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燈具電路,具體為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
技術介紹
1、太陽能燈具利用太陽能發電,不需要使用傳統的煤、油或其他化石燃料,因此不會產生二氧化碳和其他有害物質,符合環保要求,同時,它不消耗電網電能,能夠大大減少電費支出,太陽能燈具不需要電源線路,只需在陽光可以照射到的地方安裝,因此安裝非常方便,用戶不需要擔心電線遮擋的問題,此外,太陽能燈具沒有機械部件需要維護,只需定期清潔和檢查電池狀態即可,太陽能燈具一般可以使用五年以上,不需要經常更換電池和維護,因此更加經濟實用,太陽能燈具的運行維護成本低廉,除了陰雨天需要轉換為市電供電產生小部分電費外,運行成本幾乎為零,整個系統均為自動控制,無需人為干預。
2、太陽能燈具以lifepo4,磷酸鐵鋰電池為儲能介質,白天以太陽能光伏板為能量對電池包進行充電儲能,黑夜以電池里的電放電進行自動開啟亮燈;充電或放電都是由太陽能控制器進行mppt或pwm控制,控制器會搭載一個功能性模塊,2.4g藍牙通信或雷達微波感應,紅外人體感應等一些功能模塊,這些模塊組合在一起時靜態耗電存在0.2-0.5w,以一個25.6v30ah=768wh的電池以0.2w靜態耗電待機時間:768wh/0.2w=3840h=160天;
3、但是,傳統的太陽能燈具電路存在以下缺點:
4、經過長期海上或陸地運輸后到客戶手上時電池包里的電基本上虧電,燈具已經不能亮燈測試了,客戶到手的體驗變差;行業通常的做法是太陽能控制板通過一個引線引到外面開關來進行斷電與開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經過長期海上或陸地運輸后到客戶手上時電池包里的電基本上虧電,燈具已經不能亮燈測試了,客戶到手的體驗變差;行業通常的做法是太陽能控制板通過一個引線引到外面開關來進行斷電與開電或通過磁性開關來進行斷電與通電,二者是需要通過人為干預進行斷電與通電操作,讓太陽能控制器工作,引線方式的斷電與通電具體的操作為人為剪掉紅線讓電路處于斷開,工作時人為將短接;磁性開關的斷電與通電具體操作為人為拆開磁鐵,讓電路上電的問題。
2、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包括電路板,所述電路板內設有省電模塊,所述電路板包括光伏板、對接頭、電阻r6、電阻r14、三極管q3、電阻r15、電容c11、二極管d8、電阻r5、電阻r7、芯片u4、電容c2、電阻r4、電阻r3、芯片u3、二極管d9、芯片u1、電容c8、電池包正極、電阻r1、電阻r2、二極管d3、電感l1、電解電容器e1、電容c1、芯片u2、電容c3、led燈板和電解電容器e2,所述光伏板的一端與對接頭的一端連接,所述對接頭的另一端與二極管d4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4的另一端與電阻r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與電阻r1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15的一端和三極管q3的基極連接,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分別與電容c11的一端和二極管d8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8的另一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7的一端和芯片u4的4端腳連接,所述電阻r5與芯片u4的4端腳連接處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與芯片u4的5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4的3端腳與電阻r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3的一端和芯片u3的14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3的12端腳與二極管d9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9的另一端與芯片u1的4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3的9端腳與電容c8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1的1端腳與電池包正裝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1的3端腳分別與電阻r1的一端和電阻r2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1的2端腳分別與二極管d3的一端和電感l1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1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2的另一端和電解電容器e1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1與電解電容器e1的連接處與電容c1的一端和芯片u2的2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2的3端腳分別與電容c3的一端和電解電容器e2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4的6端腳和芯片u4的7端腳均與led燈板正對的一側連接。
3、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省電模塊包括三極管q3、二極管d8、二極管d9和電阻r5,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二極管d8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8的另一端分別與二極管d9的一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所述三極管q3的發射極接地。
4、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電阻r15的另一端、三極管q3的發射極、電容c11的另一端、光伏板的另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電阻r3的另一端、電容c8的另一端、芯片u3的7端腳、芯片u1的5端腳、芯片u1的6端腳、芯片u1的7端腳、芯片u1的8端腳、芯片u1的9端腳、芯片u1的10端腳、二極管d3的另一端、電解電容器e1的另一端、電容c1的另一端、芯片u2的1端腳、電容c3的另一端、芯片u4的0端腳和電解電容器e2的另一端均接地。
5、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二極管d8與電容c11的連接處開設有太陽能檢測口和自動上電控制口。
6、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芯片u2的3端腳分別連接有外掛模塊和藍牙模塊,所述藍牙模塊包括芯片u8、電阻r85、電阻r84、測試點t40、測試點t42、二極管d3、二極管d4、電容c31、電容c13、電容c14、電容c2、電阻r43、電阻r16、電容c18、電容c29、電容c28、電容c55和電容c25,所述芯片u8的30端腳與電阻r85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29端腳與電阻r84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25端腳與測試點t42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24端腳與測試點t40的一端連接,所述測試點t42的另一端、測試點t40的另一端和芯片u8的20端腳均與電容c31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19端腳分別與電阻r43的一端、電容c14的一端、電容c2的一端和電阻r1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43的另一端與電容c13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10端腳與電容c25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8端腳分別與電容c28的一端和電容c29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端腳與電容c18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31的另一端、芯片u8的22端腳、電容c13的另一端、電容c14的另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電容c28的另一端、電容c29的另一端和電容c18的另一端均接地。
7、作為本專利技術的一種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芯片u3的18端腳連接有2.4g無線通信模塊,所述2.4g無線通信模塊包括繼電器j1、電阻r1、電阻r2、壓力開關pb1、電容c1、電阻r3、電容c3和電容c2,所述繼電器j1的10端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包括電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板內設有省電模塊,所述電路板包括光伏板、對接頭、電阻R6、電阻R14、三極管Q3、電阻R15、電容C11、二極管D8、電阻R5、電阻R7、芯片U4、電容C2、電阻R4、電阻R3、芯片U3、二極管D9、芯片U1、電容C8、電池包正極、電阻R1、電阻R2、二極管D3、電感L1、電解電容器E1、電容C1、芯片U2、電容C3、LED燈板和電解電容器E2,所述光伏板的一端與對接頭的一端連接,所述對接頭的另一端與二極管D4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4的另一端與電阻R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與電阻R1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15的一端和三極管Q3的基極連接,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分別與電容C11的一端和二極管D8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8的另一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7的一端和芯片U4的4端腳連接,所述電阻R5與芯片U4的4端腳連接處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與芯片U4的5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4的3端腳與電阻R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省電模塊包括三極管Q3、二極管D8、二極管D9和電阻R5,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二極管D8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8的另一端分別與二極管D9的一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所述三極管Q3的發射極接地。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阻R15的另一端、三極管Q3的發射極、電容C11的另一端、光伏板的另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電阻R3的另一端、電容C8的另一端、芯片U3的7端腳、芯片U1的5端腳、芯片U1的6端腳、芯片U1的7端腳、芯片U1的8端腳、芯片U1的9端腳、芯片U1的10端腳、二極管D3的另一端、電解電容器E1的另一端、電容C1的另一端、芯片U2的1端腳、電容C3的另一端、芯片U4的0端腳和電解電容器E2的另一端均接地。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極管D8與電容C11的連接處開設有太陽能檢測口和自動上電控制口。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2的3端腳分別連接有外掛模塊和藍牙模塊,所述藍牙模塊包括芯片U8、電阻R85、電阻R84、測試點T40、測試點T42、二極管D3、二極管D4、電容C31、電容C13、電容C14、電容C2、電阻R43、電阻R16、電容C18、電容C29、電容C28、電容C55和電容C25,所述芯片U8的30端腳與電阻R85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29端腳與電阻R84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25端腳與測試點T42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24端腳與測試點T40的一端連接,所述測試點T42的另一端、測試點T40的另一端和芯片U8的20端腳均與電容C31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19端腳分別與電阻R43的一端、電容C14的一端、電容C2的一端和電阻R1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43的另一端與電容C13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10端腳與電容C25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8端腳分別與電容C28的一端和電容C29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8的端腳與電容C18的一端連接,所述電容C31的另一端、芯片U8的22端腳、電容C13的另一端、電容C14的另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電容C28的另一端、電容C29的另一端和電容C18的另一端均接地。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U3的18端腳連接有2.4G無線通信模塊,所述2.4G無線通信模塊包括繼電器J1、電阻R1、電阻R2、壓力開關PB1、電容C1、電阻R...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包括電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路板內設有省電模塊,所述電路板包括光伏板、對接頭、電阻r6、電阻r14、三極管q3、電阻r15、電容c11、二極管d8、電阻r5、電阻r7、芯片u4、電容c2、電阻r4、電阻r3、芯片u3、二極管d9、芯片u1、電容c8、電池包正極、電阻r1、電阻r2、二極管d3、電感l1、電解電容器e1、電容c1、芯片u2、電容c3、led燈板和電解電容器e2,所述光伏板的一端與對接頭的一端連接,所述對接頭的另一端與二極管d4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4的另一端與電阻r6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6的另一端與電阻r1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1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15的一端和三極管q3的基極連接,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分別與電容c11的一端和二極管d8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8的另一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5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7的一端和芯片u4的4端腳連接,所述電阻r5與芯片u4的4端腳連接處與電容c2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7的另一端與芯片u4的5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4的3端腳與電阻r4的一端連接,所述電阻r4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3的一端和芯片u3的14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3的12端腳與二極管d9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9的另一端與芯片u1的4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3的9端腳與電容c8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1的1端腳與電池包正裝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1的3端腳分別與電阻r1的一端和電阻r2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1的2端腳分別與二極管d3的一端和電感l1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1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r2的另一端和電解電容器e1的一端連接,所述電感l1與電解電容器e1的連接處與電容c1的一端和芯片u2的2端腳連接,所述芯片u2的3端腳分別與電容c3的一端和電解電容器e2的一端連接,所述芯片u4的6端腳和芯片u4的7端腳均與led燈板正對的一側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省電模塊包括三極管q3、二極管d8、二極管d9和電阻r5,所述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二極管d8的一端連接,所述二極管d8的另一端分別與二極管d9的一端與電阻r5的一端連接,所述三極管q3的發射極接地。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增加太陽能燈具待機天數且能自動上電的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阻r15的另一端、三極管q3的發射極、電容c11的另一端、光伏板的另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電阻r3的另一端、電容c8的另一端、芯片u3的7端腳、芯片u1的5端腳、芯片u1的6端腳、芯片u1的7端腳、芯片u1的8端腳、芯片u1的9端腳、芯片u1的10端腳、二極管d3的另一端、電解電容器e1的另一端、電容c1的另一端、芯片u2的1端腳、電容c3的另一端、芯片u4的0端腳和電解電容器e...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平鋒,郭懷增,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南浦照明電器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