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未來城市智能數字化神經交通系統,本智能交通系統分三層,上層為多功能通道,中層為公共交通系統,下層為其他車輛行駛通道。在不同層面融合物聯網概念的應用。系統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統以及可與其相連接的各類終端、新型運輸單元、覆蓋整個系統的有線無線通訊系統、道路寬度調整系統、電能及信號傳輸系統、太陽能發電系統,雨水凈化再利用系統,尾氣處理系統、泊車休閑娛樂系統、可以與整個系統相連的單個單位內部的小系統等,可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以數字化為基礎的集交通出行及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統。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城市交通領域,特別是一種適合未來城市發展的城市智能數字化神經交通系統。
技術介紹
目前全球較大城市均面臨交通擁堵的問題,除了道路設計方面的問題外尚有一些其他因素影響城市交通及其發展,總的來講存在但不僅限于以下方面1.交通線路發展跟不上城市的經濟發展以及人口的爆發性增長,城市交通系統處于超負荷運行狀態;2.路面規劃不合理,不能充分利用道路資源,比如有時公交專用車道空閑但小客車行駛路段擁堵,上下班高峰進城或出城方向單向擁堵;3.公交車輛與社會車輛混合行駛,即使部分路段有公交專用車道,但在車道變換時仍然導致擁堵,特別是左轉彎后即向右側路面站點停靠,或在路面右側站點停靠后接著左轉彎等;4.駕駛員不遵守交規造成擁堵,如搶道導致刮蹭事故,因而阻塞交通;隨意變換車道,造成行車緩慢等;5.公交系統不完善,運力不夠,不同形式間銜接不暢,不夠便捷;6.沒有建立智能化管理控制系統;7.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各類專用車道及人行道;8.雨雪等天氣導致路面濕滑造成車輛行駛緩慢,甚至事故頻發,阻塞交通;9.路燈及各類線纜占用路面空間;10.紅綠燈及其不合理的待轉時間造成車輛聚集擁堵;11.車輛擁堵不但造成時間、油耗等成本的提高,城市運行系統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加重了尾氣造成的空氣污染;12.交通混亂影響城市形象;13.空駛的出租車大量占用路面資源;14.停車位置不足;15.非高峰期有的公交線路即使沒有乘客仍舊照跑,占用路面資源,浪費人力物力。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除了解決現有交通系統存在的問題,更立足于城市的未來發展,旨在建立便捷、高效、舒適、環保的未來城市智能數字化神經交通系統。顧名思義,本系統類似于人的神經系統,由類似于大腦的智能控制中心,相當于中樞神經系統的交通主干道,以及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的類似于末梢神經系統的子系統有機組成,是適合未來城市發展的一種綜合性的交通出行系統。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智能交通系統分三層,上層為多功能通道,中層為公共交通系統,下層為其他車輛行駛通道。在不同層面融合物聯網概念的應用。系統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統以及可與其相連接的各類終端、新型運輸單元、覆蓋整個系統的有線無線通訊系統、道路寬度調整系統、電能及信號傳輸系統、太陽能發電系統,雨水凈化再利用系統,尾氣處理系統、泊車休閑娛樂系統、可以與整個系統相連的單個單位內部的小系統等,可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基交通出行及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統。采用本系統以后,可以達到如下有益效果1.交通線路設計更為科學合理,控制實現智能化;2.路面規劃更加合理,能充分利用道路資源;3.徹底將公交系統與其它社會車輛分離,去掉了造成擁堵的重要根源之一;4.先進的車輛終端能夠提供行車建議,并及時提醒駕駛員遵章駕駛。5.科學合理規劃行車路線,控制車流量不超過道路的有效承載負荷;6.公交系統完善便捷,直接通達目的地,不同形式間銜接順暢,而且杜絕了空駛現象;7.智能神經數字化管理控制系統,使得一切合理、有序、高效、便捷;8.真正實現各類專用車道及人行道的徹底分離;9.雨雪等天氣對交通幾乎沒有影響;10.省去了路燈桿,節省了大量的成本及土地資源;11.有些路段不再需要紅綠燈,使得通行更為順暢;12.城市運行系統效率大大提高,更為節能、環保、高效;13.可減少相當數量的出租車及全部公交車;14.上層成為城市景觀大道,成為城市的空中花園,休閑購物場所擴大化,并提供大量泊車位,節省大量土地資源;15.可以利用現有的路面進行改造,造價相對低廉;16.拼裝式設計,施工便捷,施工時間短。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2是斜坡升降結構示意圖以及運輸單元外觀圖3是運輸單元切面示意4是上層功能區域布置5是交叉路口上層布局示意中,1-上層,2-頂層,3-上中層隔層,4-中層,5-運輸單元,6-路燈,7-中下層隔層,8下層,9-防護欄,10-慢速車道,11-中速車道,12-快速車道,13-左側道路隔離樁, 14-中心線隔離樁,15-右側道路隔離樁,16-路燈,17-立柱,18-綠化帶,19-三輪車、摩托車道,20-人行便道,21-隔離欄,22-排水管,23-立柱,24-中層外側,25-上層外側,201-斜坡上軌,202-運輸單元平開門,203-運輸單元側輪,204-運輸單元行駛輪,205-上層待車區,206-中層行駛軌道,207-上層閘門,208-中層閘門,61-步行觀光專用道,62-綠色植物帶,63-自行車專用道,65-停車場,66-休閑購物場所,67-自行車租賃中轉站,68-備用運輸單元停放處,69-候車區,70-慢速車道候車區,71-中速車道候車區。具體實施例方式1.本系統分上中下三層見圖1,上層1為多功能通道,中層4為公共交通系統,下層8為其他車輛行駛通道。層數以及每層的行車道數均可以根據路面及實際環境做增減。 將結構設計成拼裝式,使得能夠快速高效施工。2.上層1的平面布局圖見圖4,可以為封閉系統,有步行觀光專用道61,自行車專用道63,停車場65,休閑購物場所66及綠色植物帶62等。頂層2覆蓋太陽能電池板并設置快速的排水體系及融雪設計。兩側對、25為透明設計,可以用于廣告等。內部設置通風系統和溫度控制系統,太陽能可以為此系統供電。在上層設置專門的自行車租賃中轉站67, 創造更為綠色、環保、健康、便捷的出行方式。在重要站點設置備用運輸單元停放處68,并通過軌道與待車區205接軌。旅客可在候車區69安全候車。各功能區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做增減。3.中層4全封閉,為公共交通系統。全封閉并有吸收噪音設計,有效地隔絕行車產生的噪音。可以根據路面情況設置一至三車道。圖1所示為三車道。一車道設計為單行道,二車道設計分快速和慢速車道,三車道設計分快速、中速、慢速車道,圖1所示為三車道。運輸工具為全新概念的設計,稱之為運輸單元5,見圖2,第5條是關于運輸單元5的具體介紹。快速車道12供中途不停的運輸單元行駛,中速車道11供中途有較少停靠點的運輸單元行駛,慢速車道10供有較多停靠點的運輸單元行駛。在三車道間有可轉換軌道。另一側道路設置對稱相同。當運輸單元抵達停靠車站時,可以通過調整側輪203沿斜坡軌道201而升至上層停車待車區05 ;若不需停車,則沿原來的中層軌道206穿行而過。在上層至中層的過渡軌道處的上層和中層分別設置自動閘門207和208,兩個閘門反向關閉,上層閘門207開時中層閘門208關,中層閘門208開時上層閘門207關,即當中層有運輸單元穿行通過時,上層閘門207關閉,上層的車輛不能下來;當上層的車輛下到中層時,中層閘門208關閉,中層的車輛不能通過,避免碰撞。當運輸單元經過交叉路口時,可以根據道路實際情況設置縱向運輸單元5走上層,橫向運輸單元5走中層,或者縱向走中層橫向走上層,以保證運輸單元暢行無阻。圖5 所示,為縱向運輸單元5升至上層示意圖,中速車道11和慢速車道10的旅客候車區分別為 71和70,乘客若需轉至橫向車道,直接至橫向候車區69乘車即可。4.下層8為半封閉式,可以根據路面情況設置一至三車道,圖1所示為三車道。在所有路口設置簡單明了的指示牌。在兩側的立柱17與23之間為綠化帶18,起到美化環境及凈化空氣的作用,并有半封閉式防護欄9將一層道路封閉。在立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城市智能數字化交通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統分三層,上層為多功能通道,中層為公共交通系統,下層為其他車輛行駛通道,在不同層面融合物聯網概念的應用,系統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統以及可與其相連接的各類終端、新型運輸單元、覆蓋整個系統的有線無線通訊系統、道路寬度調整系統、電能及信號傳輸系統、太陽能發電系統,雨水凈化再利用系統,尾氣處理系統、泊車休閑娛樂系統、可以與整個系統相連的單個單位內部的小系統等,是真正意義上的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基交通出行及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統。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城市智能數字化交通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統分三層,上層為多功能通道,中層為公共交通系統,下層為其他車輛行駛通道,在不同層面融合物聯網概念的應用,系統含有智能中央控制系統以及可與其相連接的各類終端、新型運輸單元、覆蓋整個系統的有線無線通訊系統、道路寬度調整系統、電能及信號傳輸系統、太陽能發電系統,雨水凈化再利用系統,尾氣處理系統、泊車休閑娛樂系統、可以與整個系統相連的單個單位內部的小系統等,是真正意義上的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基交通出行及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數字化交通多功能系統。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智能數字化神經交通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統的上層可以為封閉或半封閉系統,設有步行觀光專用道、自行車專用道、停車場、旅客候車區、休閑購物場所及綠色植物帶等;頂層設置覆蓋太陽能電池板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并設置快速的排水體系及融雪設計;兩側為透明設計,可以用于廣告等;內部設置通風系統和溫度控制系統,太陽能可以為此系統供電;在上層設置專門的自行車租賃中轉站;在重要站點設置備用運輸單元停放處,并通過軌道與待車區接軌。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智能數字化神經交通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統的中層為公共交通系統,全封閉并有吸收噪音設計,可以根據路面情況設置一至三車道, 一車道設計為單行道,二車道設計分快速和慢速車道,三車道設計分快速、中速、慢速車道; 其間運行新型運輸單元,當運輸單元抵達停靠車站時,可以通過調整側輪沿中上層之間的斜坡軌道而升至上層停車待車區或沿原來的中層軌道穿行而過;在交叉路口,不同方向的運輸單元分別沿中層和上層通過,互不影響。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智能數字化神經交通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統的下層為半封閉式,可以根據路面情況設置一至三車道;在一定距離范圍內設出租車停靠港并有人行通道與上層相連;每隔一定距離設電動汽車充電點及直通上層停車場的升降泊車系統;在道路兩側的立柱間設綠化帶,并有半封閉式防護欄將一層道路封閉;在立柱外設置機動車行駛輔路和機動三輪車及摩托車道,最外側設置人行便道,機動車行駛輔路與摩托車道以及摩托車道與人行便道之間設置隔離欄;頂部裝尾氣吸附凈化系統,吸附裝置有逆止閥;照明可以采用自然光源與太陽能電源,并備有常用電源;路燈照明系統設置在頂層及其外側。5.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城市智能數字化神經交通系統,其特征是,所述智能交通系統的中層運輸工具為全新概念的設計,稱之為運輸單元,為軌道式電動車,雙向行駛;運輸單元運行完全通過電腦控制,可以根據客流量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安維民,
申請(專利權)人:安維民,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