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復合式進樣口,包括與進樣管相接的進樣口實體,其特點是:所述進樣口進一步包括:至少兩個進樣腔,所述進樣腔設置在進樣口實體上,所述進樣腔的內徑與相應進樣管的外徑相應,內徑小的進樣腔設置在內徑大的進樣腔之上;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將穿過固定件的進樣管固定;空腔,所述空腔設置在進樣腔與固定件之間;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置在所述空腔內,所述密封件被固定件壓緊時將進樣管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之間密封。本發明專利技術具有成本低、操作簡便、兼容性強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進樣口,尤其是一種能夠適用于通用色譜儀的復合式進樣口。
技術介紹
進樣口是通用型氣相色譜儀器中的核心部件,用于將液體樣品汽化后引入色譜柱進行分析。目前各儀器產家配備的常見進樣口一般分為毛細管進樣口和填充柱進樣口兩大類。毛細柱進樣口用于連接管徑較小的毛細管,可用于大部分痕量有機物的分析,同時要求系統具有較小的死體積。填充柱進樣口主要用于連接大口徑的填充柱,填充柱管徑一般在3 6mm,用于無機樣品及部分有機樣品的分析;因載氣流速較大,對于系統死體積無特別要求。因此,目前各儀器產家一般采用雙進樣口配置,針對不同的分析對象,根據毛細管和填充柱的應用各單獨配置一種進樣口。如分析樣品種類更換,則需重新更換安裝進樣口。 這種將毛細柱進樣口和填充柱進樣口獨立分開配置的方式存在以下問題1、成本高客戶為了針對不同的應用,購買各種不同的進樣口,使得成本大大提高。2、使用不便客戶在使用過程中根據分析對象的不同需要更換不同的進樣口,而一般用戶無法自行完成進樣口的更換,因此使用極為不便。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專利技術提供了成本低、操作簡便、適用于通用色譜儀的復合式進樣口。為實現上述專利技術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復合式進樣口,包括與進樣管相接的進樣口實體,其特點是所述進樣口進一步包括至少兩個進樣腔,所述進樣腔設置在進樣口實體上,所述進樣腔的內徑與相應進樣管的外徑相應,內徑小的進樣腔設置在內徑大的進樣腔之上;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將穿過固定件的進樣管固定;空腔,所述空腔設置在進樣腔與固定件之間;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置在所述空腔內,所述密封件被固定件壓緊時將進樣管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之間密封。作為優選,所述進樣腔的內徑與相應進樣管的外徑相同。進一步,小外徑進樣管對應的固定件的外徑與大內徑進樣腔的內徑相應。作為優選,所述小外徑進樣管對應的固定件與大內徑進樣腔相連。進一步,所述小外徑進樣管對應的固定件與大內徑進樣腔之間螺紋相連。進一步,小外徑進樣管對應的固定件包括一級、二級固定件,所述一級固定件用于固定進樣管,所述二級固定件用于固定一級固定件。作為優選,所述空腔設置在進樣腔之間。進一步,所述密封件為卡套。作為優選,所述卡套為石墨卡套。本專利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成本低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式進樣口可兼容填充柱進樣口和毛細柱進樣口兩種模式,大大降低了用戶采購成本。2、操作簡便在分析對象變更時,用戶僅僅通過更換相應的進樣管固定件,即可實現填充柱進樣和毛細柱進樣多種操作模式之間的轉換,而不需再更換進樣口,大大提高了用戶操作的簡便性。3、死體積小采用低死體積的固定件與進樣腔的配合設計,可有效減小填充柱轉換成毛細柱過程中產生的死體積較大的問題;不需拆卸進樣口即可實現進樣口各模式之間的切換,操作簡便快捷。附圖說明圖1為實施例1中復合式進樣口的進樣口實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實施例1中采用1/4填充柱進行色譜分析時的復合式進樣口結構示意圖;圖3為實施例2中復合式進樣口的進樣口實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實施例2中采用毛細管進樣模式時的復合式進樣口結構示意圖;圖5為實施例2中毛細管固定件的結構變形示意圖;圖6為實施例3中采用毛細管進樣模式時的復合式進樣口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請參閱圖1,一種復合式進樣口,用于色譜儀同時分析有機物和無機物,適用于管徑不同的進樣管1/4填充柱、1/8填充柱和毛細柱進樣。所述復合式進樣口包括與進樣管相接的進樣口實體10及設置在進樣口實體10 上的進樣腔11、進樣腔12和進樣腔13,還包括分別將各進樣管如1/4填充柱、1/8填充柱和毛細柱密封并固定的密封件和固定件。進樣管的外徑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的內徑相應,只要密封件能夠將進樣管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之間密封即可;作為優選,進樣管外徑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的內徑之間的偏差不超過10% ;作為優選,進樣管外徑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的內徑相同本實施例中,所述進樣腔11的內徑與毛細柱的外徑相同,進樣腔11為與毛細柱對應的進樣腔;所述進樣腔12的內徑與1/8填充柱的外徑相同,進樣腔12為與1/8填充柱對應的進樣腔;所述進樣腔13的內徑與1/4填充柱的外徑相同,進樣腔13為與1/4填充柱對應的進樣腔。內徑小的進樣腔設置在內徑大的進樣腔之上,本實施例中,進樣腔11、進樣腔12 和進樣腔13從上向下分別設置在進樣口實體10上。所述固定件壓緊設置在進樣腔和固定件之間的空腔內的密封件,將進樣管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之間密封并固定。本實施例中,以進樣管1//4填充柱為例說明進樣管的密封及固定方式。請參閱圖 2,固定件21為相應進樣管1/4填充柱1的卡套螺母,卡套螺母與進樣腔13之間有空腔,相應密封件31設置在空腔41內,當1/4填充柱1的卡套螺母固定在進樣口實體10上時,會壓緊相應的進樣管密封件31,密封件31受到擠壓,將進樣管6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13之間密封并固定。在進樣口實體10內部且在密封件31之上部分的空腔構成了 1/4填充柱的死體積。所述密封件31為進樣管卡套,卡套材料為石墨。毛細管和1/8填充柱的密封固定方式與1/4填充柱相同。本專利技術按照進樣管管徑大小的順序設置相應的進樣腔,使得管徑越小的進樣管, 其相應的死體積越小,使得毛細管進樣時的死體積較?。粚τ谔畛渲捎谄漭d氣流速較大,則較大的死體積對其樣品分析結果影響不大。本專利技術的復合式進樣口可兼容填充柱進樣口和毛細柱進樣口兩種模式,大大降低了用戶采購成本。在分析對象變更時,用戶僅僅通過更換相應的進樣管固定件,即可實現填充柱進樣和毛細柱進樣多種操作模式之間的轉換,而不需再更換進樣口,大大提高了用于操作的簡便性。采用低死體積的固定件與進樣腔的配合設計,可有效減小填充柱轉換成毛細柱過程中產生的死體積較大的問題,進樣口各模式之間的切換非常簡捷,不需拆卸進樣口即可實現切換。實施例2請參閱圖3、圖4,一種復合式進樣口,與實施例1所述的復合式進樣口不同的是進樣腔11及與毛細管2的固定件201之間的空腔42設置在進樣口實體101上進樣腔11和進樣腔12之間,密封件301設置在空腔42內,固定件201的外徑與進樣腔12的內徑相同。或進樣腔11及與毛細管2的固定件201之間的空腔設置在進樣腔11和進樣腔13 之間,密封件設置在空腔內,固定件的外徑與進樣腔13的內徑相同。在本實施例中,固定件201的外徑與進樣腔12的內徑相同。請參閱圖4,進樣腔 12的內側設置有與固定件201相應的螺紋,固定件201與進樣口實體101之間通過螺紋在進樣腔12處連接;當將固定件201旋緊時,設置在空腔42內的密封件301將毛細管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11之間密封并將毛細管固定。固定件還有其他多種變形固定方式,當用于毛細管進樣模式時,只要固定件能夠將密封件301壓緊,使其將毛細管2和與毛細管2對應的進樣腔11之間密封即可。請參閱圖5,固定件的上半部分221與進樣腔12之間螺紋連接,下半部分222的外徑與進樣腔13 的內徑相同。實施例3請參閱圖3、圖6,一種復合式進樣口,與實施例2所述的復合式進樣口不同的是毛細管2的固定件包括一級固定件202和二級固定件203 ;密封件包括密封件301和密封件302 ;毛細管2穿過所述一級固定件202伸入至進樣腔11處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復合式進樣口,包括與進樣管相接的進樣口實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樣口進一步包括:至少兩個進樣腔,所述進樣腔設置在進樣口實體上,所述進樣腔的內徑與相應進樣管的外徑相應,內徑小的進樣腔設置在內徑大的進樣腔之上;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將穿過固定件的進樣管固定;空腔,所述空腔設置在進樣腔與固定件之間;密封件,所述密封件設置在所述空腔內,所述密封件被固定件壓緊時將進樣管及與之對應的進樣腔之間密封。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永強,李天麟,
申請(專利權)人: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86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