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公開一種結構合理、可承受更高切削力的V型車刀及其安裝刀架,該車刀包括刀柄、呈正V型的刀頭和位于刀頭上的主、副切削刃,主、副切削刃之間相交而形成刀尖,主、副切削刃分別由前面與后面、副前面與副后面相交而形成,所述主、副切削刃位于刀頭的上方,刀柄與刀頭的下方銜接。本發(fā)明專利技術刀頭呈正V型,主、副切削刃對稱分布在刀頭的兩側(cè),在車削時,根據(jù)運動方向的不同,主、副切削刃的性質(zhì)可以相互調(diào)換,即兩個刀刃均能成為主切削刃,在本發(fā)明專利技術中,安裝V型車刀的刀架豎直安裝在車床上,這種立裝刀方式是順著切削力方向而裝的,改變了刀柄的受力方向,所以減少切削時的沖擊力和減少木切削時刀柄振動。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木工車床,具體涉及木工車床上的切削刀具。
技術介紹
目前,多數(shù)木工車床都是參照金屬車床設計的,其車刀包括刀柄、刀頭和位于刀頭前端的切削刃,刀柄與刀頭前后連接并安裝在垂直于假定的主運動方向的基面(一般為水平面)上。車刀的受力情況如圖1所示,合力F垂直或接近垂直于刀柄的安裝方向,其合力 F的方向剛好處于刀柄受力最薄弱的方向上,刀柄容易發(fā)生彈性變形并且引起振動,對切削加工十分不利,影響加工精度。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設計出一種結構合理、可承受更高切削力的V型車刀及其安裝刀架。本專利技術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V型車刀,該車刀包括刀柄、呈正V型的刀頭和位于刀頭上的主、副切削刃,主、 副切削刃之間相交而形成刀尖,主、副切削刃分別由前面與后面、副前面與副后面相交而形成,所述主、副切削刃位于刀頭的上方,刀柄與刀頭的下方銜接。上述技術方案還有以下改進技術方案所述車刀的后角、副后角分別在0° ^15° 之間;所述車刀的前角、副前角分別在0°、0°之間;所述刀頭的厚度從刀尖分別沿其兩側(cè)逐漸變薄;所述主、副切削刃為直線型或弧線型。一種安裝V型車刀的刀架,包括一個或多個刀架主體、位于刀架主體上的一道或多道大小與V型車刀刀柄相對應的車刀安裝槽,車刀安裝槽上設有固定刀柄的固定裝置, 所述車刀安裝槽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為45°、0°,刀架主體連接在一底座上,該底座豎直安裝在車床的滑塊上。上述技術方案還有以下改進技術方案所述多道車刀安裝槽之間由上至下平行排列;所述刀架主體可旋轉(zhuǎn)地安裝在底座上。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刀頭呈正V型,主、副切削刃對稱分布在刀頭的兩側(cè),在車削時,根據(jù)運動方向的不同,主、副切削刃的性質(zhì)可以相互調(diào)換,即兩個刀刃均能成為主切削刃,進一步,本專利技術的主、副切削刃位于刀頭的上方,刀柄與刀頭的下方銜接,這樣主、副切削刃所受到的合力F剛好或接近平行于刀柄的安裝方向,刀具所受到的外力可通過刀柄直接傳導到機床上,使刀具能夠承受更高的切削力,即使大角度地增大前角,也不容易造成崩刃,使切削刃更加鋒利,可大大地提高其切削用量和切削速度,而且還增強其穩(wěn)定性,減小刀柄的彈性變形和其切削振動,減小表面粗糙度。進一步,V型刀成型后不需要磨主后面和副后面,只磨刀具的主前面和副前面就行,刃磨方便;在加工不同硬度的木料時, 只需改變刀具的高度和刃傾角就能對不同硬度的木料(包刮塑料、橡膠、軟木料等)進行加工(硬質(zhì)料刀刃裝底點、刃傾角為正值;軟質(zhì)料刀刃裝高點、刃傾角為負值),更好的控制車3削工件的光滑度,提高加工性能及工作效率。 進一步,在本專利技術中,安裝V型車刀的刀架豎直安裝在車床上,這種立裝刀方式是順著切削力方向而裝的,改變了刀柄的受力方向, 所以減少切削時的沖擊力和減少木切削時刀柄振動。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車削時總切削力的產(chǎn)生圖2為V型車刀的結構示意圖3為圖2的主視圖4為圖2的俯視圖5為圖2另一角度的結構示意圖6為另一種V型車刀的結構示意圖7為刀架的結構示意圖8為圖7的俯視圖9為圖7的左視圖10為另一種刀架的結構示意圖11為圖10的左視圖12為V型車刀與刀架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是V型車刀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專利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參照圖2至圖5,在本實施例中,該V型車刀包括刀柄1、呈V型的刀頭2和位于刀頭2上的主、副切削刃3、4,主、副切削刃3、4之間相交而形成刀尖5,主、副切削刃3、4分別由前面6與后面7、副前面61與副后面71相交而形成,所述主、副切削刃3、4位于刀頭2的上方,刀柄1與刀頭2的下方銜接。所述車刀的后角和副后角為0° ^15°,其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為0°,在這種角度下, 使主、副切削刃3、4強固,可加工強度、硬度較高的工件,特別適合加工脆性的木材。當然, 當需要加工塑性和韌性較大的木材時,可選取較大的15°后角。進一步,車刀可根據(jù)需要把前角和副前角分別磨成0°、0°,其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為15°,在這種角度下,主、副切削刃3、4更加鋒利,減少切削阻力,減少木屑阻力和變型而影響加工面的光滑度,提高加工性能及工作效率。而本專利技術中,主、副切削刃3、4所受到的合力F剛好或接近平行于刀柄1的安裝方向,使刀具能夠承受更高的切削力,因此在這種角度的情況下,完全可以正常使用。進一步,由于兩個刀刃對稱分布,在車削過程中,兩個刀刃都能成為主切削刃。所述主、副切削刃為直線型或弧線型,當主、副切削刃均為直線型時,主、副切削刃相交形成V 型車刀。當主、副切削刃為弧線型時,例如為主、副切削刃均為四分之一圓弧,主、副切削刃相交形成半圓形車刀。參照圖6,所述刀頭2的厚度從刀尖5分別沿其兩側(cè)逐漸變薄。所述刀頭2的內(nèi)側(cè)為V型槽,刀頭2的厚度從刀尖分別沿其兩側(cè)逐漸變薄,與傳統(tǒng)的由兩端往中間變薄的車刀4相比,本實施例的刀尖5的強度更高,更加鋒利,可承受更高的切削力,從而可大幅度提高進給量或切削速度,達到增加生產(chǎn)效率的目的。參照圖7至圖9以及圖12,一種安裝V型車刀的刀架,包括一個刀架主體11、位于刀架主體11上的兩道車刀安裝槽12,刀架主體11通過底座13豎直地安裝在車床上,車刀安裝槽12上設有固定刀柄1的固定裝置15,該固定裝置15可為螺栓、銷軸等可起固定作用的結構。兩道車刀安裝槽12之間由上至下平行排列,即可同時加工兩個工件。在生產(chǎn)刀架的過程中,為了與不同型號的車刀相對應或適應不同的加工工藝,其車刀安裝槽12與水平面之間的角度在45°、0°之間進行選擇。參照圖10、圖11,本實施例同上述實施例的結構及原理基本相同,不一樣的地方在于包括兩個刀架主體11,每個刀架主體11上設有一道車刀安裝槽12,每個刀架主體11 可旋轉(zhuǎn)地安裝在底座13上。具體的安裝結構為刀架主體11的側(cè)面鉸接在底座13上,底座 13上設有固定每個刀架主體11旋轉(zhuǎn)角度的定位機構1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定位機構14 包括一固定銷軸、一弧形滑槽和一定位螺栓。當需要調(diào)整切削角度時,只需轉(zhuǎn)動刀架到需要的角度,再通過定位機構14固定即可,這樣一個刀架就可適用于不同型號的車刀和不同的加工工藝。當然,在此處,刀架主體11與底座13的連接方式和定位機構14不限于上述的實施方式,凡是現(xiàn)有技術中,能夠起到旋轉(zhuǎn)連接的機構,均可在本專利技術中使用。本專利技術中的V型車刀通過刀架豎直地安裝在車床上,主、副切削刃3、4所受到的合力F剛好或接近平行于刀柄1的安裝方向,刀具所受到的外力可通過刀柄1和刀架直接傳導到機床上,使刀具能夠承受更高的切削力,可大大地提高其切削用量和切削速度,而且還增強其穩(wěn)定性,減小刀柄的彈性變形和其切削振動,減小表面粗糙度。以上所述是本專利技術優(yōu)先實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實現(xiàn)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V型車刀,其特征在于該車刀包括刀柄、呈正V型的刀頭和位于刀頭上的主、 副切削刃,主、副切削刃之間相交而形成刀尖,主、副切削刃分別由前面與后面、副前面與副后面相交而形成,所述主、副切削刃位于刀頭的上方,刀柄與刀頭的下方銜接。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V型車刀,其特征在于所述車刀的后角、副后角分別在 0° 15°之間。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V型車刀,其特征在于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林大偉,
申請(專利權)人:林大偉,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