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植筋連接裝置,包括:固定筋、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固定筋包括呈三角結構設置的第一固定筋、第二固定筋和第三固定筋;固定筋的第一固定端的端部橫向固設在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固定筋的第二固定端穿過新建筑物,且設置在新建筑物的遠離既有建筑物的一側的側壁上;第一固定件包括設置在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的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件包括設置在新建筑物的側壁上的第二固定板。利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植筋的加固過程中,由于鋼筋成排分布,其牢固效果差,且各個鋼筋均為個體,容易各自發生松動,影響牢固效果,具有安全隱患等問題。具有安全隱患等問題。具有安全隱患等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植筋連接裝置
[0001]本技術涉及建筑工程
,更為具體地,涉及一種植筋連接裝置。
技術介紹
[0002]通常在混凝土結構的加固和改造過程中,要新增混凝土梁或增加梁的截面,這就需要將混凝土梁中的縱向受力鋼筋能同已有的混凝土結構中的豎向構件(柱或剪力墻暗柱)有可靠的連接,這是保證混凝土結構安全的最基本要求。
[0003]一般上述情況的連接方法是采用化學植筋的方法來做連接,植筋,又叫種筋,是建筑結構抗震加固工程上的一種鋼筋后錨固利用結構膠鎖鍵握緊力作用的連接技術,是結構植筋加固與重型荷載緊固應用的最佳選擇。化學法植筋是指在混凝土、墻體巖石等基材上鉆孔,然后注入高強植筋膠,在插入鋼筋或型材,膠固化后將鋼筋與基材粘接為一體,是加固補強行業較常用的一種建筑工程技術。
[0004]但由于在加固過程中,鋼筋大都成排分布,其牢固效果差,且各個鋼筋均為個體,容易各自發生松動,影響牢固效果,具有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思路
[0005]鑒于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植筋連接裝置,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在植筋的加固過程中,由于鋼筋大都成排分布,其牢固效果差,且各個鋼筋均為個體,容易各自發生松動,影響牢固效果,具有安全隱患等問題。
[0006]本技術提供的植筋連接裝置,包括:固定筋、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其中,所述固定筋包括呈三角結構設置的第一固定筋、第二固定筋和第三固定筋;所述固定筋的第一固定端的端部橫向固設在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所述固定筋的第二固定端穿過新建筑物,且設置在所述新建筑物的遠離所述既有建筑物的一側的側壁上;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設置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的第一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設置有三個第一通孔,三個所述第一通孔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外側壁上,所述第一固定板通過設置在所述固定筋的第一固定端上的第一可拆卸固定結構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設置在所述新建筑物的側壁上的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設置有三個第二通孔,三個所述第二通孔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外側壁上,所述第二固定板通過設置在所述固定筋的第二固定端上的第二可拆卸結構固定在新建筑物的側壁上。
[0007]此外,優選的結構是,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設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位置對應的第一植筋孔、第二植筋孔和第三植筋孔;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一端分別固設在所述第一植筋孔、所述第二植筋孔和所述第三植筋孔內。
[0008]此外,優選的結構是,在所述第一固定筋與所述第一植筋孔之間設置有植筋膠;和/或,在所述第二固定筋與所述第二植筋孔之間設置有植筋膠;和/或,在所述第三固定筋
與所述第三植筋孔之間設置有植筋膠。
[0009]此外,優選的結構是,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之間呈等邊三角結構布置。
[0010]此外,優選的結構是,所述第一固定板為三角板;和/或,所述第二固定板為三角板。
[0011]此外,優選的結構是,所述第一可拆卸固定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固定筋的第一固定端上的螺紋和設置在所述螺紋上的與所述螺紋相匹配的螺母;在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上均設置有所述螺紋,在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螺紋上均設置有螺母。
[0012]此外,優選的結構是,在所述螺母與所述第一固定板之間設置有墊片。
[0013]此外,優選的結構是,所述第二可拆卸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固定筋的第二固定端的端部的螺紋孔和設置在所述螺紋孔的內部的內六角螺栓;在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端部均設置有所述螺紋孔。
[0014]此外,優選的結構是,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固定板的尺寸相匹配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固定板設置在所述第一卡槽內;在所述新建筑物的遠離所述既有建筑物的一側的側壁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尺寸相匹配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固定板設置在所述第二卡槽內。
[0015]此外,優選的結構是,所述固定筋的第二固定端的端部與所述新建筑物的遠離所述既有建筑物的一側的側壁平齊。
[0016]從上面的技術方案可知,本技術提供的植筋連接裝置,通過將第一固定筋、第二固定筋和第三固定筋呈三角結構設置,提高了新建筑物與既有建筑物之間的穩固性,并在第一固定件與第二固定件之間的配合下,使得三個固定筋之間形成穩定的整體結構,可以有效防止三個固定筋各自松動的現象發生,進一步提高了穩定性。本技術能夠有效解決現有技術中,由于鋼筋成排分布,牢固效果差,且各個鋼筋均為個體,容易各自發生松動,影響牢固效果,具有安全隱患等問題。
附圖說明
[0017]通過參考以下結合附圖的說明的內容,并且隨著對本技術的更全面理解,本技術的其它目的及結果將更加明白及易于理解。在附圖中:
[0018]圖1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植筋連接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圖1的前視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圖1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1]圖4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植筋連接裝置中的固定筋與既有建筑物的分解圖;
[0022]圖5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植筋連接裝置中的固定筋與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分解示意圖。
[0023]在附圖中,1
?
固定筋,11
?
第一固定筋,12
?
第二固定筋,13
?
第三固定筋,21
?
第一固定板,22
?
第一通孔,31
?
第二固定板,32
?
第二通孔,4
?
既有建筑物,41
?
第一植筋孔,42
?
第二植筋孔,43
?
第三植筋孔,5
?
新建筑物,6
?
螺母,7
?
墊片,81
?
螺紋孔,82
?
內六角螺栓,91
?
第一
卡槽,92
?
第二卡槽。
[0024]在所有附圖中相同的標號指示相似或相應的特征或功能。
具體實施方式
[0025]針對前述提出的在現有技術中,在植筋的加固過程中,由于鋼筋大都成排分布,其牢固效果差,且各個鋼筋均為個體,容易各自發生松動,影響牢固效果,具有安全隱患等問題,提供了一種植筋連接裝置。
[0026]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27]為了說明本技術提供的植筋連接裝置,圖1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植筋連接裝置的結構;圖2示出了圖1的前視結構示;圖3示出了圖1的分解結構;圖4示出了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植筋連接裝置中的固定筋與既有建筑物的分解結構;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植筋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筋、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其中,所述固定筋包括呈三角結構設置的第一固定筋、第二固定筋和第三固定筋;所述固定筋的第一固定端的端部橫向固設在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所述固定筋的第二固定端穿過新建筑物,且設置在所述新建筑物的遠離所述既有建筑物的一側的側壁上;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設置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的第一固定板,在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設置有三個第一通孔,三個所述第一通孔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外側壁上,所述第一固定板通過設置在所述固定筋的第一固定端上的第一可拆卸固定結構固定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所述第二固定件包括設置在所述新建筑物的側壁上的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設置有三個第二通孔,三個所述第二通孔分別套設在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外側壁上,所述第二固定板通過設置在所述固定筋的第二固定端上的第二可拆卸結構固定在新建筑物的側壁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筋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既有建筑物的側壁上設置分別與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位置對應的第一植筋孔、第二植筋孔和第三植筋孔;所述第一固定筋、所述第二固定筋和所述第三固定筋的一端分別固設在所述第一植筋孔、所述第二植筋孔和所述第三植筋孔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植筋連接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固定筋與所述第一植筋孔之間設置有植筋膠;和/或,在所述第二固定筋與所述第二植筋孔之間設置有植筋膠;和/或,在所述第三固定筋與...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魯繼彪,李強,黃焜,馬曉同,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華冶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