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用于箱式建筑的角件裝置,該角件裝置具有一通腔,設置有一對第一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外側的角部;一對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分別與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固定式連接;至少一個通孔,靠近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和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其中之一的上部設置,用于起吊或裝運。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的角件裝置可以實現箱式建筑框架結構的活動式連接,不但大大節省了運輸的空間,而且還易于在現場裝配或拆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箱式建筑物以及建筑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建筑物,尤其是涉及一種改進的角件裝置及其所構建的箱式建筑,和將諸多箱式建筑構建成建筑群的方法。
技術介紹
隨著用集裝箱改裝拼接成的建筑物或建筑群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對于用將集裝箱建造建筑物已經有很多先前的方案。集裝箱的制造技術已經是成熟的技術,在各個制造車間已經形成機械化、流水作業的生產線。然而,需要利用集裝箱改建成建筑物的地點,通常遠離這些制造車間。因此,如何將集裝箱運至建筑地點,以及如何在現場組成集裝箱成了一系列的難題。在一些方案中,用于構建集裝箱的各類部件,例如板材、角件、橫梁和縱梁等,被預 先制造出來并被運輸到現場,在現場組裝成建筑物。雖然,各類部件零散的運輸相當簡單,也極大地節省了運輸空間,但是,建筑這樣的現有技術的建筑物,其現場的組裝具有非常大的工作量,因為建筑現場不同于流水線作業的空間。在其它的方案中,有將整幢建筑物被預制和運輸的以節省在現場的工作量,但其不可避免地面臨運輸的難題,導致利用這樣的方法所能形成的建筑群規模十分有限。成本也十分昂貴。在另外的選擇是通過幾個預制的三維模塊建造建筑物且在現場組裝該模塊,但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運輸和組裝都耗時且昂貴,因為建筑模塊都在沿用用于集裝箱的鋼架結構。通常的集裝箱的角件和利用集裝箱改建的建筑物的角件僅具有起吊和裝運的作用,它們用焊接的方式將臨近的幾個部件連接起來,根本不便于拆卸和裝配。中國專利申請CN1867742顯示的就是這鐘現有技術的預制的建筑模塊10,如圖I所示,其仍然是利用標準集裝箱鑄件結構的角件,例如底部角件21和頂部角件22。根據ISO標準,這些鑄件結構的角件均需要滿足標準所要求的承重的需要,因此,這些現有技術的角件鑄件有較少的孔,實際上僅在它們的端面或底/頂面上有孔,以便用常規的載荷吊運設備容易地吊運(從頂角件的孔部伸入)。這些底面上的孔還用于與緊固裝置配合,或者時在集裝箱堆疊起來的時候,這些上層箱的底角件和下層箱的頂角件相互配合而固定緊固裝置。綜上所述,在面臨箱式房屋的建筑方面,由于箱式房屋在利用零件組成單間房屋或由單間房屋組合成建筑群的時候,都要通過角件來實現,要做到箱房屋標準化,模塊化,以及盡可能地減少現場的工作量,必須對現有技術的角件結構予以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用于箱式建筑物的角件裝置,使得其易于在現場進行裝配或拆卸,即與該箱式建筑物的框架結構連接。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了,該角件裝置設置有一對第一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外側的角部;一對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分別與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固定式連接;至少一個通孔,靠近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和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其中之一的上部設置,用于起吊或裝運。較佳的是,所述角件裝置包括一隔板,設置在由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所限定的內腔,用于加強所述角件裝置的強度,其上可以上設置有至少一個排水孔。本專利技術的角件裝置,所述一對第二板件的預定位置上設置有一用于導流的開口。該開口基本上位于所述第二板件的中部。本專利技術的角件裝置,該每一第二板件在其一個側邊部的下部設置有一預定長度的缺角,以在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上形成易于裝修的缺口。本專利技術的的角件裝置,每一所述第二板件在靠近缺角的側邊可以設置有一對連接孔。每一所述第一板件上可以設置有一對用于連接的內陷的沉孔。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易于在現場搭建的箱式房屋建筑物。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箱式建筑,包括一頂部框架,由一對縱梁、一對橫梁和四個角件裝置限定,其中該頂部框架上鋪設有頂板;一底部框架,其中該底部框架上鋪設有地板;和四個角柱,分別豎立在所述底部框架的四個角部,并分別支撐在所述頂部框架的角件裝置上,其中被限定在所述頂部框架的所述角件裝置,設置有一對第一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外側的角部;一對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分別與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固定式連接;至少一個通孔,靠近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和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其中之一的上部設置,用于吊裝或裝運;和至少一對連接板,用于將所述每一角件裝置與所述每一角柱活動連接。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中,包括一隔板,設置在由所述第一板件和所述第二板件所限定的內腔,用于加強所述角件裝置的強度。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每一角件裝置通過一對連接板與所述角柱活動式連接,其中該每一連接板利用其上部與所述角件裝置固定式連接,并在靠近其下部設置有一對連接孔,用于與所述角柱的上部活動連接。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每一連接板上靠近下部設置有至少一對連接孔,與所述角柱的上部預定位置上設置的至少一對連接孔對應。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每一角件裝置通過一對連接板與所述角柱活動式連接,其中該每一連接板利用其下部與所述角柱固定式連接,并在靠近其上部設置有一對連接孔,用于與所述角件裝置活動連接。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每一第二板件在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區域均設置有至少一對連接孔,與靠近所述一對連接板的上部設置的至少一對連接孔對應。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每一所述第一板件上設置有一對用于連接的內陷的沉孔。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隔板上設置有一排水孔。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一對第二板件的預定位置上設置有一用于導流的開口。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開口基本上位于所述第二板件的中部。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該每一第二板件在其一個側邊部的下部設置有一預定長度的缺角,以在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上形成易于裝修的缺口。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所述一對第一板件上均設置有一個所述通孔,用于起吊和裝運。本專利技術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建筑方法,通過該方法使得本專利技術的角件裝置與角柱活動式連接,從而實現了可以在現場搭建箱式建筑物。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出了一種建筑方法,包括形成一頂部框架,由一對縱梁、一對橫梁和四個角件裝置限定,其中該頂部框架用于鋪設頂板;形成一個底部框架;提供四個角柱,分別支撐在所述頂部框架的角件裝置上,其中所述形成一頂部框架的步驟包括形成一角件裝置,其中該角件裝置設置有一對第一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外側的角部;一對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分別與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固定式連接;至少一個通孔,靠近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和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其中之一的上部設置,用于吊裝或裝運;和提供至少一對連接板,用于將所述每一角件裝置與對應的所述角柱頂部活動連接。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本專利技術的具有通腔結構的角件裝置,能將一個箱式建筑 物相鄰的幾個零部件活動連接,可裝配,可拆卸,而大大節約了運輸成本。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個方面,本專利技術特殊結構的角件裝置,在一個箱房屋建筑群里,能將相鄰的幾個箱式建筑物活動連接以形成建筑群,并且容易裝配和拆卸。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再一個方面,具有通腔結構的角件裝置還易于排放雨水。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詳細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進行詳細說明,其中圖I是一種現有技術的預制建筑單元模塊的示意圖;圖2顯示的是本專利技術的箱式建筑物的單元結構;圖3A顯示的是本專利技術角件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圖3B顯示的是本專利技術角件裝置的又一個實施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用于箱式建筑的角件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角件裝置具有一通腔,設置有一對第一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外側的角部;一對第二板件,彼此固定式連接以形成一朝向所述箱式建筑內側的角部,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分別與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固定式連接;至少一個通孔,靠近所述一對第一板件和所述一對第二板件其中之一的上部設置,用于起吊或裝運。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董鑫,蔡秩培,吳瑞清,
申請(專利權)人:深圳市美尊輕鋼房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