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一種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包括有生物厭氧池和人工生物濕地,生物厭氧池與沼氣池及下水道連通,沼氣池中的沼液和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進入生物厭氧池中,生物厭氧池的出水口與人工生物濕地連通,在生物厭氧池中處理后的污水進入人工生物濕地中;該處理系統可有效解決農村污水處理投資高、工藝復雜、運行成本大處理效率低下等問題,將農村生活污水與沼液相結合,在提高農村污水處理效果的同時,還可將本系統產生的沼氣能源收集處理進行再利用。(*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污水處理設施,尤其涉及一種農村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
技術介紹
農村水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如何根據農村現狀選擇合適的處理技術尤為重要?,F階段農村污水處理中存在較多問題(I)環保意識落后,污水任意排放,且污水含有許多的病原體,散發臭味,嚴重污染環境,影響周圍居民身心健康;(2)管道等基礎設施不完備,資金不足,污水難以收集進行集中處理;(3)產業結構區域特定差異、受雨季影響及用水量時變化系數較大,造成污水水量、水質變化較大;(4)農村污水污水處理只包含了生活污水,污水的定義范圍太狹隘,忽略了沼液等其他污水;(5)只單獨考慮如何處理污水,未從能源再生利用、節能減排等角度考慮,目前普遍采用的幾種處理方法,如生物處理+膜處理工藝、催化氧化+生化處理工藝等等,都普遍存在的工藝復雜,成本昂貴,運行費用高等弊端。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農村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以提升農村污水處理水平,提高能源效益。本專利技術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包括有生物厭氧池和人工生物濕地,生物厭氧池與沼氣池及下水道連通,沼氣池中的沼液和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進入生物厭氧池中,生物厭氧池的出水口與人工生物濕地連通,在生物厭氧池中處理后的污水進入人工生物濕地中;具體地,所述沼氣池及生物厭氧池的頂部設有沼氣收集管道,沼氣收集管道通過沼氣凈化裝置連接至沼氣使用設備;在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生物厭氧池內設置有擋墻,擋墻將生物厭氧池分隔成兩部分,生物厭氧池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位于擋墻兩側,該擋墻底部具有過水孔,靠近進水口的部分除了可進行生物厭氧降解以外,還具有進一步均化水質的作用;所述人工生物濕地包括有若干塊濕地單體,所述濕地單體并列設置,各濕地單體之間互相隔離,各濕地單體兩側均設有集水井,集水井和濕地之間互相連通,相鄰集水井之間設有連接口和隔斷壁,連接口和隔斷壁交替設置,使集水井和濕地單體形成S形的水流通道;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集水井頂部設有活動蓋板,集水井兼具配水和檢查井的功能,在日常維護工作中,只需定期將井內渣物撈除即可;在一個實施例中,處于水流通道兩端的集水井分別設有進水管和排流管。本專利技術的優點在于,該處理系統可有效解決農村污水處理投資高、工藝復雜、運行成本大處理效率低下等問題,將農村生活污水與沼液相結合,在提高農村污水處理效果的同時,還可將本系統產生的沼氣能源收集處理進行再利用。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提出的農村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生物厭氧池的剖面圖;圖3是人工生物濕地的平面圖;圖4是人工生物濕地的剖面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專利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 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專利技術。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包括有生物厭氧池01和人工生物濕地02,生物厭氧池01與沼氣池03及下水道連通,沼氣池03中的沼液和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進入生物厭氧池01中,生物厭氧池01的出水口與人工生物濕地02連通,在生物厭氧池01中處理后的污水進入人工生物濕地02中;所述沼氣池03及生物厭氧池01的頂部設有沼氣收集管道04,沼氣收集管道04通過沼氣凈化裝置05連接至沼氣使用設備06 ;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生物厭氧池01內設置有擋墻011,擋墻011將生物厭氧池01分隔成兩部分,生物厭氧池01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位于擋墻011兩側,該擋墻011底部具有過水孔,靠近進水口的部分除了可進行生物厭氧降解以外,還具有進一步均化水質的作用。另外,所述人工生物濕地包括有若干塊濕地單體,所述濕地單體并列設置,各濕地單體之間互相隔離,各濕地單體兩側均設有集水井,集水井和濕地之間互相連通,相鄰集水井之間設有連接口和隔斷壁,連接口和隔斷壁交替設置,使集水井和濕地單體形成S形的水流通道;所述集水井頂部設有活動蓋板,集水井兼具配水和檢查井的功能,在日常維護工作中,只需定期將井內渣物撈除即可;處于水流通道兩端的集水井分別設有進水管和排流管;如圖3、圖4,本實施例中的人工生物濕地包括有第一濕地單體11、第二濕地單體12和第三濕地單體13,濕地單體并列設置,各濕地單體之間互相隔離,第一濕地單體11兩側設有第一集水井21和第二集水井22,第二濕地單體12兩側設有第三集水井23和第四集水井24,第三濕地單體13兩側設有第五集水井25和第六集水井26,第一集水井21和第四集水井24之間設有隔斷壁,第三集水井23和第六集水井26之間設有隔斷壁,第二集水井22和第三集水井23之間設有連接口,第四集水井24和第五集水井25之間設有連接口,連接口和隔斷壁交替設置,使集水井和濕地單體形成S形的水流通道;集水井頂部設有蓋板3 ;處于水流通道兩端的第一集水井21和第六集水井26分別設有進水管211和排流管261。污水通過進水管211排入位于水流通道首端的第一集水井21中,污水流入該集水井相鄰的第一濕地單體11,然后從第一濕地單體11另一側流出,進入第二集水井22 ;污水從第二集水井22流入相鄰的第三集水井23中,并從第三集水井23流入第二濕地單體12,然后從第二濕地單體12流出,進入第四集水井24 ;污水從第四集水井24流入相鄰的第五集水井25,并從第五集水井25流入第三濕地單體13,然后從第三濕地單體13流出,進入第六集水井26,最后通過排流管261從第六集水井26排出。本專利技術提出的農村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為分散式處理系統,是將沼液與生活污水等各類農村污水動態混合進行集中處理,同時從中收集高效能源的一套水處理能源再生系統。農村生活污水主要來自農家的廁所沖洗水、廚房洗滌水、淋浴排水、牲畜糞便水等。沼液是有機物質在厭氧環境中,在一定的溫度、濕度、酸堿度的條件下,通過微生物發酵作用,產生甲烷以后剩余的水溶液。沼液中仍還有大量的污染物,且污染物濃度高,處理難度大。然而,沼液的水量往往比較小,而且富含大量的生物菌種。沼液、生活污水各類農村污水動態混合后,一起進入生物厭氧池進行處理,水量較 大的生活污水稀釋了沼液中有機物濃度的同時,利用沼液中豐富的生物菌種進行降解處理,大大提高了生物厭氧池處理污水的處理效率及速度。經生物厭氧池處理后的混合廢水自流進入生物濕地。濕地內的水生植物對污水中的SS有截留作用。且在植物根系周圍,較遠處以及更遠處則會不同程度地形成好氧、缺氧、厭氧環境,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C0D、氨氮等污染物。處理后的污水均可達到直接排放的標準,可以直接排放至河道或用于田地灌溉。沼氣池中會產生大量的沼氣,以及生物厭氧池也會出現少量的沼氣,分別在兩個池子的池頂設置沼氣收集管道。然而,沼氣中含由55% 70%的甲烷、25% 40%的二氧化碳以及少量的氮硫化物和硫化氫,需要進行凈化,將收集到的沼氣經過沼氣凈化裝置后即可供居民日常使用。本系統C0D、B0D、TS的去除率可達到85% 90%,且工藝簡單,投資較低,可有效解決農村環境整治難題,對沼氣工程建設也有重要的意義。該系統具有如下優點I.提高了農村污水的處理效率,降低了農村污水處理成本及運行費用;2.簡化工藝,結構簡單,易于制造,易維護,故障率低,便于操作;3.產生的沼氣可用于居民生活用能,沼氣發電,沼氣鍋爐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生物厭氧池和人工生物濕地,生物厭氧池與沼氣池及下水道連通,沼氣池中的沼液和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進入生物厭氧池中,生物厭氧池的出水口與人工生物濕地連通,在生物厭氧池中處理后的污水進入人工生物濕地中。
【技術特征摘要】
1.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有生物厭氧池和人工生物濕地,生物厭氧池與沼氣池及下水道連通,沼氣池中的沼液和下水道中的生活污水進入生物厭氧池中,生物厭氧池的出水ロ與人工生物濕地連通,在生物厭氧池中處理后的污水進入人工生物濕地中。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沼氣池及生物厭氧池的頂部設有沼氣收集管道,沼氣收集管道通過沼氣浄化裝置連接至沼氣使用設備。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厭氧池內設置有擋墻,擋墻將生物厭氧池分隔成兩部分,生物厭氧池的進水口和出水ロ分...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新,王堅,陳偉,章羞月,張夢,
申請(專利權)人:杭州云溪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