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船舶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包括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的外側壁設置有配重機構,所述支撐柱的頂部設置有伸縮機構,所述配重機構包括支撐環,所述支撐環的頂部開設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內設置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的頂部設置有滑動塊,所述滑動塊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插銷,所述插銷的頂部設置有配重塊,所述配重塊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插孔,所述插孔與插銷相對應,所述伸縮機構位于支撐環的頂部且與支撐環相配合,當裝置吊起物品后,可以自由的往滑動塊上疊加配重塊,以此來平衡物品吊起后的重力,保證裝置運行的可靠性。保證裝置運行的可靠性。保證裝置運行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
[0001]本技術涉及船舶
,具體是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
技術介紹
[0002]公告號為CN213083447U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包括安裝臺;移動塊,所述移動塊滑動安裝在所述安裝臺上;安裝板,所述安裝板轉動安裝在所述移動塊上;兩個固定塊,兩個所述固定塊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板的頂部;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板的頂部;轉軸,所述轉軸轉動安裝在兩個所述固定塊上,且所述轉軸與第一電機的輸出軸固定連接;卷筒,所述卷筒固定套設在所述轉軸上;鋼絲繩,所述鋼絲繩固定安裝在所述卷筒上,且所述鋼絲繩的一端貫穿安裝板;滑輪,所述滑輪轉動安裝在一個所述固定塊上。本技術提供的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具有使用方便、操作效率高、省時省力的優點;
[0003]上述中的現有技術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當移動塊移動到安裝臺的最左側,同時吊鉤吊起較重的物品后,安裝臺的左右兩側所受的力會不平衡,以此容易發生側翻,使得裝置在使用時有一定的安全隱患,針對上述情況,在現有的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基礎上進行技術創新。
技術實現思路
[0004]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包括支撐柱,所述支撐柱的外側壁設置有配重機構,所述支撐柱的頂部設置有伸縮機構,所述配重機構包括支撐環,所述支撐環的頂部開設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內設置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的頂部設置有滑動塊,所述滑動塊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插銷,所述插銷的頂部設置有配重塊,所述配重塊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插孔,所述插孔與插銷相對應,所述伸縮機構位于支撐環的頂部且與支撐環相配合。
[0006]優選的,所述伸縮機構包括第一支撐架,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右側開設有收納槽,所述收納槽內設置有第二支撐架,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內腔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內側壁左側貫穿開設有螺紋孔,所述收納槽的內側壁左側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置有第一電機,所述第一電機的右側設置有絲桿,所述絲桿與螺紋孔相螺接,所述絲桿的外側壁套接有支撐套,所述支撐套設置在滑槽的內側壁底部。
[0007]優選的,所述支撐柱的頂部套接有轉動套,所述轉動套設置在第一支撐架的底部,所述支撐柱的外側壁均勻設置有第一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板均勻設置在支撐環的內側壁。
[0008]優選的,所述第二支撐架的頂部設置有第三支撐架,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內側壁設置有收卷盤,所述第三支撐架的前側設置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的輸出端貫穿第三支
撐架的前側與收卷盤相連接,所述第二支撐架的右側設置有第四支撐架,所述第四支撐架的內側壁設置有定位輪。
[0009]優選的,所述收卷盤的外側壁設置有鋼索,所述鋼索位于定位輪的外側壁,所述鋼索的底部設置有掛鉤。
[0010]優選的,所述第一支撐架的左側設置有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板設置在滑動塊的右側。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本實用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當裝置吊起物品后,可以自由的往滑動塊上疊加配重塊,以此來平衡物品吊起后的重力,從而達到防止裝置側翻的效果;
[0013]當第一支撐架轉動時通過第二連接板帶動滑動塊同步轉動,以此達到配重塊可以隨著物品的轉動一起轉動的效果,保證裝置運行的可靠性。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的正面剖視圖;
[0016]圖3為本實用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的正面剖視圖。
[0017]圖中:1、支撐環;11、限位塊;12、滑動塊;13、插銷;14、配重塊;15、插孔;2、第一支撐架;21、第二支撐架;22、第一電機;23、絲桿;24、支撐套;3、支撐柱;31、轉動套;32、第一連接板;4、第三支撐架;41、收卷盤;42、第二電機;43、第四支撐架;44、定位輪;5、鋼索;51、掛鉤;6、第二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8]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
[0019]請參閱圖1
?
3,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包括支撐柱3,支撐柱3的外側壁轉動設置有配重機構,支撐柱3的頂部固定設置有伸縮機構,配重機構包括支撐環1,支撐環1的頂部開設有限位槽,限位槽內滑動設置有限位塊11,限位塊11的頂部固定設置有滑動塊12,滑動塊12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安裝孔,安裝孔內滑動設置有插銷13,插銷13的頂部固定設置有配重塊14,配重塊14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插孔15,插孔15與插銷13相對應,通過插銷13將配重塊14安裝在滑動塊12上,當滑動塊12移動時帶動配重塊14同步移動,通過限位塊11輔助滑動塊12穩定移動,可以將其他配重塊14底部的插銷13插入插孔15內,以此完成配重塊14的堆加,從而達到防止裝置側翻的效果,伸縮機構位于支撐環1的頂部且與支撐環1相配合,伸縮機構包括第一支撐架2,第一支撐架2的右側開設有收納槽,收納槽內滑動設置有第二支撐架21,第一支撐架2的內腔開設有滑槽,滑槽的內側壁左側貫穿開設有螺紋孔,收納槽的內側壁左側開設有凹槽,凹槽內固定設置有第一電機22,第一電機22的右側固定設置有絲桿23,絲桿23與螺紋孔相螺接,絲桿23的外側壁套接有支撐套24,通過第一電機22帶動絲桿23轉動,通過絲桿23帶動第二支撐架21左右移動,支撐套24固定設置在滑槽的內
側壁底部,支撐柱3的頂部套接有轉動套31,轉動套31固定設置在第一支撐架2的底部,通過轉動套31輔助第一支撐架2轉動,支撐柱3的外側壁均勻固定設置有第一連接板32,第一連接板32均勻固定設置在支撐環1的內側壁,第二支撐架21的頂部固定設置有第三支撐架4,第三支撐架4的內側壁轉動設置有收卷盤41,第三支撐架4的前側固定設置有第二電機42,第二電機42的輸出端貫穿第三支撐架4的前側與收卷盤41相連接,第二支撐架21的右側固定設置有第四支撐架43,第四支撐架43的內側壁轉動設置有定位輪44,收卷盤41的外側壁固定設置有鋼索5,鋼索5位于定位輪44的外側壁,鋼索5的底部固定設置有掛鉤51,通過掛鉤51吊起物件,通過第二電機42帶動收卷盤41進行轉動,通過收卷盤41帶動鋼索5進行收放,以此帶動物件上下移動,第一支撐架2的左側固定設置有第二連接板6,第二連接板6固定設置在滑動塊12的右側,當第一支撐架2轉動時通過第二連接板6帶動滑動塊12同步轉動。
[0020]工作原理:通過掛鉤51吊起物件,通過第二電機42帶動收卷盤41進行轉動,通過收卷盤41帶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包括支撐柱(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柱(3)的外側壁設置有配重機構,所述支撐柱(3)的頂部設置有伸縮機構,所述配重機構包括支撐環(1),所述支撐環(1)的頂部開設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內設置有限位塊(11),所述限位塊(11)的頂部設置有滑動塊(12),所述滑動塊(12)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插銷(13),所述插銷(13)的頂部設置有配重塊(14),所述配重塊(14)的頂部均勻開設有兩組插孔(15),所述插孔(15)與插銷(13)相對應,所述伸縮機構位于支撐環(1)的頂部且與支撐環(1)相配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船舶生產用作業平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縮機構包括第一支撐架(2),所述第一支撐架(2)的右側開設有收納槽,所述收納槽內設置有第二支撐架(21),所述第一支撐架(2)的內腔開設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內側壁左側貫穿開設有螺紋孔,所述收納槽的內側壁左側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置有第一電機(22),所述第一電機(22)的右側設置有絲桿(23),所述絲桿(23)與螺紋孔相螺接,所述絲桿(23)的外側壁套接有支撐套(24),所述支撐套(24)設置在滑槽的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杜芬,周衛鵬,李露露,沈凱,
申請(專利權)人:鎮江集智船舶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