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汽車車身,特別是涉及一種前防撞梁結構及汽車。
技術介紹
1、目前,汽車前防撞梁作為汽車最重要的安全保護裝置之一,成為體現輕量化和碰撞安全性的焦點。相關技術中,部分汽車前防撞梁結構采用窄吸能盒式防撞梁,在小偏置工況下,窄吸能盒很難將碰撞力傳遞至縱梁,需要在車身其他區域(比如a柱接頭處)進行額外加強,不僅會增加整車重量,并且小偏置碰性能較弱。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針對現有技術中汽車前防撞梁結構的小偏置碰性能較弱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前防撞梁結構及汽車。
2、鑒于以上技術問題,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前防撞梁結構,包括防撞梁本體、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及與機艙縱梁連接的連接板;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所述第一吸能盒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二吸能盒遠離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連接板。
3、優選地,所述第一吸能盒包括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的第一吸能部,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部遠離所述防撞梁本體一端的硬質撞擊部;所述第二吸能盒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部以及所述連接板之間的第二吸能部;所述硬質撞擊部與所述連接板之間設有潰縮空間。
4、優選地,所述第一吸能部包括第一支撐筋、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的第一安裝板,以及連接所述硬質撞擊部和所述第二吸能部的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一支撐筋連接在所述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之間。
5、優選地,所述第一安裝板以及所述第二安裝板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支撐筋的厚度。
6、優選地,所述第
7、優選地,所述第一吸能盒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遠離所述第一安裝板一側的安裝擋板;所述安裝擋板、所述第二安裝板和所述硬質撞擊部之間圍成安裝槽,所述第二吸能部安裝在所述安裝槽內。
8、優選地,所述第二吸能部包括具有安裝空間的外框以及安裝在所述安裝空間內的第二支撐筋,所述外框與所述第二支撐筋均連接所述第二安裝板;所述外框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安裝板平行設置的誘導筋。
9、優選地,所述外框上設有通孔,所述連接板包括連接本體以及設置有安裝孔的定位擋板,所述外框與所述定位擋板貼合并通過穿過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裝孔的螺釘固定連接。
10、優選地,所述防撞梁本體包括第一吸能板、第二吸能板,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板和所述第二吸能板之間的支撐板,所述第一吸能盒連接所述支撐板;所述第一吸能板和所述第二吸能板均朝向遠離所述第一吸能盒的方向折彎形成吸能凸部。
11、優選地,所述防撞梁本體包括中間段以及對稱連接在所述中間段相對兩端的兩個安裝段;所述吸能凸部在所述安裝段上的第一凸出高度大于所述吸能凸部在所述中間段上的第二凸出高度。
12、本技術還提供一種汽車,包括上述前防撞梁結構。
13、本技術中,所述前防撞梁結構包括防撞梁本體、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及與機艙縱梁連接的連接板;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所述第一吸能盒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二吸能盒遠離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連接板。其中,防撞梁本體和連接板之間依次連接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連接板連接機艙縱梁;當發生正面碰撞時,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先后發生潰縮,進而通過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實現潰縮吸能;而在發生小偏置側碰時,第一吸能盒和第二吸能盒潰縮的同時,還會將碰撞力通過連接板傳遞給機艙縱梁,進而減少了乘員艙的損壞,提升了小偏置碰性能。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本體、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及與機艙縱梁連接的連接板;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所述第一吸能盒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二吸能盒遠離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連接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盒包括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的第一吸能部,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部遠離所述防撞梁本體一端的硬質撞擊部;所述第二吸能盒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部以及所述連接板之間的第二吸能部;所述硬質撞擊部與所述連接板之間設有潰縮空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包括第一支撐筋、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的第一安裝板,以及連接所述硬質撞擊部和所述第二吸能部的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一支撐筋連接在所述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板以及所述第二安裝板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支撐筋的厚度。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筋為弧形筋。
6.根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吸能部包括具有安裝空間的外框以及安裝在所述安裝空間內的第二支撐筋,所述外框與所述第二支撐筋均連接所述第二安裝板;所述外框上設有與所述第二安裝板平行設置的誘導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上設有通孔,所述連接板包括連接本體以及設置有安裝孔的定位擋板,所述外框與所述定位擋板貼合并通過穿過所述通孔和所述安裝孔的螺釘固定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體包括第一吸能板、第二吸能板,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板和所述第二吸能板之間的支撐板,所述第一吸能盒連接所述支撐板;所述第一吸能板和所述第二吸能板均朝向遠離所述第一吸能盒的方向折彎形成吸能凸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體包括中間段以及對稱連接在所述中間段相對兩端的兩個安裝段;所述吸能凸部在所述安裝段上的第一凸出高度大于所述吸能凸部在所述中間段上的第二凸出高度。
11.一種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至10任一項權利要求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撞梁本體、第一吸能盒、第二吸能盒及與機艙縱梁連接的連接板;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所述第一吸能盒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第二吸能盒;所述第二吸能盒遠離所述第一吸能盒的一端連接所述連接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盒包括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的第一吸能部,以及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部遠離所述防撞梁本體一端的硬質撞擊部;所述第二吸能盒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吸能部以及所述連接板之間的第二吸能部;所述硬質撞擊部與所述連接板之間設有潰縮空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部包括第一支撐筋、連接所述防撞梁本體的第一安裝板,以及連接所述硬質撞擊部和所述第二吸能部的第二安裝板;所述第一支撐筋連接在所述第一安裝板和所述第二安裝板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板以及所述第二安裝板的厚度均大于所述第一支撐筋的厚度。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撐筋為弧形筋。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能盒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安裝板遠離所述第一安裝板一側的安裝擋板;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楊武,潘漢欽,黃涌,鄭華忠,楊金秀,
申請(專利權)人: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