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混合裝置,包括由隔板(10)隔開的絮凝池(1)和助凝池(2),隔板(10)的下部設有缺口(7),絮凝池(1)和助凝池(2)通過缺口(7)實現連通,所述絮凝池(1)的池邊設有絮凝加藥裝置(3),助凝池(2)的池邊設有助凝加藥裝置(4),絮凝加藥裝置(3)和助凝加藥裝置(4)上各設有一個加藥控制裝置,絮凝池(1)和助凝池(2)的上方各設有一個攪拌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采用上述結構,能使廢水與藥劑反應較快,且反應較充分,從而較為徹底地去除懸浮物和膠體,同時,裝置的自動化程度相對較高,在保證工作效率的基礎上,減少了人力的消耗。(*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廢水處理領域,具體是一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混合裝置。
技術介紹
在工業生產或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很多廢水,這些廢水中通常還有一些有害的物質,如果不加以處理而直接排放,就會對周圍的環境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廢水在外排以前必須要經過處理。廢水處理主要是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對廢水進行處理,使廢水凈化,減少污染,以至達到廢水回收、復用,充分利用水資源的目的。在廢水處理中,預處理通常采用物理處理法,拿高濃度有機廢水來說,采用物理處理法中的微電解技術能大幅度降低cod和色度,提高廢水的可生化性。化學處理法主要是通過化學反應和傳質作用來分離、去除廢水中呈溶解、膠體狀態的污染物或將其轉化為無 害物質。生物處理法是通過微生物的代謝作用,使廢水中呈溶液、膠體以及微細懸浮狀態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廢水中一般含有懸浮物和膠體,而采用常規的自然沉淀只能去除部分懸浮物和膠體,如果懸浮物和膠體不能去除干凈,極有可能影響后續環節的處理,甚至是整個廢水處理。因此,需要加入化學藥劑使懸浮物和膠體變成絮凝體,便于將其沉降除去,一般加入藥劑后,廢水在靜止狀態下與藥劑的反應很慢,同時還存在反應不充分的問題。還有,由于廢水處理的量一般較大,而且時間較長,因此需要大量的藥劑,而加藥裝置中的藥劑剩余量觀察及藥劑補給都需要人工監測,這種自動化程度較低的裝置這樣不但浪費人力,也影響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混合裝置,解決了以往去除懸浮物和膠體過程中,廢水與藥劑反應過慢,且反應不充分,導致不能較為徹底地去除懸浮物和膠體,同時,裝置的自動化程度相對較低,不但浪費人力,還影響工作效率的問題。本技術為解決技術問題主要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混合裝置,包括由隔板隔開的絮凝池和助凝池,所述隔板的下部設有缺口,絮凝池和助凝池通過缺口實現連通,所述絮凝池的池邊設有絮凝加藥裝置,絮凝加藥裝置上設有與絮凝加藥裝置連通的絮凝劑出藥管,助凝池的池邊設有助凝加藥裝置,助凝加藥裝置上設有與助凝加藥裝置連通的助凝劑出藥管,所述絮凝加藥裝置和助凝加藥裝置上各設有一個加藥控制裝置,所述加藥控制裝置包括進藥管以及設置在進藥管上的球閥,所述絮凝池和助凝池的上方各設有一個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電機以及設置在電機的轉軸上的攪拌槳,所述絮凝池和助凝池的側壁上分別設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上設有水泵。攪拌裝置能夠提高廢水與藥劑的接觸效率,有利于廢水與藥劑快速、充分地混合;加藥控制裝置起到保證絮凝加藥裝置和助凝裝置內的藥劑量始終處于足夠的狀態,保證加藥的順利進行。所述絮凝池和助凝池上設有橫板,攪拌裝置固定在橫板上。所述出水管位于隔板與池壁的連接處。所述缺口的高度為絮凝池的高度的1/5 1/2。所述絮凝劑出藥管和助凝劑出藥管上均設有調節閥。調節閥可以控制藥劑的流量,便于廢水和藥劑混合充分。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和有益效果( I)本技術通過設置兩個加藥裝置,一個裝置加入絮凝劑,使廢水中的細小懸浮物和膠體形成細小的絮凝團,然后在此基礎上,另一個裝置加入助凝劑,使細小的絮凝體變成大的絮凝體,有利于使懸浮物和膠體沉淀,從而便于分離,提高廢水處理的質量。(2)本技術在絮凝池和助凝池上分別設置了一個攪拌裝置,使藥劑加入廢水后能很快地與之充分混合,這樣既提高了混合的質量,更提高了混合的效率。(3)本技術的絮凝加藥裝置和助凝加藥裝置上分別設有加藥控制裝置,通過球閥來控制加藥裝置內的藥劑剩余,使得加藥裝置能夠自動地根據需要,選擇是否向加藥裝置內加入藥劑,從而保證了加藥裝置內始終存有足夠的藥劑,保證加藥工作的平穩進行,同時也不需要操作人員時刻監測加藥裝置的工作情況,從而減小了人力的消耗。(4)本技術的各個部分緊密配合,操作簡單方便,整體的自動化水平較高,具有較強的實用性。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對應的名稱為1、絮凝池,2、助凝池,3、絮凝加藥裝置,4、助凝加藥裝置,5、絮凝劑出藥管,6、助凝劑出藥管,7、缺口,8、出水管,9、水泵,10、隔板,11、橫板,12、電機,13、攪拌槳,14、進藥管,15、球閥。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實施例如圖I所示,本實施例包括由隔板10隔開的絮凝池I和助凝池2,隔板10的下部設有缺口 7,絮凝池I和助凝池2通過缺口 7實現連通。本實施例的絮凝池I的池邊設有絮凝加藥裝置3,絮凝加藥裝置3上設有與絮凝加藥裝置3連通的絮凝劑出藥管5。本實施例的助凝池2的池邊設有助凝加藥裝置4,助凝加藥裝置4上設有與助凝加藥裝置4連通的助凝劑出藥管6。本實施例的絮凝加藥裝置3和助凝加藥裝置4上各設有一個加藥控制裝置,加藥控制裝置包括進藥管14以及設置在進藥管14上的球閥15。本實施例的絮凝池I和助凝池2的上方各設有一個攪拌裝置,攪拌裝置包括電機12以及設置在電機12的轉軸上的攪拌槳13。本實施例的絮凝池I和助凝池2的側壁上分別設有出水管8,出水管8上設有水泵90本實施例的絮凝池I和助凝池2上設有橫板11,攪拌裝置固定在橫板11上。本實施例的出水管8位于隔板10與池壁的連接處。本實施例的缺口 7的高度為絮凝池I的高度的1/5 1/2。本實施例的絮凝劑出藥管5和助凝劑出藥管6上均設有調節閥。本技術的工作原理為將廢水注入到絮凝池I和助凝池2中,通過絮凝加藥裝置3向絮凝池I內加入絮凝劑,通過助凝加藥裝置4向助凝池2中加入助凝劑,當絮凝加藥裝置3或助凝加藥裝置4內的藥劑不足時,球閥12會自動打開,向裝置內加藥,而加藥達到一定量時,球閥12又自動關閉;旋轉絮凝劑出藥管5和助凝劑,出藥管6上的調節閥,控制絮凝劑和助凝劑的流入速度,攪拌裝置使藥劑和廢水充分混合后,通過水泵9使廢水沿著 出水管8進入下一環節。如上所述,則能很好地實現本技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隔板(10)隔開的絮凝池(1)和助凝池(2),所述隔板(10)的下部設有缺口(7),絮凝池(1)和助凝池(2)通過缺口(7)實現連通,所述絮凝池(1)的池邊設有絮凝加藥裝置(3),絮凝加藥裝置(3)上設有與絮凝加藥裝置(3)連通的絮凝劑出藥管(5),助凝池(2)的池邊設有助凝加藥裝置(4),助凝加藥裝置(4)上設有與助凝加藥裝置(4)連通的助凝劑出藥管(6),所述絮凝加藥裝置(3)和助凝加藥裝置(4)上各設有一個加藥控制裝置,所述加藥控制裝置包括進藥管(14)以及設置在進藥管(14)上的球閥(15),所述絮凝池(1)和助凝池(2)的上方各設有一個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電機(12)以及設置在電機(12)的轉軸上的攪拌槳(13),所述絮凝池(1)和助凝池(2)的側壁上分別設有出水管(8),所述出水管(8)上設有水泵(9)。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混合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隔板(10)隔開的絮凝池(I)和助凝池(2),所述隔板(10)的下部設有缺ロ(7),絮凝池(I)和助凝池(2)通過缺ロ(7)實現連通,所述絮凝池(I)的池邊設有絮凝加藥裝置(3),絮凝加藥裝置(3)上設有與絮凝加藥裝置(3)連通的絮凝劑出藥管(5),助凝池(2)的池邊設有助凝加藥裝置(4),助凝加藥裝置(4)上設有與助凝加藥裝置(4)連通的助凝劑出藥管(6),所述絮凝加藥裝置(3)和助凝加藥裝置(4)上各設有ー個加藥控制裝置,所述加藥控制裝置包括進藥管(14)以及設置在進藥管(14)上的球閥(15),所述絮凝池(I)和助凝池(2)的上方各設有ー個攪拌裝置,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電機(12)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凡江,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西部聚鑫化工包裝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