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涉及醫護注射模擬實訓技術領域,本發明專利技術包括手臂模具本體和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的檢測系統,所述手臂模具本體的內部安裝有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檢測系統,所述手臂模具本體設置有臂部模具、手部模具和三角肌模具,而臂部模具的尾端固定連接有三角肌模具,第一靜脈注射管安裝有第一檢測器,而第二、第三靜脈注射管安裝有對應獨立的第二檢測器,從而根據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自行隨機設定的病癥,醫護人員根據個人認知注射對應的藥劑,通過采集模塊對藥劑進行采集,通過智能分析模塊將采集的藥劑信息與系統設定病癥對應救治的藥劑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判斷是否屬于正確用藥。判斷是否屬于正確用藥。判斷是否屬于正確用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
[0001]本專利技術屬于醫護注射模擬實訓
,特別是涉及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
技術介紹
[0002]在醫護領域中,醫護人員最長接觸的就是針管注射,針管注射前需要找到病患的靜脈,通過將針管插入靜脈實行注射,但是對于新手醫護人員來說,并不能快速有效的將針頭插入靜脈,需要反復多次練習,所以需要使用到模擬手臂進行針管注射練習,雖然模擬手臂的手感比較接近真人的皮膚,但是目前的模擬手臂較為單一,但是內部并不具備模擬的靜脈血管,從而對醫護訓練人員來說,并不能達到很好的訓練效果,同時并不能根據病患的病癥測試醫護人員注射的藥劑是否正確的功能,存在一定的缺陷。
[0003]因此,需要提供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旨在解決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通過手臂模具本體、第一靜脈注射管、第二靜脈注射管理、第三靜脈注射管、第一檢測器和第二檢測器的設計,解決了現有的技術中使用的模擬手臂并沒有設置靜脈管,從而無法貼合實際,導致訓練效果較低,同時設定不同的病癥對醫護人員注射藥劑的正確性進行檢測的問題。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0006]本專利技術為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包括手臂模具本體和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的檢測系統,所述手臂模具本體的內部安裝有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檢測系統,所述手臂模具本體設置有臂部模具、手部模具和三角肌模具,所述臂部模具的前端固定連接有手部模具,而臂部模具的尾端固定連接有三角肌模具;
[0007]所述臂部模具內部前端的側部固定連接有起丘模擬器,所述起丘模擬器內部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升降控制桿,在升降控制桿輸出端的側部固定連接有多個連動桿、且連動桿的前端固定連接有裝置連接框,在裝置連接框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升降板,在升降板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多個起丘凸點、且多個起丘凸點之間的間距相等;
[0008]所述手部模具的內部固定連接有手部硅膠內膽,在手部硅膠內膽的頂部、且遠離中部和尾端之間固定連接有第一檢測器,所述手部硅膠內膽頂部的中心位置開設有輸入接口,在輸入接口的內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靜脈注射管,所述第一靜脈注射管的前端固定連接有密封頭,所述手部硅膠內膽的頂部、且遠離中部和兩側之間均開設有卡槽;
[0009]所述三角肌模具內部的下沿處固定連接有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在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的前側面中部固定連接第二靜脈注射管,在三角肌模具內部的上沿處固定連接有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在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前側面的中部固定連接有第三靜脈注射管,在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和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的前側面、且位于第三靜脈注射管的右側面設置有可視化注射刻度表,同時可視化注射刻度表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第二檢測器。
[0010]優選的,所述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設置有數據存儲模塊,數據存儲模塊用于對
輸入和輸出的數據進行存儲,包括模擬的多種病癥數據參數信息;
[0011]所述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設置有智能分析模塊,智能分析模塊將所采集到的注射藥劑成分與數據存儲模塊內所存儲的病癥數據參數進行比對分析,判斷注射藥劑成分是否屬于設定的病癥信息中正確的用藥成分;
[0012]所述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設置有注射采集模塊,注射采集模塊用于對所豎著到靜脈管內部的藥劑進行采集的作用;
[0013]所述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設置有身份識別模塊,身份識別模塊具體為身份識別器,用于對模擬手臂注射的學員信息進行識別,識別完畢后可將注射訓練的信息存儲到對應學員的信息中,便于學員更好的連接自己的實訓注射結果;
[0014]所述身份識別模塊連接有學員實訓卡,學員實訓卡的內部存儲有個人信息以及各項專業及以往模擬注射實訓的數據信息,并且學員實訓卡具備磁條,通過對應學員的實訓卡與身份識別器貼合后,對該學員的身份信息進行識別,并傳輸到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從而對該學員模擬注射的數據向實訓卡的內部傳輸存儲。
[0015]優選的,所述升降板的底部固定連接有裝置連接框的頂部、且裝置連接框和升降板的側部均與起丘模擬器的內側面相吻合。
[0016]優選的,所述輸入接口的內側面至少連接有三個第一靜脈注射管、且第一靜脈注射管的側部卡接在卡槽的內側面。
[0017]優選的,所述第一檢測器的底部貫穿手部硅膠內膽的內部。
[0018]優選的,所述第三靜脈注射管的兩端均與可視化注射刻度表的內部相互貫通。
[0019]優選的,所述升降板的前側面貼合在臂部模具的內側面、且位于手臂模具本體前端的側部。
[0020]優選的,所述注射采集模塊連接智能分析模塊。
[0021]優選的,所述智能分析模塊連接數據存儲模塊。
[0022]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3]1、本專利技術通過手臂模具本體、手臂硅膠內膽、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和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以及第一靜脈注射管、第二靜脈注射管、第三靜脈注射管和檢測器的設計,手臂模具本體通過手部模具、臂部模具和三角肌模具的設計,手臂模具的內部安裝有手臂硅膠內膽,并且手部硅膠內膽的頂部、且位于手背位置安裝有多根第一靜脈注射管,同時三角肌模具內壁的下方安裝有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而上方安裝有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并且上沿和下沿內膽均安裝有對應的靜脈注射管,從而在練習時能夠更加貼合實際操作,提高良好的實訓效果。
[0024]2、本專利技術通過第一靜脈注射管、第二靜脈注射管、第三靜脈注射管、第一檢測器、第二檢測器和注射采集模塊、智能分析模塊的設計,第一靜脈注射管安裝有第一檢測器,而第二、第三靜脈注射管安裝有對應獨立的第二檢測器,從而根據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自行隨機設定的病癥,醫護人員根據個人認知注射對應的藥劑,通過采集模塊對藥劑進行采集,通過智能分析模塊將采集的藥劑信息與系統設定病癥對應救治的藥劑信息進行比對分析,判斷是否屬于正確用藥,從而有效的達到了對醫護人員的專業知識進行測試的效果。
[0025]3、本專利技術通過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身份識別模塊和學員實訓卡的設計,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設置有身份識別模塊,醫護人員使用個人的學員實訓卡與在身份識別模
塊所設置的身份識別器上進行刷卡,通過身份識別模塊對醫護人員的身份進行識別,從而在針管注射實訓中,將針管注射的數據反饋到該醫護人員的學員實訓卡中,便于醫護人員能夠更好的連接自己的實操成績。
[0026]當然,實施本專利技術的任一產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時達到以上所述的所有優點。
附圖說明
[0027]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8]圖1為手臂模具本體結構示意圖;
[0029]圖2為起丘模擬器整體結構示意圖;
[0030]圖3為手部模具內部整體結構示意圖;
[0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包括手臂模具本體(1)和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的檢測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臂模具本體(1)的內部安裝有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檢測系統,所述手臂模具本體(1)設置有臂部模具(2)、手部模具(9)和三角肌模具(16),所述臂部模具(2)的前端固定連接有手部模具(9),而臂部模具(2)的尾端固定連接有三角肌模具(16);所述臂部模具(2)內部前端的側部固定連接有起丘模擬器(3),所述起丘模擬器(3)內部的兩端均固定連接有升降控制桿(4),在升降控制桿(4)輸出端的側部固定連接有多個連動桿(5)、且連動桿(5)的前端固定連接有裝置連接框(6),在裝置連接框(6)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升降板(7),在升降板(7)的頂部固定連接有多個起丘凸點(8)、且多個起丘凸點(8)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手部模具(9)的內部固定連接有手部硅膠內膽(10),在手部硅膠內膽(10)的頂部、且遠離中部和尾端之間固定連接有第一檢測器(22),所述手部硅膠內膽(10)頂部的中心位置開設有輸入接口(12),在輸入接口(12)的內側面固定連接有第一靜脈注射管(13),所述第一靜脈注射管(13)的前端固定連接有密封頭(14),所述手部硅膠內膽(10)的頂部、且遠離中部和兩側之間均開設有卡槽(15);所述三角肌模具(16)內部的下沿處固定連接有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17),在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17)的前側面中部固定連接第二靜脈注射管(18),在三角肌模具(16)內部的上沿處固定連接有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19),在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19)前側面的中部固定連接有第三靜脈注射管(20),在三角肌硅膠下沿內膽(17)和三角肌硅膠上沿內膽(19)的前側面、且位于第三靜脈注射管(20)的右側面設置有可視化注射刻度表(21),同時可視化注射刻度表(21)的底端固定連接有第二檢測器(22)。2.智能化多功能注射手臂的檢測系統,包括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模擬手臂注射系統設置有數據存儲模塊,數據存儲模塊用于對輸入和輸出的數據進行存儲,包括模擬的多種病癥數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艷麗,陳佩玲,葉玉蘭,袁裕欣,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職業技術學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