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灌注樁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灌注樁結構架、混凝土灌注樁及混凝土灌注樁的施工方法。
技術介紹
1、巖溶地區存在溶洞,在巖溶地區施工混凝土灌注樁時,主要采取回填的措施對溶洞進行填充,該方式施工周期長,特別當溶洞較大時,回填需耗費大量時間與高昂的經濟代價。若不回填,則在灌注時混凝土會進入到溶洞中。為了避免回填,可以采用混凝土護筒的方式防止混凝土向溶洞內流動。當樁孔所在位置存在多個溶洞時,位于上方的溶洞若使用混凝土護筒,則混凝土缺少必要支持,且混凝土護筒重量大,不易將其定位在溶洞的合適位置處,增加了施工難度。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灌注樁結構架、混凝土灌注樁及混凝土灌注樁的施工方法,提高施工效率、降低成本。
2、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灌注樁結構架,用于巖溶地區,所述巖溶地區設置有貫穿多個溶洞的樁孔,多個所述溶洞中,位于最下方的溶洞為第一溶洞,其余溶洞為第二溶洞;所述樁孔包括第一樁孔和第二樁孔,所述第一樁孔位于所述第二樁孔的下方,所述第一樁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所述第二樁孔穿設所述第一溶洞及所述第二溶洞;
3、所述灌注樁結構架包括護筒、鋼筋籠及至少一個波紋管,所述鋼筋籠用于設置在所述樁孔中;所述護筒的內徑等于或大于所述第一樁孔的孔徑,并支撐于所述第一樁孔的上方;所述護筒套設在所述鋼筋籠外并與所述第一溶洞對應設置,其兩端均突出于所述第一溶洞;所述波紋管為塑料材質,其管壁沿軸向呈凹凸交替結構;所述波紋管套設在所述鋼筋籠外,且二者相連接
4、其中,所述波紋管的長度等于或大于對應的所述第二溶洞的高度與兩倍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之和。
5、其中,所述波紋管的凹凸交替結構包括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相對所述第一凹部朝管外呈突出狀,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一凸部均繞所述波紋管的軸向呈螺旋狀并交替相連;所述波紋管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所述波紋管的頂端外側設置有螺旋外圍帶;所述螺旋外圍帶為塑料材質,呈螺旋狀,且螺旋圈數為1.5圈以上,并沿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的螺旋走向延伸;所述螺旋外圍帶的下側與所述第一凸部固定連接、上側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一凸部并與所述第一凹部在徑向上對應設置。
6、其中,所述螺旋外圍帶包括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凹部并列連接在所述第二凸部下側,所述第二凹部的下側與所述第一凸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凸部的斷面朝外突出于所述第二凹部呈凸弧形,并與所述第一凹部間隔設置;
7、或者,
8、所述螺旋外圍帶為上側朝外傾斜的直線狀。
9、其中,所述第一凸部的斷面呈向管外突出的凸弧形,所述螺旋外圍帶的下側與所述第一凸部的下側相連。
10、所述第一凹部的斷面為平行于所述波紋管的軸向的直線狀。
11、其中,所述第一凸部的下側邊緣處設置有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所述波紋管通過連接筋與所述鋼筋籠固定連接,所述連接筋包括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穿設所述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段位于所述波紋管的外側處,且沿所述第一凸部的下側邊緣延伸,所述第二連接段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三連接段穿設所述第二連接孔,其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段的另一端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鋼筋籠固定連接。
12、另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混凝土灌注樁,包括混凝土及前述的灌注樁結構架,所述灌注樁結構架設置于樁孔中,所述混凝土灌注于所述樁孔中。
13、再一方面,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混凝土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4、對混凝土灌注樁所在位置進行勘察,記錄場地內溶洞的數量、位置和高度;其中位于最下方的溶洞為第一溶洞,其余溶洞為第二溶洞;
15、制作灌注樁結構架;所述灌注樁結構架包括護筒、鋼筋籠及至少一個波紋管;根據所述第一溶洞的高度確定所述護筒的高度,根據所述第二溶洞的數量、位置和高度確定所述波紋管的數量、所述波紋管在所述鋼筋籠的位置、和所述波紋管的長度,并將所述波紋管安裝至所述鋼筋籠;
16、第一次鉆孔形成第二樁孔,所述第二樁孔穿過所述第二溶洞和所述第一溶洞,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底低于所述第一溶洞的底面;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與護筒的外徑相匹配;
17、將所述護筒下沉至所述第二樁孔的底部;所述護筒的頂部高于所述第一溶洞的頂面;
18、第二次鉆孔形成第一樁孔,所述第一樁孔的孔徑等于或小于所述護筒的內徑、深度為所述混凝土灌注樁的預設深度;所述第一樁孔的底面形成所述混凝土灌注樁的底面;
19、下放帶有所述波紋管的鋼筋籠;所述鋼筋籠位于第一樁孔和第二樁孔中,各所述波紋管與各所述第二溶洞的位置相對應,且所述波紋管的兩端分別突出于對應所述第二溶洞的頂面和底面;
20、灌注水下混凝土。
21、其中,在所述制作灌注樁結構架的步驟中,還包括,在所述波紋管的頂部外側安裝螺旋外圍帶;所述螺旋外圍帶繞所述波紋管呈螺旋狀,其下側與所述波紋管連接、上側與所述波紋管間隔設置。
22、其中,在所述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步驟中,包括如下子步驟:
23、在所述波紋管中灌注混凝土,將所述波紋管內部的混凝土超過波紋管的頂部,以使混凝土溢出到所述螺旋外圍帶上,并使得所述螺旋外圍帶上的混凝土低于所述螺旋外圍帶的頂端,所述螺旋外圍帶上保留一層混凝土;
24、待所述波紋管內部的混凝土凝固后,再次注入混凝土使得所述螺旋外圍帶處的混凝土與所述波紋管的頂部相平齊;
25、待所述螺旋外圍帶處的混凝土凝固后,繼續注入混凝土。
26、本專利技術提供的灌注樁結構架、混凝土灌注樁及混凝土灌注樁的施工方法,位于最下方的第一溶洞處設置護筒、位于上方的第二溶洞處設置波紋管,來阻止灌注過程中混凝土流入溶洞,避免了回填,提高施工效率,且降低了施工成本;波紋管為塑料材質,成本低,具有較好的耐腐蝕性,且質量較輕,可以在地面上將波紋管安裝至鋼筋籠上,并與鋼筋籠整體吊裝并放入樁孔,方便施工。波紋管的管壁沿軸向呈凹凸交替結構,結構強度較大,能夠承受較大混凝土的擠壓力。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灌注樁結構架,用于巖溶地區,所述巖溶地區設置有貫穿多個溶洞的樁孔,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溶洞中,位于最下方的溶洞為第一溶洞,其余溶洞為第二溶洞;所述樁孔包括第一樁孔和第二樁孔,所述第一樁孔位于所述第二樁孔的下方,所述第一樁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所述第二樁孔穿設所述第一溶洞及所述第二溶洞;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紋管的長度等于或大于對應的所述第二溶洞的高度與兩倍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之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紋管的凹凸交替結構包括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相對所述第一凹部朝管外呈突出狀,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一凸部均繞所述波紋管的軸向呈螺旋狀并交替相連;所述波紋管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所述波紋管的頂端外側設置有螺旋外圍帶;所述螺旋外圍帶為塑料材質,呈螺旋狀,且螺旋圈數為1.5圈以上,并沿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的螺旋走向延伸;所述螺旋外圍帶的下側與所述第一凸部固定連接、上側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一凸部并與所述第一凹部在徑向上對應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
5.根據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的斷面呈向管外突出的凸弧形,所述螺旋外圍帶的下側與所述第一凸部的下側相連。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部的下側邊緣處設置有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所述波紋管通過連接筋與所述鋼筋籠固定連接,所述連接筋包括第一連接段、第二連接段和第三連接段;所述第一連接段穿設所述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段位于所述波紋管的外側處,且沿所述第一凸部的下側邊緣延伸,所述第二連接段的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段;所述第三連接段穿設所述第二連接孔,其一端與所述第二連接段的另一端連接、另一端與所述鋼筋籠固定連接。
7.一種混凝土灌注樁,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凝土及權利要求1-6任一項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所述灌注樁結構架設置于樁孔中,所述混凝土灌注于所述樁孔中。
8.一種混凝土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混凝土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制作灌注樁結構架的步驟中,還包括,在所述波紋管的頂部外側安裝螺旋外圍帶;所述螺旋外圍帶繞所述波紋管呈螺旋狀,其下側與所述波紋管連接、上側與所述波紋管間隔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混凝土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步驟中,包括如下子步驟: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灌注樁結構架,用于巖溶地區,所述巖溶地區設置有貫穿多個溶洞的樁孔,其特征在于,多個所述溶洞中,位于最下方的溶洞為第一溶洞,其余溶洞為第二溶洞;所述樁孔包括第一樁孔和第二樁孔,所述第一樁孔位于所述第二樁孔的下方,所述第一樁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所述第二樁孔穿設所述第一溶洞及所述第二溶洞;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紋管的長度等于或大于對應的所述第二溶洞的高度與兩倍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之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波紋管的凹凸交替結構包括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所述第一凸部相對所述第一凹部朝管外呈突出狀,所述第一凹部和所述第一凸部均繞所述波紋管的軸向呈螺旋狀并交替相連;所述波紋管的外徑小于所述第二樁孔的孔徑,所述波紋管的頂端外側設置有螺旋外圍帶;所述螺旋外圍帶為塑料材質,呈螺旋狀,且螺旋圈數為1.5圈以上,并沿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一凸部的螺旋走向延伸;所述螺旋外圍帶的下側與所述第一凸部固定連接、上側向外突出于所述第一凸部并與所述第一凹部在徑向上對應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灌注樁結構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外圍帶包括第二凹部和第二凸部,所述第二凹部并列連接在所述第二凸部下側,所述第二凹部的下側與所述第一凸部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凸部的斷面朝外突出于所述第二凹部呈凸弧形,并與所述第一凹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婁一鳴,許蓓,黃澍,徐雄,於寅,黃昊文,
申請(專利權)人:江西建工第一建筑有限責任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