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具體涉及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及空調器。
技術介紹
1、目前,蓄冰技術主要利用冰的相變潛熱來儲存冷量,在夜間低谷用電時段利用制冷機組在儲冰設備內制冰儲冷,在白天用電高峰時段再將儲冰設備里的冰融化為空調提供冷量。由于夜間溫度較低,因此可以降低制冷所消耗的功率,實現電力的“削峰填谷”,進而大幅度降低空調系統的運行費用。
2、蓄冰裝置主要由換熱管和外框架組成,蓄冰裝置放置在儲冰設備內,通過換熱管中流動的低溫介質吸收儲冰設備內水的熱量,從而使儲冰設備中的水降溫并逐步結冰。然而在蓄冰過程中,隨著冰層厚度的增加,在換熱管間會出現冰層搭接現象,導致冰層體積受限,換熱管的換熱效率降低,從而降低蓄冰速率,儲能量減小。因此,如何減緩目前換熱管間的冰層搭接現象,在一定的空間內增加蓄冰過程中冰層的厚度及體積,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努力的方向。
技術實現思路
1、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現提出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及空調器,解決了上述
技術介紹
中隨著冰層厚度的增加,在換熱管間會出現冰層搭接現象,導致冰層體積受限,換熱管的換熱效率降低,從而降低蓄冰速率,儲能量減小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以下技術予以實現:
3、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包括換熱組件,所述換熱組件包括換熱管,所述換熱管包括若干個直管段和若干個彎管段,所述彎管段與所述直管段的頂端或底端連通,若干個所述彎管段的垂直投影呈波浪形;所述換熱管安裝在框架組件上,所述框架組件設置在蓄水槽內,所述蓄水槽的外部設置有殼體。
4、進一步的,所述換熱管設置有至少兩個,至少兩個所述換熱管間隔設置,且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之間的距離為l。
5、進一步的,若干個所述直管段間隔且垂直設置,同一換熱管上相鄰兩個所述直管段之間的距離為l。
6、進一步的,同一換熱管上相鄰兩個所述彎管段的垂直投影呈120度夾角。
7、進一步的,所述框架組件包括框架本體,所述框架本體包括若干個第一立柱,若干個所述第一立柱分別垂直設置在所述框架本體的左右兩側,位于同側的所述第一立柱通過第一橫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頂端,兩個所述第一橫梁之間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邊板,所述換熱管架設在所述第一邊板上。
8、進一步的,位于同側的所述第一立柱通過第二橫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底端,兩個所述第二橫梁之間設置有若干個第二邊板,所述第二邊板上開設有腰形孔,所述換熱管插接在所述腰形孔內。
9、進一步的,所述框架本體還包括若干個第二立柱,若干個所述第二立柱分別垂直設置在所述框架本體的前后兩側,所述第二立柱的底端與所述第二邊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立柱之間設置有第三橫梁,所述第三橫梁垂直于所述第一邊板設置,且固定連接到所述第一邊板的底部。
10、進一步的,所述換熱管及框架本體安裝在蓄水槽內,所述蓄水槽為無頂的箱體結構,所述換熱管與所述蓄水槽之間的高度差為h,所述蓄水槽的底端開設有排水口。
11、進一步的,所述換熱管、框架本體及蓄水槽安裝在殼體內,所述殼體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前后兩側分別設置有面板,所述底座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側板,所述面板和側板的上方設置有頂蓋,所述底座、面板、側板及頂蓋的內部分別填充有發泡材料。
12、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
13、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帶來的綜合效果包括:
14、(1)本申請設置換熱管結構為直管段和彎管段拼接成的彎曲管道結構,且彎管段的垂直投影呈波浪形,即多個直管段的分布呈波浪形,以直管段的軸心為中心形成的冰層圓柱與直線分布的直管段所形成的冰層圓柱體積相同,但直管段呈波浪形分布的換熱管整體寬度小,即同體積內波浪形分布的直管段能形成更大體積的冰層,儲能更多,進而提高蓄冷效率。
15、(2)設置相鄰換熱管間隔的距離與同一換熱管上相鄰直管段之間的距離都為l,且同一換熱管上相鄰彎管段垂直投影夾角為120度,使任意三個相鄰的直管段之間形成等邊三角形的分布,換熱管之間的結冰空間充分,則直管段外部形成的圓柱冰層互相相切,且半徑相等,使蓄水槽內空間形成的冰層體積盡可能增大,從而儲存更多的能量,提高換熱效率。
16、(3)設置換熱管在蓄水槽內,且水面高度與蓄水槽的頂部具有一定的高度差,此高度空間為水結冰的緩沖空間,防止水結冰膨脹后溢出蓄水槽,沖擊殼體對殼體造成損壞,保證蓄冷器的正常使用。
本文檔來自技高網...【技術保護點】
1.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換熱組件,所述換熱組件包括換熱管,所述換熱管包括若干個直管段和若干個彎管段,所述彎管段與所述直管段的頂端或底端連通,若干個所述彎管段的垂直投影呈波浪形;所述換熱管安裝在框架組件上,所述框架組件設置在蓄水槽內,所述蓄水槽的外部設置有殼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設置有至少兩個,至少兩個所述換熱管間隔設置,且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之間的距離為L。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若干個所述直管段間隔且垂直設置,同一換熱管上相鄰兩個所述直管段之間的距離為L。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同一換熱管上相鄰兩個所述彎管段的垂直投影呈120度夾角。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組件包括框架本體,所述框架本體包括若干個第一立柱,若干個所述第一立柱分別垂直設置在所述框架本體的左右兩側,位于同側的所述第一立柱通過第一橫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頂端,兩個所述第一橫梁之間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位于同側的所述第一立柱通過第二橫梁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底端,兩個所述第二橫梁之間設置有若干個第二邊板,所述第二邊板上開設有腰形孔,所述換熱管插接在所述腰形孔內。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本體還包括若干個第二立柱,若干個所述第二立柱分別垂直設置在所述框架本體的前后兩側,所述第二立柱的底端與所述第二邊板固定連接,所述第二立柱之間設置有第三橫梁,所述第三橫梁垂直于所述第一邊板設置,且固定連接到所述第一邊板的底部。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及框架本體安裝在蓄水槽內,所述蓄水槽為無頂的箱體結構,所述換熱管與所述蓄水槽之間的高度差為H,所述蓄水槽的底端開設有排水口。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框架本體及蓄水槽安裝在殼體內,所述殼體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前后兩側分別設置有面板,所述底座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側板,所述面板和側板的上方設置有頂蓋,所述底座、面板、側板及頂蓋的內部分別填充有發泡材料。
10.一種空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換熱組件,所述換熱組件包括換熱管,所述換熱管包括若干個直管段和若干個彎管段,所述彎管段與所述直管段的頂端或底端連通,若干個所述彎管段的垂直投影呈波浪形;所述換熱管安裝在框架組件上,所述框架組件設置在蓄水槽內,所述蓄水槽的外部設置有殼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換熱管設置有至少兩個,至少兩個所述換熱管間隔設置,且相鄰兩個所述換熱管之間的距離為l。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若干個所述直管段間隔且垂直設置,同一換熱管上相鄰兩個所述直管段之間的距離為l。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同一換熱管上相鄰兩個所述彎管段的垂直投影呈120度夾角。
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種冰蓄冷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組件包括框架本體,所述框架本體包括若干個第一立柱,若干個所述第一立柱分別垂直設置在所述框架本體的左右兩側,位于同側的所述第一立柱通過第一橫梁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梁設置在所述第一立柱的頂端,兩個所述第一橫梁之間設置有若干個第一邊板,所述換熱管架設在所述第一邊板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帥,袁國爐,楊昌懷,馬兆俊,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