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用于食物餡料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包括一鍋體,鍋體內設有攪拌裝置及其動力裝置,該攪拌裝置為繞第一攪拌軸旋轉的第一攪拌葉輪和繞第二攪拌軸旋轉的第二攪拌葉輪。該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改進加速了餡料在鍋內的旋轉翻動,水蒸氣上升速度加快不會冷凝在鍋體底部的攪拌機構件上,有效地降低了攪拌機構件上的潤滑油隨水蒸氣落入鍋體內餡料中的可能,使得餡料的衛生得到了充分的保證。(*該技術在2020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用于攪拌食物餡料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
技術介紹
攪拌機是食品餡料炒鍋的核心部分,目前,國內外食品餡料生產商普遍使用的炒 鍋攪拌機內部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為上置單軸單向旋轉(圖幻,這種類型的攪 拌裝置有兩個致命缺陷,其一,餡料在炒制過程中隨著溫度的升高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水 蒸氣在上升過程中冷凝附著在鍋體上方的攪拌機構件和電動機上面,與減速機中的潤滑油 (不可食用)結合不可避免的落入在鍋內正在炒制的餡料中,食品衛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 其二,上升的水汽對安裝在鍋體上方的電動機壽命造成了很大的損害。第二類為下置單軸 單向旋轉(圖3)。以上這兩種炒鍋攪拌機構件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鍋體加熱餡料時餡料與鍋 體之間會產生氣膜,這種氣膜降低了餡料與鍋體之間的摩擦力,使得餡料攪拌時不能翻動 只能隨鍋體進行旋轉運動,因此餡料中的自然水分很難再短時間內達到質量要求,工作效 率較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能克服水蒸氣對鍋體的損害,增大內部的摩擦力,進一 步確保餡料的安全和衛生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為達到本技術的目的,本技術提供的技術方案是本技術為同心雙 軸相向攪拌裝置,包括一鍋體,鍋體內設有攪拌裝置及其動力裝置,其中所述的攪拌裝置為 繞第一攪拌軸旋轉的第一攪拌葉輪和繞第二攪拌軸旋轉的第二攪拌葉輪。較優選地,所述的攪拌裝置為繞第一攪拌軸旋轉的第一攪拌葉輪和繞第二攪拌軸 旋轉的第二攪拌葉輪一起形成一段與鍋體弧度相同,且高度小于鍋體高度的圓弧。進一步優選地,第一攪拌葉輪是兩段位于所述圓弧上部分的第一圓弧,第二攪拌 葉輪是一段位于所述圓弧下部分的第二圓弧。進一步優選地,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的轉速均為40轉/分鐘-80轉/分鐘。 其中,可以優選地將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的轉速設置為60轉/分鐘。更進一步優選地,第一攪拌葉輪和第二攪拌葉輪與鍋體內壁之間的間距為 0mm-15mm,其中,可以優選地第一攪拌葉輪和第二攪拌葉輪與鍋體內壁之間的間距為10mm。進一步優選地,第一攪拌軸和第二攪拌軸均垂直地穿過鍋體的圓心,且第一攪拌 軸的上頂點到其與鍋體相交點之間的距離為100mm-150mm。進一步優選地,鍋體與所述的攪拌裝置的動力裝置是分體式設置的。 進一步優選地,所述的動力裝置設有皮帶輪A、皮帶輪B、圓錐齒輪A、圓錐齒輪B、 圓錐齒輪C,皮帶輪A連接皮帶輪B,皮帶輪B連接鏈輪A,鏈輪A連接鏈輪B,鏈輪B連接轉 動軸,轉動軸連接圓錐齒輪C,圓錐齒輪C連接圓錐齒輪A與圓錐齒輪B,圓錐齒輪A連接 第一攪拌軸,圓錐齒輪B連接第二攪拌軸,其中圓錐齒輪A的轉速圓錐齒輪C的轉速為31:3-1: 6,圓錐齒輪B的轉速圓錐齒輪C的轉速為1 3-1 6。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加速了餡料在鍋內的旋轉翻動,水蒸氣上升速度加快 不會冷凝在鍋體底部的攪拌機構件上,有效地降低了攪拌機構件上的潤滑油隨水蒸氣落入 鍋體內餡料中的可能,使得餡料的衛生得到了充分的保證。附圖說明圖1為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上置單軸單向旋轉的炒鍋攪拌機結構示意圖;圖3為下置單軸單向旋轉的炒鍋攪拌機結構示意圖;圖中,1-鍋體,2-第一攪拌葉輪,3-第二攪拌葉輪,4-第一攪拌軸,5-第二攪拌 軸,6-電動機,7-皮帶輪A,8-皮帶輪B,9-鏈輪A,10-鏈輪B,11-轉動軸,12-圓錐齒輪B, 13-圓錐齒輪A,14-圓錐齒輪C。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技術介紹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由鍋體1,和鍋體1內的攪 拌裝置及其動力裝置構成。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動力裝置為電動機6。所述的攪拌裝置為繞第一攪拌軸4旋轉的第一攪拌葉輪2和繞第二攪拌軸5旋轉 的第二攪拌葉輪3。第一攪拌葉輪2與第二攪拌葉輪3—起形成一段與鍋體1同弧度,且高 度小于鍋體1高度的圓弧;其中第一攪拌葉輪2是兩段位于所述圓弧上部分的第一圓弧,第 二攪拌葉輪3是一段位于所述圓弧下部分的第二圓弧。同時,第一攪拌葉輪2和第二攪拌葉輪3與鍋體1內壁之間的間距為10mm。第一 攪拌軸4和第二攪拌軸5均垂直地穿過鍋體1的圓心,且第一攪拌軸4的上頂點到其與鍋 體1相交點之間的距離為100mm-150mm。并且第一攪拌軸4和第二攪拌軸5的轉速均為60轉/分鐘。鍋體1與所述的電動機6是分體式設置的。電動機6是設有皮帶輪A7、皮帶輪B8、 圓錐齒輪A13、圓錐齒輪B12、圓錐齒輪C14,皮帶輪A7連接皮帶輪B8,皮帶輪B8連接鏈輪 A9,鏈輪A9連接鏈輪B10,鏈輪BlO連接轉動軸11,轉動軸連接圓錐齒輪C14,圓錐齒輪C14 連接圓錐齒輪A13與圓錐齒輪B12,圓錐齒輪A13連接第一攪拌軸4,圓錐齒輪B12連接第 二攪拌軸5,其中圓錐齒輪A13的轉速圓錐齒輪C14的轉速比為1 3-1 6,圓錐齒輪 B12的轉速圓錐齒輪C14的轉速比為1 3-1 6。權利要求1.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包括一鍋體(1),鍋體(1)內設有攪拌裝置及其動力裝置, 其特征是所述的攪拌裝置為繞第一攪拌軸(4)旋轉的第一攪拌葉輪( 和繞第二攪拌軸 (5)旋轉的第二攪拌葉輪(3)。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攪拌葉輪( 與第二 攪拌葉輪C3) —起形成一段與鍋體(1)弧度相同,但高度小于鍋體(1)高度的圓弧。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攪拌葉輪( 是兩段 位于所述圓弧上部分的第一圓弧,第二攪拌葉輪C3)是一段位于所述圓弧下部分的第二圓 弧。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攪拌(4)軸 和第二攪拌軸(5)的轉速均為40轉/分鐘-80轉/分鐘。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攪拌軸(4)和第二攪 拌軸(5)的轉速均為60轉/分鐘。6.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攪拌葉輪(2) 和第二攪拌葉輪⑶與鍋體(1)內壁之間的間距為0mm-15mm。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攪拌葉輪( 和第二 攪拌葉輪(3)與鍋體(1)內壁之間的間距為IOmm08.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第一攪拌軸(4) 和第二攪拌軸( 均垂直地穿過鍋體(1)的圓心,且第一攪拌軸的上頂點到其與鍋體 (1)相交點之間的距離為100mm-150mm。9.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鍋體(1)與所述 的攪拌裝置的動力裝置是分體式設置的。10.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動力裝置 設有皮帶輪A (7)、皮帶輪B (8)、圓錐齒輪A (13)、圓錐齒輪B (12)、圓錐齒輪C (14),其中皮 帶輪A (7)連接皮帶輪B (8),皮帶輪B (8)連接鏈輪A (9),鏈輪A (9)連接鏈輪B (10),鏈輪 B(IO)連接轉動軸(11),轉動軸(11)連接圓錐齒輪C(14),圓錐齒輪C(14)連接圓錐齒輪 A(13)與圓錐齒輪B(12),圓錐齒輪A(13)連接第一攪拌軸G),圓錐齒輪B(12)連接第二攪 拌軸(5),其中圓錐齒輪A(13)的轉速圓錐齒輪C(14)的轉速為1 3-1 6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同心雙軸相向攪拌裝置,包括一鍋體(1),鍋體(1)內設有攪拌裝置及其動力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的攪拌裝置為繞第一攪拌軸(4)旋轉的第一攪拌葉輪(2)和繞第二攪拌軸(5)旋轉的第二攪拌葉輪(3)。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祎斐,
申請(專利權)人:白祎斐,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6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