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了能夠抑制光斑位移Δx的程度的光學拾取器、光學驅動裝置和光照射方法。光學拾取器通過用于照射用于在記錄層中記錄或再現(xiàn)信息的第一光和與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的共同物來鏡照射包括基準面和記錄層的光記錄介質,并且通過改變?nèi)肷湓谖镧R上的第一光的準直來調(diào)整通過物鏡照射的第一光的合焦位置以便抑制響應于記錄介質的偏心而生成的第一光和第二光之間的光斑位移Δx,其中基準面具有反射膜,反射膜具有以螺旋狀形成的位置引導部,并且記錄層被設在與基準面不同的層位置并且通過形成與照射的光相對應的標記來記錄信息。第二光的倍率在第一光的倍率范圍內(nèi)。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光學拾取器,該光學拾取器通過共同的物鏡利用用于在記錄層中記錄信息或從記錄層再現(xiàn)信息的第一光和與第一光不同的第二光照射光記錄介質并且通過改變進入物鏡的第一光的準直來調(diào)整通過了物鏡的第一光的合焦位置,該光記錄介質包括設有以螺旋形式或同心圓形式形成了位置引導器的反射膜的基準面和形成在與基準面不同的層位置并且根據(jù)光的照射形成標記并因此記錄信息的記錄層。另外,本專利技術涉及包括這樣的光學拾取器的光學驅動裝置以及光照射方法。引f列表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2008-135144號日本專利申請早期公布 專利文獻2 :2008-176902號日本專利申請早期公布
技術介紹
作為通過光的照射執(zhí)行信號的記錄和再現(xiàn)的光記錄介質,例如,諸如CD (致密盤)、DVD(數(shù)字多功能盤)和BD(Blu-ray Disc :注冊商標)之類的所謂的光盤已普及了。至于要作為當前普及的諸如⑶、DVD和BD之類的光記錄介質的下一代的光記錄介質,本申請的申請人提出了如專利文獻I和專利文獻2中所述的所謂的體塊(bulk)記錄型光記錄介質。這里,體塊記錄是以如下方式在體塊層102中進行多層記錄的技術例如,如圖25中所示,在順次改變焦點位置的同時,用激光束照射至少包括覆蓋層101和體塊層(記錄層)102的光記錄介質(體塊型記錄介質100),從而嘗試實現(xiàn)記錄容量的增大。關于這種體塊記錄,專利文獻I描述了被稱為微全息圖系統(tǒng)的記錄技術。微全息圖系統(tǒng)被寬泛劃分成如后文將描述的圖26中所示的正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和負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在微全息圖系統(tǒng)中,所謂的全息記錄材料被用作體塊層102的記錄材料。作為全息記錄材料,例如,可光聚合型光聚合物等等是廣泛已知的。如圖26的的(a)中所不,正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是通過將兩個對向的光束(光束A和光束B)聚光在相同位置來形成微細干涉條紋(全息圖)并將此條紋用作記錄標記的技術。另外,圖26的的(b)中所示的負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是基于與正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相反的構思的。也就是說,其是通過激光束的照射擦除已預先形成的干涉條紋并且將擦除的部分用作記錄標記的技術。圖27是描述負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的圖。在此負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中,在執(zhí)行記錄操作之前,如圖27的的(a)中所示需要預先執(zhí)行在體塊層102中形成干涉條紋的初始化處理。具體而言,如圖中所示,發(fā)源于平行光的光束C和光束D被彼此對向地照射,并且這些光束的干涉條紋被形成在體塊層102的整個區(qū)域上。在通過初始化處理形成干涉條紋之后,如圖27的的(b)中所示通過形成刪除標記來記錄信息。具體而言,在激光束合焦在某個層位置的狀態(tài)中根據(jù)記錄信息來照射激光束。結果,以刪除標記的形式記錄了信息。另外,作為與微全息圖系統(tǒng)不同的另一種體塊記錄技術,本申請的申請人還提出了如專利文獻2中所述的形成例如空穴(空孔)作為記錄標記的記錄技術。空穴記錄系統(tǒng)是通過使由諸如可光聚合的聚合物之類的記錄材料形成的體塊層102經(jīng)歷具有相對較高的功率的激光照射來在體塊層102中記錄空孔(空穴)的技術。如專利文獻2中所述,這樣形成的空孔部分是具有與體塊層102中的其他部分不同的折射率的部分,從而它們之間的邊界上的光反射率可增大。因此,空孔部分具有充當記錄標記的功能,并且這通過空白標記的形成實現(xiàn)了信息記錄。在這種空穴記錄系統(tǒng)中,不形成全息圖,從而可通過僅從一側的光照射來實現(xiàn)記錄。也就是說,與正型微全息圖系統(tǒng)不同,不必將兩個光束聚光在同一位置以形成記錄標 記。另外,其相比于負微全息圖系統(tǒng)的有利之處在于不需要初始化處理。專利文獻2描述了當進行空穴記錄時在記錄前執(zhí)行預固化的光照射的示例,但即使沒有預固化的光照射也能夠實現(xiàn)空穴記錄。順便說一下,雖然對于體塊記錄型(簡稱為體塊型)的光盤記錄介質已提出了如上所述的各種記錄技術,但是,在沒有形成多個反射膜這個意義上,不能說這種體塊型光盤記錄介質的記錄層(體塊層)具有明確的多層結構。也就是說,在體塊層102中,既沒有像普通多層盤中那樣對每個記錄層設有反射膜,也沒有設有引導槽。因此,如果僅按原樣利用圖25中所示的體塊型記錄介質100的結構,則在尚未形成標記的記錄時不可執(zhí)行聚焦伺服或循軌伺服。因此,在實踐中,體塊型記錄介質100設有如圖28中所示的具有引導槽并且作為基準的反射面(基準面)。具體而言,例如在覆蓋層101的下側面上形成作為以螺旋形式或同心圓形式形成的坑或槽的引導槽(位置引導器),并且在其上沉積選擇性反射膜103。隨后,在覆蓋層102的這樣形成了選擇性反射膜103的下側,利用圖中介于其間的作為中間層104的諸如UV固化樹脂之類的粘合材料來層壓體塊層102。這里,通過如上所述以坑或槽的形式形成引導槽來記錄例如像半徑位置信息或旋轉角度信息之類的絕對位置信息(地址數(shù)據(jù))。在以下描述中,形成引導槽的面,也就是記錄絕對位置信息的面(在此情況下是形成選擇性反射膜103的面)將被稱為“基準面Ref”。另外,基于上述介質結構,如圖29中所示,除了標記記錄(或再現(xiàn))激光束(以下也可稱為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或簡稱為記錄/再現(xiàn)光)以外,還利用作為用于位置控制的激光束的伺服激光束(也可簡稱為伺服束)照射體塊型記錄介質100。如圖中所示,通過共同的物鏡用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和伺服激光束照射體塊型記錄介質100。在此情況下,如果伺服激光束到達體塊層102,則擔心其負面地影響體塊層102中的標記記錄。由于此原因,傳統(tǒng)上,在體塊記錄系統(tǒng)中,具有與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不同的波長帶的激光束被用作伺服激光束,并且具有反射伺服激光束并透射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的波長選擇性的選擇性反射膜103被設為在基準面Ref上形成的反射膜。基于上述前提,將參考圖29來描述在體塊型記錄介質100中記錄標記時的操作。首先,當要對既沒有形成引導槽也沒有形成反射膜的體塊層102執(zhí)行多層記錄時,預先確定體塊層102的深度方向上的哪個位置將是用于記錄標記的層位置。至于要形成標記的層位置(稱為標記形成層位置也稱為信息記錄層位置),在圖中的體塊層102中,作為示例,結合設定了從第一信息記錄層位置LI到第五信息記錄層位置L5這總共五個信息記錄層位置L的情況進行描述。如圖中所示,第一信息記錄層位置LI是對最上層設定的信息記錄層位置L,并且其下的層被分別按順序設定為信息記錄層位置L2 — L3 — L4 — L5。在進行尚未形成標記的記錄時,難以基于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的反射光在體塊層102中的每個層位置上執(zhí)行聚焦伺服和循軌伺服。因此,記錄時對物鏡的聚焦伺服控制和循 軌伺服控制是基于伺服激光束的反射光、通過使伺服激光束的光斑位置追從基準面Ref中的引導槽來執(zhí)行的。然而,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需要到達用于標記記錄的基準面Ref的下層側上形成的體塊層102,并且體塊層102中的合焦位置可被選擇。因此,此情況中使用的光學系統(tǒng)除了物鏡聚焦機構以外還設有記錄/再現(xiàn)光聚焦機構以獨立地調(diào)整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的合焦位置。這里,圖30示出了包括獨立地調(diào)整記錄/再現(xiàn)激光束的合焦位置的機構的在體塊型記錄介質100中執(zhí)行記錄和再現(xiàn)的光學系統(tǒng)的概要。在圖30中,圖29中所示的物鏡被安裝成使得其能夠通過雙軸致動器的操作在體塊型記錄介質100的半徑方向(循軌方向)以及移近和移離體塊型記錄介質100的方向(聚焦方向)上位移。在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宮本浩孝,齊藤公博,田部典宏,
申請(專利權)人:索尼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