使用中發現除塵后應用于濕電模塊中的氣體粉塵含量太高,即現有技術中的利用重力沉降的除塵器除塵效果不佳,粉塵導致濕電模塊運行的穩定性下降,存在粉塵結垢積灰的問題。
[0004]綜上所述,研究一種高除塵效率的除塵塔以顯著改善濕電模塊運行的穩定性。
技術實現思路
[0005]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及其應用的系統,以解決現有除塵塔無法有效除塵的問題。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及其應用的系統,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壁面設有進液口,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頂部設有出氣口,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底部連通有旋流器;所述旋流器頂部敞開,所述旋流器的底部設有出液口,所述旋流器的壁面上設有進氣口,所述進氣口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旋流葉輪,所述旋流葉輪用于往上輸送含塵氣體;所述旋流葉輪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第一噴淋機構,所述第一噴淋機構接通所述進液口,所述噴淋機構用于去除含塵氣體的粉塵;所述第一噴淋機構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除霧機構,所述除霧機構用于去除氣體中的水霧。
[0007]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旋流葉輪包括電機和多個旋流葉片,所述電機傳動連接多個所述旋流葉片,多個所述旋流葉片傾斜布置,多個所述旋流葉輪的旋流吸力覆蓋面用于覆蓋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橫截面。
[0008]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進氣口的進氣方向與所述旋流器的壁面切線方向相同。
[0009]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進氣口連通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軸線與所述旋流器的壁面切線方向相同;所述進氣管連通有彎管,所述彎管連通有梯形管,所述梯形管的進氣方向對準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頂部。
[0010]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噴淋機構包括第一噴淋層和第二噴淋層;所述第
一噴淋層和所述第二噴淋層沿出氣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一噴淋層和所述第二噴淋層均接通所述進液口;所述第一噴淋層的噴淋部件對準所述旋流葉輪,所述第一噴淋層的噴淋面用于覆蓋所述旋流葉輪;所述第二噴淋層的噴淋部件對準所述第一噴淋層,所述第二噴淋層的噴淋面用于覆蓋面所述第一噴淋層。
[0011]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噴淋層包括第一供水管和多個第一噴淋頭;所述第一供水管接通所述進液口,所述第一供水管接通多個所述第一噴淋頭,多個所述第一噴淋頭圓周布置。
[0012]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噴淋層包括第二供水管和多個第二噴淋頭;所述第二供水管接通所述進液口,所述第二供水管接通多個所述第二噴淋頭,多個所述第二噴淋頭陣列布置。
[0013]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除霧機構包括多層除霧層,相鄰的除霧層間留有第一間隙,每層所述除霧層均勻布置有多個除霧折板,多個所述除霧折板留有第二間隙。
[0014]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每層所述除霧層與所述出氣口間均設有第二噴淋機構,第二噴淋機構的噴淋面覆蓋所述除霧層,所述第二噴淋機構用于去除所述除霧層的粉塵。
[0015]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應用于除塵排放系統中;所述除塵排放系統包括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收塵煙道、多個沉淀池和濕電模塊;所述進氣口接通有收塵煙道,所述出氣口接通有濕電模塊,所述出氣口與所述濕電模塊間設有風機;多個所述沉淀池階梯式布置,鄰近所述出液口的所述沉淀池接通所述出液口,鄰近所述濕電裝置的沉淀池接通所述濕電裝置,鄰近所述濕電裝置的沉淀池與所述濕電裝置間連通有第一水泵;所述進液口接通所述沉底機構,所述進液口與所述沉底機構間連通有第二水泵。
[0016]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7]由于所述旋流器的壁面上設有進氣口,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內設置有所述旋流器和所述第一噴淋機構,所以在進行應用時,液體從所述第一噴淋機構噴出,使得液體在所述旋流器中可形成液體回旋,當氣體從所述旋流器壁面上進氣口中通入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時,氣體首先與液體回旋接觸,有效增大液體與含塵氣體的接觸面積,初步帶走氣體中粉塵。
[0018]并且由于所述進氣口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旋流葉輪,所述旋流葉輪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第一噴淋機構,所以在進行應用時,含塵氣體經所述旋流器初步除塵后,旋流葉輪將進入的氣體往上輸送,第一噴淋機構會噴出液體,使得自下而上的含塵氣體和自上而下的液體相互接觸,液體在下降過程中進一步帶走含塵氣體中的粉塵。
[0019]并且由于所述第一噴淋機構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除霧機構,所以在進行應用時,經所述第一噴淋機構噴淋后的氣體,在所述除霧機構中完成水霧的去除,水霧的去除帶走水霧中的粉塵,再進一步的對氣體進行除塵。
[0020]綜上所述,基于多相紊流摻混的強傳質機理,結合空氣動力學原理和引力作用,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內產生氣液旋轉翻騰的湍流空間,促成氣液固三相的充分接觸,迅速完成傳質、傳熱、分離過程,大大降低了氣液膜傳質阻力,大大提高了傳質速率,迅速完成傳質過程,從而達到高效除塵的目的,解決了現有除塵塔無法有效除塵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21]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2]圖1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氣旋混動噴淋塔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氣旋混動噴淋塔側面結構示意圖;
[0024]圖3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旋流器結構示意圖;
[0025]圖4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噴淋層結構示意圖一;
[0026]圖5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噴淋層結構示意圖二;
[0027]圖6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噴淋層結構示意圖一;
[0028]圖7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噴淋層結構示意圖二;
[0029]圖8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氣旋混動噴淋塔應用于除塵排放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0030]圖9是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方式提供的氣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壁面設有進液口,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頂部設有出氣口,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底部連通有旋流器;所述旋流器頂部敞開,所述旋流器的底部設有出液口,所述旋流器的壁面上設有進氣口,所述進氣口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旋流葉輪,所述旋流葉輪用于往上輸送含塵氣體;所述旋流葉輪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第一噴淋機構,所述第一噴淋機構接通所述進液口,所述噴淋機構用于去除含塵氣體的粉塵;所述第一噴淋機構與所述出氣口間設有除霧機構,所述除霧機構用于去除氣體中的水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葉輪包括電機和多個旋流葉片,所述電機傳動連接多個所述旋流葉片,多個所述旋流葉片傾斜布置,多個所述旋流葉輪的旋流吸力覆蓋面用于覆蓋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橫截面。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的進氣方向與所述旋流器的壁面切線方向相同。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口連通有進氣管,所述進氣管的軸線與所述旋流器的壁面切線方向相同;所述進氣管連通有彎管,所述彎管連通有梯形管,所述梯形管的進氣方向對準所述氣旋混動噴淋塔的頂部。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氣旋混動噴淋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噴淋機構包括第一噴淋層和第二噴淋層;所述第一噴淋層和所述第二噴淋層沿出氣方向依次布置,所述第一噴淋層和所述第二噴淋層均接通所述進液口;所述第一噴淋層的噴淋部件對準所述旋流葉輪,所述第一噴淋層的噴淋面用于覆蓋所述旋流葉輪;所述第二噴淋層的噴淋部件對準所述第一噴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森林,胡小吐,鐘璐,劉勇,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佳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