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彈性假腳腳芯,包括上板、下板、連接結構和一處于上板與下板之間的中板,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均為片狀的,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之間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固定在一起,且所述上板在與中板、下板連接固定后與中板形成一前一后兩個開口。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全性好、強度高、重量低、彈性好、在任意路況下都能夠舒適行走的彈性假腳腳芯。(*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彈性假腳腳芯
本技術涉及一種假肢器件,尤其涉及一種彈性假腳腳芯。
技術介紹
由于假肢的重量對下肢載肢患者運動所消耗的能量有直接的影響,從而會影響患者使用假肢的效果,因此,在設計假肢零部件時應盡可能選擇重量輕、可減少體力消耗的。 對下肢載肢患者來說,通常是利用假腳來代替正常人體的踝關節和足部機能,又假腳腳芯是假腳的中心部件,它的質量與性能能直接影響著假腳的質量與性能,從而影響假腳使用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國內生產的假腳一般是足型與腳芯為不可拆卸的一體,且腳芯大部分采用木材、橡膠等制作,也有少數采用強度高、重量低的碳纖維,但結構設計不夠理想,在使用者行走于崎嶇的山路或做跳高等升降運動時,容易引起不適感,甚至可能導致腳芯出現斷裂給使用者帶來危險。另外,國外雖然也推出了一些先進的碳纖維制成的腳芯,但其價格昂貴,不適合廣大下肢載肢患者,且其結構復雜,生產工藝復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彈性假腳腳芯,以解決現有腳芯結構復雜、重量高及安全性不夠等問題。本技術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彈性假腳腳芯,包括上板、下板、連接結構和一處于上板與下板之間的中板,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均為片狀的, 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之間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固定在一起,且所述上板在與中板、下板連接固定后與中板形成前后兩開口。進一步,所述上板與中板的側面均為弓形,該上板與中板的前后端均為向上翹起的扇形。進一步,所述下板的前端設有一縱向的足尖分叉。進一步,所述的足尖分叉設置于下板前端的縱向中心位置。進一步,所述上板的前后端各設有一緩沖墊。進一步,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均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的。本技術一種彈性假腳腳芯的有益效果在于1. “三片式”的簡單結構設計不僅降低了腳芯整體的重量,而且保證了使用者的安全性,當下板發生斷裂時中板便起到下板原有的支撐等作用,且在跳躍等升降運動時可能出現下板與中板同時出現問題的情況,此時上板的存在便可避免使用者摔倒;2.腳芯的下板與中板的弓形設計,更符合人體的真實腳型結構,使使用者在行走過程中步態更平穩、自然和舒適;3.上板與中板的前后端均為向上翹起的扇形,在增大接觸面的同時使使用者在做踢踏等動作時更為流暢自在;4.下板前端的縱向中心位置設有一足尖分叉,它能夠使使用者在崎嶇的山路上更舒適的行走,且在負重過大的情況下使得下板有個緩沖的過程,以避免其直接發生斷裂而給使用者帶來危險;5.上板前后端緩沖墊的設置,能夠避免上板在突然受到負荷時與中板直接碰撞而導致其受到損壞;6.碳纖維復合材料的采用,保證了腳芯的高強度、低重量等性能。附圖說明下面參照附圖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描述。圖1是本技術彈性假腳腳芯的結構主視圖。圖2是本技術彈性假腳腳芯的結構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彈性假腳腳芯的結構仰視圖。具體實施方式請結合參閱圖1、圖2和圖3,本技術的彈性假腳腳芯,包括上板1、下板2、連接結構3和一處于上板與下板之間的中板4,且上板1、中板4與下板2均為片狀的,即腳芯設計為結構簡單的“三片式”,在降低了腳芯整體的重量同時亦可保證了使用者的安全性; 所述上板1與中板4的側面均為弓形,更符合人體的真實腳型結構,使使用者在行走過程中步態更平穩、自然和舒適;該上板1與中板4的前后端均為向上翹起的扇形,在增大接觸面的同時使使用者在做踢踏等動作時更為流暢自在;所述上板1、中板4與下板2之間通過連接結構3連接固定在一起,且所述上板1在與中板4、下板2連接固定后與中板4形成前后兩開口。所述下板2前端的縱向中心位置設有一足尖分叉21,它能夠使使用者在崎嶇的山路上更舒適的行走,且在負重過大的情況下使得下板有個緩沖的過程,以避免其直接發生斷裂而給使用者帶來危險;所述上板1的前后端各設有一緩沖墊11,能夠避免上板1在突然受到負荷時與中板4直接碰撞而導致其受到損壞;所述上板1、中板4與下板2均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的,保證了腳芯具有強度高、質量輕、彈性好等特點;另外,本技術彈性假腳腳芯于足型是可拆卸的,能夠避免因足型的損壞而導致整個假腳報廢的情況。權利要求1.一種彈性假腳腳芯,包括上板、下板和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處于上板與下板之間的中板,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均為片狀的,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之間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固定在一起,且所述上板在與中板、下板連接固定后與中板形成一前一后兩個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假腳腳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與中板的側面均為弓形, 該上板與中板的前后端均為向上翹起的扇形。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假腳腳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的前端設有一縱向的足尖分叉。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彈性假腳腳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足尖分叉設置于下板前端的縱向中心位置。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假腳腳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的前后端各設有一緩沖墊。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假腳腳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均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的。專利摘要本技術涉及一種彈性假腳腳芯,包括上板、下板、連接結構和一處于上板與下板之間的中板,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均為片狀的,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之間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固定在一起,且所述上板在與中板、下板連接固定后與中板形成一前一后兩個開口。本技術的優點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安全性好、強度高、重量低、彈性好、在任意路況下都能夠舒適行走的彈性假腳腳芯。文檔編號A61F2/66GK202069723SQ20112010749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2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12日專利技術者楊文兵, 林玉森, 潘劍威 申請人:福建省假肢中心配件分廠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彈性假腳腳芯,包括上板、下板和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處于上板與下板之間的中板,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均為片狀的,所述上板、中板與下板之間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固定在一起,且所述上板在與中板、下板連接固定后與中板形成一前一后兩個開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玉森,楊文兵,潘劍威,
申請(專利權)人:福建省假肢中心配件分廠,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35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