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爐包括:爐體和設置在爐體上方的電極裝置,所述電極裝置具有電極本體,所述電極本體伸入爐體且沿上下方向可移動;抱緊和松開電極本體的上抱閘;抱緊和松開所述電極本體的下抱閘,所述下抱閘位于上抱閘下方;升降機構,其中所述下抱閘安裝在所述升降機構上以隨所述升降機構一起移動;和導電機構,所述導電機構與電極本體電接觸且可與升降機構相對于電極本體同步移動。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電爐,其電極裝置能夠方便地補償電極的消耗量且操作效率高。(*該技術在2018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爐,尤其涉及具有改進的電極裝置的電爐。
技術介紹
電爐是廣泛應用的冶全沒備,電爐的電極設置在爐體的上方并且伸入 電爐內,為了適應不同的工況需要經常調節電極插入爐體內的深度,因此 電爐的電極通常是可移動的。傳統的電爐通常利用巻揚裝置升降電極,巻揚裝置的纜繩吊掛在電極 夾持裝置的兩端,從而實現電極的升降。另外,也有采用螺旋升降裝置升 降電極的電爐,電極整體固定在螺旋升降裝置上,電極隨著螺旋升降裝置 的升降而上下移動。隨著電極的使用,電極插入爐體內的下端會不斷消耗, 插入爐體內的長度變短,此時僅僅依靠升降裝置升降電極無法滿足要求, 需要將電極相對于升降裝置整體下降來補償電極的消耗。傳統電極的升降裝置和導電裝置相對于電極固定,電極無法相對于升 降裝置移動,導電裝置也無法相對與電極移動,因此能夠伸入電爐爐體內 的最大電極長度是固定的,當電極經過使用后消耗了一定量時,無法滿足 要求。為此,需要停電,同時拆開電極與供電裝置的連接,重新調整電極 與供電裝置的相對位置,然后再重新固定供電裝置,用供電裝置夾緊電極, 即通過手動的壓放方式來補償電極的消耗,因此操作復雜,成本高,需要 停爐,降低了效率,同時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至少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之一。 為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具有能夠方便地補償電極的消 耗量且操作效率高的電極裝置的電爐。根據本技術的電爐包括爐體和設置在爐體上方的電極裝置,所 述電極裝置具有電極本體,所述電極本體伸入爐體且沿上下方向可移動;抱緊和松開電極本體的上抱閘;抱緊和松開所述電極本體的下抱閘,所述 下抱閘位于上抱閘下方;升降機構,其中所述下抱閘安裝在所述升降機構 上以隨所述升降機構一起移動;和導電機構,所述導電機構與電極本體電 接觸且可與升降機構相對于電極本體同步移動。另外,根據本技術的電爐還具有如下附加技術特征所述導電機構包括銅瓦,所述銅瓦與電極本體電接觸且與升P爭機構 相連;和夾持部件,夾持部件將銅瓦壓緊到電極本體上且與升降機構相連。所述導電機構包括進一 步包括移動集電環,所述移動集電環通過柔性 導電件與銅瓦電連接且與升降機構相連。電極裝置進一步包括套在電極本體外面的護筒,所述護筒位于升降機 構下面且與升降機構相連以隨升降機構 一起相對于電極本體移動,其中所 述移動集電環固定在護筒的外表面上,且所述銅瓦和夾持部件分別通過吊 桿與護筒相連。所述夾持部件包括:環狀主體,所述環狀主體套在銅瓦外面且通過吊 桿與護筒相連;沿環狀主體的周向固定在環狀主體內的多個固定套;設置 在每個固定套內的頂頭;設置在每個固定套內的推板;設置在推板與頂頭 之間將頂頭常推向頂板的彈性件;和設置在每個固定套內調節彈性件的推 力的調節螺母。所述銅瓦為分體式的。電極裝置進一步包括固定集電環,所述固定集電環適于與電源連接且 通過柔性導電件與移動集電環電連接。 所述柔性導電件為柔性銅帶。 所述上抱閘和下抱閘分別為液壓抱閘。根據本技術的電爐至少具有下列優點之一根據本技術的電爐,由于電極裝置設置了上抱閘和下抱閘,當需 要整體移動電極本體以補償電極的消耗量時,且無需拆下導電機構和升降 機構,無需停爐,操作簡單、效率高,成本低。此外,通過夾持部件能夠將銅瓦壓緊到電極本體上,使得向電極本體 的供電更加可靠且不影響銅瓦相對于電極本體的移動。導電機構設置了移動集電環,移動集電環分別通過柔性導電件與銅瓦5,減少了銅瓦升降過程可能發生的干涉。.通過在電極本體外面設置連接升降機構與移動集電環和銅瓦以及夾 持部件的護筒,能夠使得導電機構與升降裝置的運動更加同步。通過將銅瓦設置成幾個子瓦塊構成的分體式結構,且每個子瓦塊分別 由設置在夾持部件的環狀主體內的多個彈性件壓緊到電極主體上,使銅瓦 與電極主體的接觸更加可靠,從而導電更加可靠,減少了相互之間的干擾。根據本技術的電爐,電極裝置通過設置通過柔性導電件與移動集 電環相連的固定集電環,能夠使得向導電機構的供電更加可靠,減少了電 源與導電機構之間可能存在的干涉。根據本技術的電爐,電極裝置的升降機構采用液壓缸驅動,液壓缸的同步性容易控制,使得電極的升降更加平穩。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 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附圖說明本技術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圖l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爐的主視示意圖2是4艮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爐的側視示意圖3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電爐的電極裝置的結構示意圖4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電爐的電極裝置的局部示意圖,其中主要示出了導電機構;圖5是根據本技術實施例電爐的電極裝置的夾持部件的局部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 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 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 技術,而不能類似為對本技術的限制。下面參考附圖描述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電爐。如圖1-3所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電爐包括爐體300和設置在爐 體300上方的電極裝置100。更具體而言,爐體300還包括爐蓋200,爐 蓋200覆蓋在爐體300的上端開口上用于封蓋爐體300,這里,爐蓋200 描述為爐體300的一部分,當然,也可以將爐蓋200和爐體當作兩部分, 這僅僅是示例性描述,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電極裝置100 設置在爐蓋200上面。電極裝置100的電極本體1的下端穿過爐蓋200上的電極插入孔伸入 爐體300內。才艮據具體的工況和需要,電極本體1伸入爐體300內的長度 需要調節,因此需要升降電極本體1。當電極本體1的下端消耗到一定量 時,需要將電極本體1相對于電極裝置100的升降機構5和導電機構整體 下移。下面詳細描述才艮據本技術實施例電爐的電極裝置100。如圖3和 4所示,根據本技術一個示例的電極裝置100包括電極本體1,上抱 閘2、下抱閘3、升降機構5和導電機構。電極本體1可以為內部裝有電極糊的筒狀體,電才及本體1的下端穿過 爐蓋200伸入爐體300內,電極本體1的下端在使用過程中會不斷地消耗。 此外,為了密封電極本體1與爐蓋200之間的電極插入孔縫隙,通常在爐 蓋200上設置有密封圏18。上抱閘2安裝在支座4上,用于抱緊和松開電極本體1,支座4安裝 在固定機架6上。下抱閘3位于上抱閘2下面,與上抱閘2—樣用于抱緊 和松開電極本體1。在正常使用中,上抱閘2松開電極本體1,而下抱閘3 抱緊電極本體1 (例如在電極本體1上的第一位置處抱緊電極本體1),從 而當下抱閘3隨升降機構5升降時,電極本體1同步升降,從而改變電極 本體1伸入爐體300內的長度。當需要補償電極本體l的消耗時,上抱閘 2抱緊電極本體1,下抱閘3松開電極本體1,然后升降機構5帶動下抱閘 3相對于電極本體1上升,同步地,導電機構相對于電極本體1上升,從 而下抱間3抱緊電極本體1更上面的位置(例如在電極本體1上高于第一 位置的第二位置處抱緊電極本體l),然后,上抱閘2松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爐,其特征在于,包括:爐體和設置在爐體上方的電極裝置,所述電極裝置具有電極本體,所述電極本體伸入爐體且沿上下方向可移動;抱緊和松開電極本體的上抱閘;抱緊和松開所述電極本體的下抱閘,所述下抱閘位于上抱閘下方;升降機構,其中所述下抱閘安裝在所述升降機構上以隨所述升降機構一起移動;和導電機構,所述導電機構與電極本體電接觸且可與升降機構相對于電極本體同步移動。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曹珂菲,胡立瓊,馮曉梅,李棟,朱讓賢,張振民,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11[中國|北京]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