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醫療器械,具體涉及一種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
技術介紹
1、臨床的新生兒急救過程中,當新生兒發生呼吸、心跳驟停時,兒科醫生通過氣管插管連接簡易呼吸器來維持通氣;從搶救開始至插管成功整個過程必須要求新生兒氣道開放,而新生兒氣道開放的關鍵因素包括持續的新生兒頭部后仰頸部抬高。
2、但現實搶救過程中由于新生兒體型的不同,頸部長短的不一,頭部后仰頸部抬高體位無法成功維持整個過程,需要醫務人員在搶救過程中不斷地去觀察體位從而保證氣道的持續開放,人工通氣是否持續有效。目前通常應用的方式為:在新生兒肩部下方設置肩墊,通過肩部抬高帶動頭部后仰,而肩墊是由醫務人員現場制作,所以肩墊位置及形狀都不能固定,很難達到體位固定的目的。很容易因為復蘇過程中移動新生兒位置,導致肩墊變形,需要重新處理肩墊,另外一旦位置發生變化因為肩部位置較大,也需要耗費時間找尋準確的位置。再次設置會降低臨床新生兒搶救操作的有效性,增加搶救新生兒的寶貴時間段中醫務人員的消耗。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實現新生兒急救過程中氣道的持續開放。
2、本技術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3、一種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包括頸部抬高結構、肩部下壓結構和頭部放置結構,所述肩部下壓結構連接在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第一端,所述頭部放置結構連接在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第二端;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高度大于所述肩部下壓結構和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以用于
4、進一步,所述頸部抬高結構與所述肩部下壓結構之間以及所述頸部抬高結構與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之間均為平滑過渡。
5、進一步,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上設有用于放置頭部的弧形凹陷空間。
6、進一步,所述弧形凹陷空間沿所述頭部放置結構寬度方向設置。
7、進一步,所述弧形凹陷空間為設置在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上的凹窩結構。
8、進一步,所述肩部下壓結構、頸部抬高結構和頭部放置結構采用軟質材料一體成型。
9、進一步,所述軟質材料為醫用硅膠或醫用乳膠。
10、進一步,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第一端為與新生兒頸部相適配的弧形面,所述第一端與所述第二端之間平滑過渡。
11、進一步,還包括月牙形抬高墊片,該月牙形抬高墊片置于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頂部,且所述月牙形抬高墊片的前后兩端與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對應端平滑過渡。
12、進一步,所述肩部下壓結構和所述頭部放置結構遠離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一端厚度為零。
13、本申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申請的實踐了解到。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頸部抬高結構、肩部下壓結構和頭部放置結構,所述肩部下壓結構連接在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第一端,所述頭部放置結構連接在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第二端;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高度大于所述肩部下壓結構和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以用于抬高新生兒的頸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上設有用于放置頭部的弧形凹陷空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陷空間沿所述頭部放置結構寬度方向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陷空間為設置在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上的凹窩結構。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肩部下壓結構、頸部抬高結構和頭部放置結構采用軟質材料一體成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軟質材料為醫用硅膠或醫用乳膠。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包括頸部抬高結構、肩部下壓結構和頭部放置結構,所述肩部下壓結構連接在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第一端,所述頭部放置結構連接在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第二端;所述頸部抬高結構的高度大于所述肩部下壓結構和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以用于抬高新生兒的頸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放置結構上設有用于放置頭部的弧形凹陷空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維持新生兒氣道開放的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凹陷空間沿所述頭部放置結構寬度方向設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悅,王靜,姜海利,鄒運,柴芳,玉娟,
申請(專利權)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產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