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應用于合金線材桿坯生產加工技術領域的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所述的連續潤滑裝置包括潤滑脂容器(1),與潤滑脂容器(1)配合的活塞(2),所述的活塞(2)與控制活塞(2)在潤滑脂容器(1)內伸縮運動的控制部件(3)連接,所述的潤滑器容器(1)與桿坯拉拔模具的模盒(4)連通,所述的模盒(4)為中空結構,模盒(4)和潤滑脂容器(1)內均灌充潤滑脂(5),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連續潤滑裝置,能夠實現連續加注潤滑脂,免去人工操作,同時解決了合金線材桿坯拉拔生產過程中模具損壞、桿坯劃傷拉道、斷裂、表面粗糙不光滑等現象。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合金線材桿坯生產加工
,更具體地說,是涉及一種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
技術介紹
傳統合金線材由粗桿坯經拉拔或軋制后達到工藝要求較細的尺寸。對于采用拉拔工藝加工的線材,粗桿坯拉拔過程中,其拉拔模具的潤滑可采用多種方法,如多模具拉拔工藝采用乳化液潤滑,每道模具的加工率相對較小,但這種潤滑方法操作相對麻煩,另一種少模具拉拔工藝,大加工率,采用高溫高速潤滑脂,流程短,操作簡單。然而,對于采用少模具、大加工率拉拔工藝生產線材時,選用高溫高速潤滑脂作為模具潤滑過程中,常溫下,因其粘度特高,呈膏狀,不流動,需要人工對模具拉拔部位及桿坯表面連續添加潤滑脂或在其部位進行攪拌,以防模具缺油脂而給生產帶來諸多不便,當缺油脂時,容易發生如模具損壞、桿 坯劃傷拉道、斷裂等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實現連續加注潤滑脂,免去人工操作,同時解決了合金線材桿坯拉拔生產過程中模具損壞、桿坯劃傷拉道、斷裂、表面粗糙不光滑等現象的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要解決以上所述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本專利技術為一種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所述的連續潤滑裝置包括潤滑脂容器,與潤滑脂容器配合的活塞,所述的活塞與控制活塞在潤滑脂容器內伸縮運動的控制部件連接,所述的潤滑器容器與桿坯拉拔模具的模盒連通,所述的模盒為中空結構,模盒和潤滑脂容器內均灌充潤滑脂。所述的控制部件設置在控制部件支架上,控制部件包括升降絲桿,升降絲桿一端與控制升降絲桿升降的渦輪減速機連接,升降絲桿另一端與活塞連接,渦輪減速機與控制渦輪減速機的電機連接,電機與電控部件連接。所述的潤滑脂容器設置為位于活塞正下方的結構,所述的活塞端部與圓盤連接,所述的圓盤設置為與潤滑脂容器內徑形狀及尺寸相配合的結構,活塞上設置多個吸氣孔。所述的潤滑脂容器底部位置通過連通管與模盒聯通,連通管延伸到模盒內部的一端設置為端口向上翹起的結構。所述的模盒為中空的方盒狀結構,模盒兩端分別設置拉絲模套和導絲模套,拉絲模套和導絲模套內分別設置拉絲模和導絲模,合金線材桿坯設置為從導絲模進入模盒,再從拉絲模出線到模盒以外的結構,所述的模盒固定安裝在模盒底座上。所述的潤滑脂容器的底部通過螺栓固定在模盒底座上,潤滑脂容器的端口設置為喇叭口狀結構,所述的升降絲桿設置為通過絲桿罩罩住的結構,所述的圓盤的側邊套裝耐油密封圈。所述的模盒上設置能夠拆卸的兩塊上蓋板,所述的導絲模套和導絲模焊裝在模盒的外側面上,拉絲模套和拉絲模焊裝在模盒的內側面上。采用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的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能夠實現向模盒內連續加注潤滑月旨,免去人工操作,提高了加注效率,同時解決了合金線材桿坯拉拔生產過程中模具損壞、桿坯劃傷拉道、斷裂、表面粗糙不光滑等現象。本專利技術的結構,適用于線材加工行業巨型拉絲設備,使用本專利技術的裝置可簡化加工流程,免去人工操作,解決線材桿坯拉拔過程中因人工輔助潤滑而帶來的線材質量不穩,模具損耗大,生產成本較高等問題,為線材后續深加工提供了質量保障。附圖說明下面對本說明書各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出簡要的說明 圖I為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的正視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所述的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的側視剖視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記為1、潤滑脂容器;2、活塞;3、控制部件;4、模盒;5、潤滑脂;6、升降絲桿;7、渦輪減速機;8、電機;9、拉絲模套;10、導絲模套;11、拉絲模;12、導絲模;13、合金線材桿坯;14、控制部件支架;15、圓盤;16、吸氣孔;17、電控部件;18、連通管;19、端口 ;20、絲桿罩;21、上蓋板;22、模盒底座;23、拉絲設備;24、耐油密封圈;25、放氣孔。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對照附圖,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如附圖I、附圖2所示,本專利技術為一種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所述的連續潤滑裝置包括潤滑脂容器1,與潤滑脂容器I配合的活塞2,所述的活塞2與控制活塞2在潤滑脂容器I內伸縮運動的控制部件3連接,所述的潤滑器容器I與桿坯拉拔模具的模盒4連通,所述的模盒4為中空結構,模盒4和潤滑脂容器I內均灌充潤滑脂5。所述的控制部件3設置在控制部件支架14上,控制部件3包括升降絲桿6,升降絲桿6 —端與控制升降絲桿6升降的渦輪減速機7連接,升降絲桿6另一端與活塞2連接,渦輪減速機7與控制渦輪減速機7的電機8連接,電機8與電控部件17連接。所述的潤滑脂容器I設置為位于活塞2正下方的結構,所述的活塞2端部與圓盤15連接,所述的圓盤15設置為與潤滑脂容器I內徑形狀及尺寸相配合的結構,活塞2上設置多個吸氣孔16。吸氣孔16的作用是避免活塞2上升時,潤滑脂5倒流以及減少活塞2上升過程中的阻力,活塞2垂直往下運動進入潤滑脂容器11,推動高溫高速的潤滑脂5向下位移。所述的潤滑脂容器I底部位置通過連通管18與模盒4聯通,連通管18延伸到模盒4內部的一端設直為端口 19向上翅起的結構。所述的連通管18 —端與模盒4的底部焊接,并在模盒I內延伸至合金線材桿坯13下方位置,向上翹起的端口 19的設置,是為了潤滑脂5能充分的與合金線材桿坯13混合,連通管18的另一端與潤滑脂容器I的底部焊接,其作用是將潤滑脂容器I里經壓縮的潤滑脂5輸送到模盒4內。所述的模盒4為中空的方盒狀結構,模盒4兩端分別設置拉絲模套9和導絲模套10,拉絲模套9和導絲模套10內分別設置拉絲模11和導絲模12,合金線材桿坯13設置為從導絲模12進入模盒4,再從拉絲模11出線到模盒4以外的結構,所述的模盒4固定安裝在模盒底座22上。所述的潤滑脂容器I的底部通過螺栓固定在模盒底座14上,潤滑脂容器I的端口設置為喇叭口狀結構,所述的升降絲桿6設置為通過絲桿罩20罩住的結構,防止粉塵和碰砸。所述的圓盤15的側邊套裝耐油密封圈21。所述模盒4上設置能夠拆卸的兩塊上蓋板21,導絲模套10和導絲模12焊裝在模 盒4的外側面上,拉絲模套9和拉絲模11焊裝在模盒4的內側面上。在本專利技術所述的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中,所述的模盒4是通過螺栓固定于模盒底座22上,模盒底座22再固定在拉絲設備23上。所述的模盒4內填滿高溫高速的潤滑脂5,模盒4的出線端內側面上安裝一只拉絲模11,模盒4的進線端外側面上安裝導絲模12 ;所述的合金線材桿坯13從導絲模12進入模盒4,穿過模盒4內的潤滑脂5進入拉絲模11拉拔,并從拉絲模11出線;所述的模盒4的上蓋板21分二塊,一塊用螺栓固定在模盒4上,正常運行時不拆,只有清洗保養時才拆開,另一塊上有放氣孔25,也用螺栓固定在模盒4上,只有更換模具時需拆下。放氣孔25便于向模盒I內加注潤滑脂5時排除模盒4內腔的空氣。所述的連通管18的作用是將潤滑脂容器I里經壓縮的潤滑脂5輸送到模盒4內;所述的潤滑脂容器I用來裝填潤滑脂5,其底部由螺栓固定在模盒底座22上,潤滑脂5由人工從潤滑脂容器I上部的喇叭口處加入;所述的活塞2包括吸氣孔、鋼制的圓盤15,耐油密封圈24,吸氣孔16的作用是避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合金線材桿坯拉拔模具連續潤滑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連續潤滑裝置包括潤滑脂容器(1),與潤滑脂容器(1)配合的活塞(2),所述的活塞(2)與控制活塞(2)在潤滑脂容器(1)內伸縮運動的控制部件(3)連接,所述的潤滑器容器(1)與桿坯拉拔模具的模盒(4)連通,所述的模盒(4)為中空結構,模盒(4)和潤滑脂容器(1)內均灌充潤滑脂(5)。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盛代華,吳明輝,王權,謝道金,王洪,甘昌軍,李麗興,
申請(專利權)人:蕪湖楚江合金銅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