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屬于安全產品領域。所述氣艙包括至少一個中間氣囊和至少一個周邊氣囊,所述中間氣囊與所述周邊氣囊共同組成密閉的氣艙,其中,所述各中間氣囊均為內部設有空腔且四周密閉的氣囊,所述任一個周邊氣囊上設有可封閉的進出口,所述各中間氣囊及所述各周邊氣囊上分別設有各自的進出氣口及充氣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中間氣囊及周邊氣囊組成了一個密閉的氣艙結構,使得遇險乘客可以進入到一個四周是氣墻的空間內,得到一種全方位的安全防護,可使乘客與外界的完全隔離,減少災難對乘客的直接傷害,有效的減少了傷亡的發(fā)生。(*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安全產品,特別涉及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
技術介紹
目前,人們在乘坐交通工具出行時,有時會遇到險情。例如,在民航飛機在飛行中, 有時會出現發(fā)動機故障、空中停機、飛機發(fā)生火災或機體破損等需要迫降的問題,則飛機上 的乘客可能會面臨著火災、強烈撞擊或物體飛撞的情形,這些情形均可能對乘客造成傷亡。 而在危險發(fā)生時,利用合適的安全裝置保障乘客的人身安全尤為重要。現有民航客機一般采用的防護裝置是安全帶,我們都知道安全帶只能對乘客起到 一定的固定作用,無法應對撞擊或火災。而較為類似的安全裝置還有汽車用的安全氣囊,該 氣囊雖然可以迅速充氣,對乘客起到一個面的保護,但是,由于飛機這類的運輸工具具有其 特殊性,一旦出現火災或機體破損,在險情出現的瞬間,乘客的身體會完全暴露在災難中, 由于缺少全方位的安全防護而造成重大傷亡。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由于缺少全方位的安全防護產品,而使得險情發(fā)生時,出現嚴 重的人員傷亡的缺陷,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所述技術方案如 下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包括至少一個中間氣囊和至少一個周邊氣囊,所述中間氣 囊與所述周邊氣囊共同組成密閉的氣艙,其中,所述各中間氣囊均為內部設有空腔且四周 密閉的氣囊,所述任一個周邊氣囊上設有可封閉的進出口,所述各中間氣囊及所述各周邊 氣囊上分別設有各自的進出氣口及充氣裝置。具體地,所述周邊氣囊為兩個,并且所述兩個周邊氣囊均為封閉的氣囊。具體地,所述周邊氣囊為一個,并且所述周邊氣囊為內部設有空腔且四周密閉的~1 : O具體地,所述各中間氣囊的進出氣口分別設于所述各中間氣囊的內部或外部。具體地,所述各周邊氣囊的進出氣口分別設于所述各周邊氣囊的內部或外部。具體地,所述各中間氣囊的充氣裝置分別設于所述中間氣囊的內部或外部。具體地,所述各周邊氣囊的充氣裝置分別設于所述周邊氣囊的內部或外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現有技術,本技術通 過中間氣囊及周邊氣囊組成了一個密閉的氣艙結構,使得遇險乘客可以進入到一個四周是 氣墻的空間內,得到一種全方位的安全防護,可使乘客與外界的完全隔離,減少災難對乘客 的直接傷害,有效的減少了傷亡的發(fā)生。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所列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 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技術實施例1提供的所述氣艙的整體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實施例1所述第一周邊氣囊的結構圖;圖3是本技術實施例1所述中間氣囊的結構圖;圖4是本技術實施例1所述第二周邊氣囊的結構圖;圖5是本技術實施例2提供的所述氣艙的整體結構圖;圖6是本技術實施例2所述中間氣囊的結構圖;圖7是本技術實施例2所述周邊氣囊的結構圖。附圖中,各標號所代表的組件列表如下IA第一周邊氣囊,IB第二周邊氣囊,IC周邊氣囊,2中間氣囊,3進出氣口,4進出 口,5充氣裝置,6空腔。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 型實施方式作進一步地詳細描述。實施例1如圖1所示的,本技術實施例1所示的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包括中間氣囊2、 第一周邊氣囊IA和第二周邊氣囊1B,所述中間氣囊2、所述第一周邊氣囊IA及第二周邊氣 囊IB共同組成密閉的氣艙。其中,如圖3所示,所述中間氣囊2為內部設有空腔6且四周 密閉的氣囊。如圖2所示,所述第一周邊氣囊IA上設有可封閉的進出口 4。所述中間氣囊 2 (參見圖幻、所述第一周邊氣囊1A(參見圖2、及第二周邊氣囊1B(參見圖4)上分別設有 各自的進出氣口 3及充氣裝置5。其中,可封閉的進出口 4(參見圖1及圖2),可以采用魔 術貼結構粘貼住進出口 4,也可以采用拉鏈結構。充氣裝置5(參見圖2、3及4)可以采用 現有技術中的氣瓶充氣或現有技術中其他的充氣技術。其中,空腔6(參見圖6)用于容納 乘客,進出口 4(參見圖2、用于乘客進入氣艙,充氣裝置5 (參見圖2、3及4)用于氣囊的充 氣,進出氣口 3用于充放氣。具體地,參見圖2,所述各中間氣囊2的進出氣口 3分別設于所述各中間氣囊2的 內部或外部。本例優(yōu)選,設于外部。具體地,參見圖3,所述第一周邊氣囊IA的進出氣口 3設于所述第一周邊氣囊IA 的內部或外部。本例優(yōu)選,設于內部。參見圖4,第二周邊氣囊IB的進出氣口 3設于所述第二周邊氣囊IB的內部或外 部。本例優(yōu)選,設于內部。具體地,參見圖2,所述中間氣囊2的充氣裝置5設于所述中間氣囊2的內部或外 部。本例優(yōu)選,設于外部。具體地,參見圖3及圖4,所述第一周邊氣囊IA及第二周邊氣囊IB的充氣裝置5 分別設于所述第一周邊氣囊IA及第二周邊氣囊IB的內部或外部。本例優(yōu)選,設于內部。具體實施時,可根據場地的大小選擇中間氣囊及周邊氣囊的數量或尺寸,當采用 多個中間氣囊時,可將多個中間氣囊連接后再與周邊氣囊相連。在民航中使用本技術,各氣囊須用復合材料制作,該復合材料至少包括用于 包裹氣體的密封材料、用于抗撞擊的高強度紡織材料、以及用于耐高溫和隔熱防火材料組 成。該復合材料可以是同時具有三種性能的復合材料,也可以是分別具有三種性能的三層 材料復合在一起形成的復合材料。采用這種復合材料制作的氣囊,具有抗沖擊及防火隔熱 性能,由它組合成的組合體內部也就具有了比較強的安全性。當民航飛機乘客在飛行中有發(fā)動機故障、飛機火災、需要迫降等情況發(fā)生時,本實 用新型通過中間氣囊及周邊氣囊組成了一個密閉的氣艙結構,使得遇險乘客可以進入到一 個四周是氣墻的空間內,即在乘客的上、下、前、后、左、右六面,均有一定厚度的,具有抗沖 擊、防火隔熱性能的氣墻,使乘客得到一種全方位的安全防護,使乘客與外界的完全隔離, 減少災難對乘客的直接傷害,有效的減少了傷亡的發(fā)生。另外,由于是本技術是可以充氣的,因此在不使用時,可折疊放置,便于民航 飛機攜帶。此外,本技術也適合于海上救生。實施例2如圖5、圖6及圖7所示,本技術實施例2所述的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其與實 施例1的區(qū)別在于,參見圖7,所述周邊氣囊IC為一個,并且所述周邊氣囊IC為內部設有空 腔6且四周密閉的氣囊。所述中間氣囊2 (參見圖6)、所述周邊氣囊1C(參見圖7)共同組 成密閉的氣艙。其余的結構,例如進出氣口 3、充氣裝置5的結構及設置位置均與實施例1 相同,相同之處本例不再贅述。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凡在本實用 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 護范圍之內。權利要求1.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艙包括至少一個中間氣囊和至少一個周 邊氣囊,所述中間氣囊與所述周邊氣囊共同組成密閉的氣艙,其中,所述各中間氣囊均為內 部設有空腔且四周密閉的氣囊,所述任一個周邊氣囊上設有可封閉的進出口,所述各中間 氣囊及所述各周邊氣囊上分別設有各自的進出氣口及充氣裝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艙,其特征在于,所述周邊氣囊為兩個,并且所述兩個周邊氣 囊均為封閉的氣囊。3.如權利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組合式充氣氣艙,其特征在于,所述氣艙包括至少一個中間氣囊和至少一個周邊氣囊,所述中間氣囊與所述周邊氣囊共同組成密閉的氣艙,其中,所述各中間氣囊均為內部設有空腔且四周密閉的氣囊,所述任一個周邊氣囊上設有可封閉的進出口,所述各中間氣囊及所述各周邊氣囊上分別設有各自的進出氣口及充氣裝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張小忍,
申請(專利權)人:張小忍,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