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具體地說是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
技術介紹
1、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通常利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對重金屬污染的地下水進行原位修復。需要先對受污染的地下水進行詳細的調查和分析,確定重金屬的種類、濃度以及污染范圍,同時,了解地下水的水文地質條件,包括含水層類型、滲透性、地下水流速和流向等,然后通過離子交換、吸附、沉淀等物理化學過程,將地下水中的重金屬離子固定或轉化為低毒性的形態;或者利用特定的微生物進行生物修復,使重金屬被微生物吸收、轉化或降解。
2、原位修復技術是在污染場地直接對重金屬污染地下水進行治理。通過注入修復劑、利用微生物或植物等方法,使重金屬轉化、固定或降解,無需將地下水抽出,減少對環境的二次破壞。
3、但現有技術中多為直接注入相關修復劑(例如沉淀劑),但直接注入修復劑而不減緩水流流速可能會造成修復劑與重金屬接觸時間短,反應不充分,影響修復效果,可能被水流快速沖走,導致浪費且難以持續發揮作用;污染可能隨水流擴散,加大治理難度,以及不對重金屬超標和不超標的水流進行分流,會使修復劑被不超標水流浪費,增加成本,處理量大但效率低,可能導致已處理好的水再次被污染,延長治理時間,加大治理難度,且難以精準把控整體治理效果。
4、因此需要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解決不減緩水流流速,不對重金屬超標和不超標的水流進行分流,治理難度大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解決水流流速難以控制
2、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包括注料殼,注料殼的一側固定有分流管,所述注料殼的頂部貫穿安裝有五組副管,每組所述副管的頂部固定有主通管,所述注料殼的內側可旋轉地安裝有活動板,所述活動板的頂部貫穿安裝有轉軸,所述轉軸的外側裝套有支撐板,所述注料殼的內側固定有定板,所述定板靠近支撐板的一側開設有兩個限位槽,每個所述限位槽的內側均滑動卡接有限位板,所述定板的頂部貫穿開設有主道,所述主道遠離定板的一側開設有噴孔,所述轉軸的頂端外側裝套有推板,所述轉軸的底端外側裝套有底板,所述推板和底板的一側均固定有氣缸,所述分流管的底部設置有回收件;回收件,其被裝配為回收重金屬反應的沉淀物。
3、具體的,所述分流管的頂部固定有兩個電機,兩個電機的輸出端底部均固定有旋軸,每個旋軸的外側固定有分板,分流管的內側固定有隔板,分流管的內側固定有阻礙板,且阻礙板位于兩個分板的內側;
4、具體的,兩個所述氣缸位于分流管靠近注料殼的一端內部。
5、具體的,九個所述副管為一組,每個副管均與主道連通,每個推板的頂部貫穿開設有豎孔,且副管位于豎孔的內側,注料殼的頂部和底部均貫穿開設有引導孔,且轉軸貫穿通過引導孔內側,每個推板和底板靠近注料殼的一側均開設有斜槽,且轉軸的位于斜槽內側。
6、具體的,每個所述定板靠近支撐板的一側開設有活動槽,活動槽位于兩個限位槽的內側,活動槽的內側固定有限制桿,限制桿的外側滑動連接有封板,封板遠離定板的一側開設有凹槽,每個凹槽的內側固定有彈簧,彈簧的另一端固定有卡塊。
7、具體的,所述支撐板的靠近定板的一側開設有邊槽,且卡塊位于邊槽內側,支撐板的遠離活動板的一端且靠近定板的一側設計為弧面,支撐板的弧面開設有兩個側槽,且兩個側槽的內側均通過連接部件與限位板旋轉連接。
8、具體的,所述注料殼的頂部固定有上蓋,且五組副管貫穿通過上蓋,主通管位于上蓋頂部,注料殼的底部固定有底蓋。
9、具體的,所述回收件包括回收盒,回收盒固定于分流管的底部,分流管的底部可旋轉的安裝有支板,兩個旋軸的底部分別固定有螺紋桿,兩個螺紋桿的外側通過螺紋安裝有頂板,且頂板的頂部與支板的底部貼合。
10、具體的,注料殼的內部安裝有重金屬檢測傳感器。
11、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如下:
12、(1)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采用了活動板和支撐板,通過配合氣缸伸長,使活動板和支撐板從“一”形變為“v”形,同時使沉淀劑注入,與現有技術相比,水流撞擊活動板時會受到反作用力,初步降低流速的同時會改變水流方向,使水流混亂,進而增加沉淀劑與水的混合效果,多次撞擊和混合后,水流流速大幅減低,沉淀劑的混合效果大幅提升,不需要將地下水抽出進行處理,避免了對地下水環境的進一步破壞,同時也減少了處理成本和能源消耗。
13、(2)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采用了阻礙板和活動板、支撐板配合,混合沉淀劑之后的水進一步進行減速,以確保反應充分進行,沉淀產物會逐漸從水中分離出來,形成沉淀物。
14、(3)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分離后的沉淀物需要進行妥善處理,采用了回收件,解除對分流管的封閉,沉淀物在部分水流的沖擊力和重力作用下移入回收盒內側,完成沉淀物的收集。
15、(4)本專利技術所述的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采用了推板和底部對水流和沉淀劑進行首次密封,再由頂蓋和底蓋進行二次密封,提高了此裝置的密封性能。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包括注料殼(1),注料殼(1)的一側固定有分流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料殼(1)的頂部貫穿安裝有五組副管(7),每組所述副管(7)的頂部固定有主通管(4),所述注料殼(1)的內側可旋轉地安裝有活動板(5),所述活動板(5)的頂部貫穿安裝有轉軸(51),所述轉軸(51)的外側裝套有支撐板(6),所述注料殼(1)的內側固定有定板(17),所述定板(17)靠近支撐板(6)的一側開設有兩個限位槽(15),每個所述限位槽(15)的內側均滑動卡接有限位板(16),所述定板(17)的頂部貫穿開設有主道(8),所述主道(8)遠離定板(17)的一側開設有噴孔(9),所述轉軸(51)的頂端外側裝套有推板(28),所述轉軸(51)的底端外側裝套有底板(29),所述推板(28)和底板(29)的一側均固定有氣缸(27),所述分流管(2)的底部設置有回收件(26);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2)的頂部固定有兩個電機(3),兩個電機(3)的輸出端底部均固定有旋軸(22),每個旋軸(22)的外側固定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氣缸(27)位于分流管(2)內部且靠近注料殼(1)的一端。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九個所述副管(7)為一組,每個副管(7)均與主道(8)連通,每個推板(28)的頂部貫穿開設有豎孔(282),且副管(7)位于豎孔(282)的內側,注料殼(1)的頂部和底部均貫穿開設有引導孔(30),且轉軸(51)貫穿通過引導孔(30)內側,每個推板(28)和底板(29)靠近注料殼(1)的一側均開設有斜槽(281),且轉軸(51)的位于斜槽(281)內側。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個所述定板(17)靠近支撐板(6)的一側開設有活動槽(12),活動槽(12)位于兩個限位槽(15)的內側,活動槽(12)的內側固定有限制桿(13),限制桿(13)的外側滑動連接有封板(14),封板(14)遠離定板(17)的一側開設有凹槽(10),每個凹槽(10)的內側固定有彈簧,彈簧的另一端固定有卡塊(11)。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板(6)的靠近定板(17)的一側開設有邊槽(62),且卡塊(11)位于邊槽(62)內側,支撐板(6)的遠離活動板(5)的一端且靠近定板(17)的一側設計為弧面,支撐板(6)的弧面開設有兩個側槽(61),且兩個側槽(61)的內側均通過連接部件與限位板(16)旋轉連接。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料殼(1)的頂部固定有上蓋(18),且五組副管(7)貫穿通過上蓋(18),主通管(4)位于上蓋(18)頂部,注料殼(1)的底部固定有底蓋(19)。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收件(26)包括回收盒(261),回收盒(261)固定于分流管(2)的底部,分流管(2)的底部可旋轉的安裝有支板(264),兩個旋軸(22)的底部分別固定有螺紋桿(262),兩個螺紋桿(262)的外側通過螺紋安裝有頂板(263),且頂板(263)的頂部與支板(264)的底部貼合。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包括注料殼(1),注料殼(1)的一側固定有分流管(2),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料殼(1)的頂部貫穿安裝有五組副管(7),每組所述副管(7)的頂部固定有主通管(4),所述注料殼(1)的內側可旋轉地安裝有活動板(5),所述活動板(5)的頂部貫穿安裝有轉軸(51),所述轉軸(51)的外側裝套有支撐板(6),所述注料殼(1)的內側固定有定板(17),所述定板(17)靠近支撐板(6)的一側開設有兩個限位槽(15),每個所述限位槽(15)的內側均滑動卡接有限位板(16),所述定板(17)的頂部貫穿開設有主道(8),所述主道(8)遠離定板(17)的一側開設有噴孔(9),所述轉軸(51)的頂端外側裝套有推板(28),所述轉軸(51)的底端外側裝套有底板(29),所述推板(28)和底板(29)的一側均固定有氣缸(27),所述分流管(2)的底部設置有回收件(26);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管(2)的頂部固定有兩個電機(3),兩個電機(3)的輸出端底部均固定有旋軸(22),每個旋軸(22)的外側固定有分板(23),分流管(2)的內側固定有隔板(24),分流管(2)的內側固定有阻礙板(25),且阻礙板(25)位于兩個分板(23)的內側。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氣缸(27)位于分流管(2)內部且靠近注料殼(1)的一端。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重金屬污染地下水原位修復治理裝置,其特征在于:九個所述副管(7)為一組,每個副管(7)均與主道(8)連通,每個推板(28)的頂部貫穿開設有豎孔(282),且副管(7)位于豎孔(282)的內側,注料殼(1)的頂部和底部均貫...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桂林,劉克棟,朱德全,周江濤,劉志祥,鄒慶超,韓延禮,韓冬,張升磊,張奕,
申請(專利權)人:山東省核工業二四八地質大隊,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