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腦機箱,包括左側板、右側板、機箱支架和腳墊,該左側板置于機箱支架左側,右側板置于機箱支架右側,機箱支架的后板連接于底座后端,機箱支架的左磁架連接于底座前端的左側,其右磁架連接于底座前端的右側,該右磁架后端連接有同時與底座、后板和上蓋板相連接的主機板,后板和左磁架、右磁架通過上蓋板相連接,底座上設置有兩個以上的可與腳墊相連接的置墊孔,底座后端設有電源安裝部,右側板上設置有置墊部,左磁架和右磁架之間的CD轉換架內側設置有由成對的防滑片組成的防脫滑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實現了電腦機箱的立臥式一體化,在保證電腦正常使用之余,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好地滿足電腦用戶的需求。(*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腦機箱,特指一種可根據使用者個人喜好而選擇放置方式的立臥式電腦機箱。
技術介紹
目前,市面上的電腦機箱多為立臥式單體,且一般以立式電腦機箱為主,雖有臥式電腦機箱,但此類機箱多為小型機箱,其內部空間有限,散熱性較差,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加之配用的多為非標準的ATX電源供應器,非但保證不了電腦的正常使用壽命,還會常常因使用時供電不足而導致電腦無法開機或死機的現象發生,影響電腦的正常使用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技術提供一種通過簡單結構實現立臥式一體化的電腦機箱。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電腦機箱包括左側板、右側板、機箱支架和腳墊,該左側板置于機箱支架左側,該右側板置于機箱支架右側,該機箱支架的后板連接于底座后端,該機箱支架的左磁架連接于底座前端的左側,其右磁架連接于底座前端的右側,該右磁架后端連接有同時與底座、后板和上蓋板相連接的主機板,該后板和左磁架、右磁架通過上蓋板相連接,該底座上設置有兩個以上的可與腳墊相連接的置墊孔,該底座后端設有電源安裝部,所述右側板上設置有置墊部,所述左磁架和右磁架之間的 CD轉換架內側設置有由成對的防滑片組成的防脫滑軌。所述CD轉換架由兩相互對稱的U型架體組成,該CD轉換架前端設有兩個以上的卡孔,兩卡孔之間距離一致,該CD轉換架后端與卡孔相對位置均設有卡扣,該CD轉換架通過兩側連接端上的定位孔與所述左磁架和右磁架固定連接。所述防脫滑軌的防滑片前端有凸扣,該防滑片與CD轉換架的卡孔連接的相應位置設有梯形卡塊,該防滑片與CD轉換架的卡扣連接的相應位置設有接口,該防滑片與CD轉換架連接一側有釘槽,該防滑片上的限位孔成對設置于防滑片兩端且于接口和梯形卡塊之間,該限位孔每對由兩組通孔組成,兩個以上的該通孔為一組。所述腳墊分為插接式腳墊和黏貼式腳墊,該插接式腳墊可與底座上的置墊孔連接,該黏貼式腳墊可連接于右側板上的置墊部的相應位置。所述左磁架規則分布有連接孔,該左磁架的結構與所述右磁架的結構相對稱,該左磁架與右磁架垂直固定于所述底座和上蓋板之間。所述底座的電源安裝部中規律分布有若干散熱孔,該底座的電源安裝部與上蓋板相對位置亦設置有若干規律分布的散熱孔,該底座與上蓋兩側均設置有兩個以上滑孔,兩滑孔間距離相等。所述左側板后端及后板的后窗上方和側邊設置有若干規律分布的散熱孔,該左側板和右側板與底座和上蓋板的滑孔對應連接的相應位置設置有L型的連接片。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防脫滑軌與CD轉換架的相互配合,以及腳墊的插接式和黏貼式配套,使得電腦機箱在立式或臥式放置時都能保證電腦的正常使用,避免了側臥式電腦機箱立式放置時,驅動器內的碟片容易脫落的情況發生,實現了電腦機箱的立臥式一體化,為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更好地滿足電腦用戶的需求。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臥式放置的立體結構圖。圖2是本技術臥式放置的爆炸圖。圖3是本技術立式放置的立體結構圖。圖4是本技術立式放置的爆炸圖。附圖標號說明1.左側板;31.后板;322.電源安裝部;35.上蓋板;42.黏貼式腳墊;611.卡孔;71.防滑片;714.限位孔;具體實施方式請參閱圖1-4所示,本技術關于一種立臥式電腦機箱,其包括左側板1、右側板2、機箱支架3和腳墊4,該左側板1置于機箱支架3左側,該右側板2置于機箱支架3右側,該機箱支架3的后板31連接于底座32后端,該機箱支架3的左磁架33連接于底座32 前端的左側,該左磁架33規則分布有連接孔331,其右磁架34連接于底座32前端的右側, 左磁架33的結構與右磁架34的結構相對稱,該右磁架34后端連接有同時與底座32、后板 31和上蓋板35相連接的主機板9,該后板31和左磁架33、右磁架34通過上蓋板35相連接,該左磁架33和右磁架34在底座32和上蓋板35間相互垂直固定,該底座32上設置有兩個以上的可與腳墊4相連接的置墊孔321,該底座32后端設有電源安裝部322,該電源安裝部322中規律分布有若干散熱孔5,該底座32的電源安裝部322與上蓋板35相對位置亦設置有若干規律分布的散熱孔5,該底座32與上蓋兩側均設置有兩個以上滑孔36,兩滑孔 36間距離相等,右側板2上設置有置墊部21,左磁架33和右磁架34之間的⑶轉換架6內側設置有由成對的防滑片71組成的防脫滑軌7,其中,左側板1后端及后板31的后窗311 上方和側邊設置有若干規律分布的散熱孔5,該左側板1和右側板2與底座32和上蓋板35 的滑孔36對應連接的相應位置設置有L型的連接片8。本技術所揭示的一種立臥式電腦機箱,其CD轉換架6由兩相互對稱的U型架體61組成,該⑶轉換架6前端設有兩個以上的卡孔611,兩卡孔611之間距離一致,該⑶ 轉換架6后端與卡孔611相對位置均設有卡扣612,該CD轉換架6通過兩側連接端上的定位孔613與所述左磁架33和右磁架34固定連接,其防脫滑軌7的防滑片71前端有凸扣2.右側板;21.置墊部;3.機箱支架;311.后窗;32.底座;321.置墊孔; 33.左磁架;331.連接孔;34.右磁架;36.滑孔;4.腳墊;41.插接式腳墊 5.散熱孔;6. CD轉換架;61. U型架體; 612.卡扣;613.定位孔;7.防脫滑軌; 711.凸扣;712.梯形卡塊;713.接口 ; 715.釘槽;8.連接片; 9.主機板。711,該防滑片71與⑶轉換架6的卡孔611連接的相應位置設有梯形卡塊712,該防滑片 71與⑶轉換架6的卡扣612連接的相應位置設有接口 713,該防滑片71與⑶轉換架6連接一側有釘槽715,該防滑片71上的限位孔714成對設置于防滑片71兩端且于接口 713和梯形卡塊712之間,該限位孔714每對由兩組通孔組成,兩個以上的該通孔為一組。本技術所揭示的一種立臥式電腦機箱,其腳墊4分為插接式腳墊41和黏貼式腳墊42,該插接式腳墊41可與底座32上的置墊孔321連接,該黏貼式腳墊42可連接于右側板2上的置墊部21的相應位置。本技術所揭示的一種立臥式電腦機箱,當使用者選擇將電腦機箱立式放置時,可將光驅直接安裝于CD轉換架6中,并將光驅兩側分別于左磁架33和右磁架34上鎖緊,以插接式腳墊41安裝與底座32上;當使用者選擇電腦機箱臥式放置時,可于光驅兩側螺絲固定防脫滑軌7的防滑片71后,再將光驅滑動插入⑶轉換架6間,通過防滑片71上的卡接結構鎖緊于⑶轉換架6上,并將黏貼式腳墊42分布安裝于右側板2的置墊部21的相應位置。本技術所揭示的一種立臥式電腦機箱,其采用0. 6mm鍍鋅鋼板制作,以增強電腦機箱的穩固性和耐壓性,更好地防止電磁外漏,機箱長度為430mm,寬度為185mm,高度為430mm,超大的內部空間可裝ATX大板和Micro-ATX主板,便于內部散熱及組裝硬件,令使用者可以放心使用,且其采用標準的ATX電源供應器,從而保證了電腦硬件的供電,不會因電源供電不足而影響使用效果。以上實施方式僅僅是對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技術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技術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工程技術人員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技術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權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立臥式電腦機箱,其包括左側板、右側板、機箱支架和腳墊,該左側板置于機箱支架左側,該右側板置于機箱支架右側,該機箱支架的后板連接于底座后端,該機箱支架的左磁架連接于底座前端的左側,其右磁架連接于底座前端的右側,該右磁架后端連接有同時與底座、后板和上蓋板相連接的主機板,該后板和左磁架、右磁架通過上蓋板相連接,該底座上設置有兩個以上的可與腳墊相連接的置墊孔,該底座后端設有電源安裝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右側板上設置有置墊部,所述左磁架和右磁架之間的CD轉換架內側設置有由成對的防滑片組成的防脫滑軌。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田永超,
申請(專利權)人:東莞市粵林電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