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包括溢流管和補水控制機構;補水控制機構安裝于溢流管;還包括一補水腔和一整流塊,整流塊設于補水腔中,并將補水腔分隔成緩流腔和出水腔,且該整流塊設有用于連通緩流腔和出水腔的整流通道;緩流腔設有補水口,出水腔設有出水口,該出水口通過補水控制機構與水箱或溢流管相連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補水腔和整流塊的設計,使補水水流的流速在最初進水階段即得到有效降低,從而使水流對水箱內的水、排水閥底座的沖擊力小,因而能夠大大降低產生的水流噪音,使居家人士免于遭受水流噪音的困擾。(*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水箱排水閥補水器,特別是涉及ー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
技術介紹
公告號為CN201598696U的中國技術專利公開了ー種“水箱排水閥用自動補水調節器”,含浮力裝置及可安裝在排水閥的溢流管頂端的固定帽;固定帽的側壁設有ー直立的支架,支架的頂部設有ー補水管接頭,補水管接頭正下方的支架上活動樞 接一可擺動的導水漏斗;導水漏斗的外側壁與抬桿一端連接,抬桿的另一端與浮力裝置活動鉸接。該中國技術專利(公告號為CN201598696U)通過浮力裝置控制抬桿鉸接端的上抬、下拉、使導水漏斗擺動,擺動的導水漏斗底部開ロ在溢流管內外位置切換,從而使補水管接頭流入導水漏斗的水流被導流到溢流管內或溢流管外。雖然,中國技術專利(公告號為CN201598696U)克服了在半排補水量可以滿足水封要求的情況下,全排補水量就有一半被浪費的不足之處,但其仍存在如下不足之處從補水管接頭進水至利用導水漏斗將水導流至水箱或座廁的過程中,由于水流流速較快,沖擊カ較大,導致導流后的水流對水箱內的水、排水閥底座的沖擊較大,從而產生嚴重的水流噪音,經常會給居家人士帶來噪音困擾。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ー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其采用降低補水水流流速的方式達到消音減噪的目的。本技術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ー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包括溢流管和補水控制機構,補水控制機構安裝于溢流管;還包括一補水腔和一整流塊,整流塊設于補水腔中,并將補水腔分隔成緩流腔和出水腔,且該整流塊設有用于連通緩流腔和出水腔的整流通道;緩流腔設有補水ロ,出水腔設有出水ロ,該出水口通過補水控制機構與水箱或溢流管相連通。所述整流塊的整流通道為ー個,該整流通道由所述補水腔的兩相對的腔壁配合整流塊自身形成;或者,所述整流塊的整流通道為至少兩個,該至少兩個整流通道由至少ー橫板或豎板配合所述補水腔的兩相對的腔壁形成。所述出水ロ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所述補水ロ的橫截面面積。還包括一引流裝置,該引流裝置包括一弧形的引流件,該引流件固接于所述補水腔的下方,并與所述溢流管的外側壁相互配合圍成用于將水引流至水箱內的過水通道。還包括一引流裝置,該引流裝置包括一引流塊,該引流塊裝于所述溢流管的內側頂部。還包括一引流裝置,該引流裝置包括一弧形的引流件和一引流塊,該引流件固接于所述補水腔的下方,并與所述溢流管的外側壁相互配合圍成用于將水引流至水箱內的過水通道;引流塊裝于所述溢流管的內側頂部。所述引流塊具有至少ー呈傾斜設置以用于將水引流至所述溢流管內側壁的引流片。所述引流塊的頂部為一安裝環,該安裝環上設有若干凸起;所述補水腔的出水ロ的下方設有ー固定帽,且該固定帽上設有若干用干與所述凸起卡扣連接的卡槽和/或卡孔;所述溢流管的頂部固定套接于該固定帽中,所述引流塊的安裝環與該固定帽相卡接固定。所述補水腔由一底殼和ー上蓋構成,所述補水ロ設于底殼或上蓋,所述出水ロ設于底殼的底面;底殼的外側壁對應其補水口處還連接有ー補水管接頭;所述 整流塊與底殼一體成型或分立連接。所述補水控制機構包括浮力裝置、抬桿和導水漏斗;導水漏斗可擺動地樞接于所述出水口的下方,抬桿的一端與導水漏斗的外側壁相固接,抬桿的另一端與浮力裝置相轉動連接;浮力裝置安裝于所述溢流管。當該補水器的補水腔進水時,水流先進入緩流腔,此時水由比較小的空間流入一個擴大的空間,使水的流速得到減小;經緩流后的水經過補水腔中的整流塊整流,使其狀態變得更加穩定、噪音更小;經整流后的水進入出水腔,通過出水腔的較大口徑的出水ロ緩緩流出。此過程有效降低了補水水流的流速,使其經引流后對水箱內的水、排水閥底座的沖擊小、產生的噪音小。本技術在導水漏斗之后設計的引流裝置,能夠對水流進行有效引流,避免水流直接沖擊水箱內的水和/或排水閥底座,從而進一步降低水流噪音。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I、其補水腔和整流塊的設計,使補水水流的流速在最初進水階段即得到有效降低,從而使水流對水箱內的水、排水閥底座的沖擊小,能夠大大降低其產生的水流噪音;2、其設計的引流裝置,能夠對水流進行有效引流,避免水流直接沖擊水箱內的水和/或排水閥底座,因而能夠進ー步降低水流噪音。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詳細說明;但本技術的ー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不局限于實施例。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立體構造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的剖視圖(未補水時);圖4是本技術的剖視圖(補水時)。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請參見圖I、圖2所示,本技術的ー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包括溢流管I、補水控制機構2、補水腔3和整流塊4 ;整流塊4設于補水腔3中,并將補水腔3分隔成緩流腔31和出水腔32,該整流塊4設有用于連通緩流腔31和出水腔32的整流通道;緩流腔31設有補水口(圖中未體現),出水腔32設有出水ロ 33 ;補水控制機構2包括浮力裝置、抬桿22和導水漏斗21。浮力裝置又包括止水杯25、浮桶24、單向閥26 (如圖3所示)、螺桿23和連接套27,其中止水杯25的側壁上設有ー固定套251,其通過該固定套251與溢流管I相套接;浮桶24設于止水杯25內,并與螺桿23相連接固定;單向閥26安裝于止水杯25的底面。導水漏斗21可擺動地樞接于上述出水ロ 33的下方,抬桿22的一端與導水漏斗21的外側壁相固接,抬桿22的另一端通過連接套27與螺桿23的頂部相轉動連接。作為ー種優選,上述整流塊4的整流通道為若干個,該若干個整流通道由幾塊間隔并排設置于補水腔3的兩相對的腔壁之間的豎板41配合補水腔3的兩相對的腔壁形成,且各豎板的長軸分別與緩流腔31和出水腔32之間的連線相互平行。或者 ,也可以采用橫板代替豎板,使各橫板沿豎直方向間隔排列于補水腔的兩相對的腔壁之間,如此也可以構成整流塊4的整流通道。或者,當整流塊4的整流通道較長吋,也可以只采用ー個整流通道,此時,該整流通道直接由補水腔3的兩相對的腔壁配合整流塊自身(此時,整流塊為ー塊體,位于補水腔的中部位置的底部)形成。作為ー種優選,上述出水腔32的出水ロ 33的橫截面面積大于緩流腔31的補水口的橫截面面積。作為ー種優選,本技術還包括一引流裝置,該引流裝置包括一弧形的引流件5和一引流塊6,該引流件5 —體固接于補水腔3的下方,并插接于上述固定套251,同時與溢流管I的外側壁相互配合圍成用于將水引流至水箱內且類似管狀結構的過水通道;引流塊6具有兩個呈傾斜設置的引流片61,裝于溢流管I的內側頂部,用于將水引流至溢流管I的內側壁。這里,該引流裝置也可以只包括上述引流件5和引流塊6的其中之一。作為ー種優選,上述引流塊6的頂部為一安裝環62,其兩引流片61的頂端與該安裝環62 —體相接,該安裝環62的外側壁間隔設有兩凸起621,該安裝環62的頂面設有一凸起;上述補水腔的出水ロ 33的下方設有ー固定帽37,該固定帽37與溢流管I的頂部相固定套接,且該固定帽37上設有若干用于與安裝環62的各凸起621相卡扣連接的兩卡孔371和ー卡槽372 ;引流塊的安裝環62通過其各個凸起621與固定帽上對應的卡孔371和卡槽372相卡接固定。作為一種優選,上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包括溢流管和補水控制機構,補水控制機構安裝于溢流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補水腔和一整流塊,整流塊設于補水腔中,并將補水腔分隔成緩流腔和出水腔,且該整流塊設有用于連通緩流腔和出水腔的整流通道;緩流腔設有補水口,出水腔設有出水口,該出水口通過補水控制機構與水箱或溢流管相連通。
【技術特征摘要】
1.ー種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包括溢流管和補水控制機構,補水控制機構安裝于溢流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補水腔和一整流塊,整流塊設于補水腔中,并將補水腔分隔成緩流腔和出水腔,且該整流塊設有用于連通緩流腔和出水腔的整流通道;緩流腔設有補水ロ,出水腔設有出水ロ,該出水口通過補水控制機構與水箱或溢流管相連通。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塊的整流通道為ー個,該整流通道由所述補水腔的兩相對的腔壁配合整流塊自身形成;或者,所述整流塊的整流通道為至少兩個,該至少兩個整流通道由至少ー橫板或豎板配合所述補水腔的兩相對的腔壁形成。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ロ的橫截面面積大于所述補水口的橫截面面積。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引流裝置,該引流裝置包括一弧形的引流件,該引流件固接于所述補水腔的下方,并與所述溢流管的外側壁相互配合圍成用于將水引流至水箱內的過水通道。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引流裝置,該引流裝置包括一引流塊,該引流塊裝于所述溢流管的內側頂部。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消音減噪的水箱排水閥補水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引流裝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申利賓,陳海濱,鐘志軍,王兵,
申請(專利權)人:廈門瑞爾特衛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