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配置用于安裝在墻結構上的帶有邊沿襯條的墻板。所提供的墻板(100)包括長方體形狀的主體單元(110),主體單元(110)大體具有長方體形狀,且包括兩個相對的主面(110A、110B)和四個側面(111、112、113、114)。墻板(100)還包括沿著第一側面(111)安裝的第一邊沿襯條(120)。第一邊沿襯條(120)包括: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與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相對的、平坦的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以及在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和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之間的第一首表面(220A)。第一邊沿襯條(120)以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對著第一側面(111)的方式設置,使第一首表面(220A)和主體單元(110)的第一主面(110A)形成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第一加固層(140)鋪加于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上,以覆蓋第一主面(110A)和第一首表面(220A)。(*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總的來說,本技術涉及用于在建筑物的墻結構上安裝鑲板的方案。本技術尤其涉及ー種配置用于安裝在墻結構上的帶有邊沿襯條的墻板。
技術介紹
當前,有許多種在房間內壁上安裝木板等形式的鑲板的方案。此外,存在既定的方法用以在房間里安裝其他類型的鑲板,比如石膏板、纖維板或層壓木板。這些方法的共同點是,它們都要求采取特別的措施以實現鑲板的不同墻元件間的美觀結合。因此證明,要兼顧完工后的墻外形美觀宜人和簡單經濟的鑲板元件生產,而又同時允許簡單的安裝,是格外具有挑戰性的。例如,WO 2010/044728描述了ー種建筑板材的生產,其中在平坦的底部設置第一 加固層。此后,大體沿著所述加固層對立的兩側安裝邊沿襯條,并用可硬化物質(比如石膏)填充邊沿襯條之間的空隙。然后,在可硬化物質的頂部設置能引起可硬化物質硬化的第二加固層。因此,得到帶有集成邊沿襯條的建筑板材,能更好地允許在支撐結構(比如沿屋內的墻壁)上有效附連更多個建筑板材。上述建筑板材的生產使得在實現墻板美觀宜人的同時兼顧穩健設計成為可能。此夕卜,當生產線已經建立吋,該生產方法具有成本效益。然而,生產中要獲得良好的盈利就需要達到ー個較高的生產量,因此生產線就需要相對大的投資。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來等效替代上述解決方案,其中,所提供的技術方案在生產線所需投資較少的同時使每塊建筑板材的生產成本維持在合理的水平。根據本技術的第一個方面,通過開頭描述的方法實現該目的,其中,墻板的生產基于主體単元,所述主體単元大體具有長方體形狀,包括兩個具有較大界定表面的相對的主面以及四個具有較小界定表面的側面。所建議的方法包括對所述主體単元的所述側面中的第一側面進行機械表面加工,其中,所述第一側面得到從所述兩個主面中的第一主面延伸到第二主面的平坦的表面結構。在第一側面上鋪加第一表面處理層,然后沿第一側面安裝第一邊沿襯條。所述第一邊沿襯條包括第一遠端邊沿表面;與第一遠端邊沿表面相対的、平坦的第一近端邊沿表面;以及在第一近端邊沿表面和第一遠端邊沿表面之間的第一首表面。具體地,第一邊沿襯條以第一近端邊沿表面對著第一側面的方式安裝,這樣第一首表面與主體単元的第一主面形成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在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上鋪加第一加固層,其中第一加固層覆蓋第一主面以及第一首表面。這種生產方法是有利的,因為所述生產方法以ー種非常具有成本效益的方式生產墻板,其中所述墻板帶有集成邊沿襯條,且該邊沿襯條可達到媲美將其模塑到墻板中時所取得的特性。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一個實施例,最初主體単元包含ー個外圍層,所述外圍層至少覆蓋所述側面。這里,第一側面的機械表面加工涉及從第一側面上去除外圍層。因此,可保證向主體単元良好地鋪加邊沿襯條。然而,最重要的是,使得上述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非常平坦。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另ー個實施例,所述方法進ー步包括在沿第一側面安裝第一邊沿襯條之前,在表面處理層上和/或在第一近端邊沿表面上鋪加第一粘合層。如此固定邊沿襯條的優勢在于,提供墻板成品的良好耐受性的同時防止生產過程中邊沿襯條相對于主體単元不必要的移動。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另ー個實施例,所述方法包括對第一遠端邊沿表面的壓型(profiling)工作。從而,第一邊沿襯條在集成到主體単元后,得到ー個最終的橫截型面。具體來說,在這里,第一邊沿襯條提供ー個配置為與屬于另ー墻板(該另ー墻板附連到墻結構上)的第二邊沿襯條銜接的橫截型面,從而實現將包含第一邊沿襯條的墻板附連到墻結構上。如果壓型工作涉及對第一邊沿襯條的第一首表面和/或與其相対的第一次表 面的修整,那么對第一邊沿襯條的壓型工作在其集成入主體単元后進行尤其有利。即,在這種情況下,可極好地修改第一加固層。此外,通過在第一邊沿襯條集成入主體単元后進行壓型工作,能夠在墻板對向邊沿襯條的最終外測度(final outer measures)進行良好的控制。通過壓型工作,這項測度可實現的精度為十分之一毫米。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又一個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在鋪加第一加固層之前,對所述主體単元的側面中的第二側面進行機械表面加工。第二側面平行于第一側面,并且通過機械表面加工得到ー個從第一主面延伸到第二主面的平坦表面結構。與上類似的,所述方法還包括在第二側面上鋪加第二表面處理層。然后,沿著第二側面設置第二邊沿襯條。第二邊沿襯條包括第二遠端邊沿表面;與第二遠端邊沿表面相対的、平坦的第二近端邊沿表面;以及在第二遠端邊沿表面與第二近端邊沿表面之間的第二首表面。尤其是第二邊沿襯條以第二近端邊沿表面對著第二側面的方式安裝,這樣第二首表面和主體単元的第一主面形成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的延伸部分。此后,第一加固層鋪加在經延伸的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上,這樣,第一加固層覆蓋了第一主面、第一首表面以及第二首表面。因此,得到了帶有相対的集成邊沿襯條的墻板,所述墻板在功能上等同于邊沿襯條已被模塑入的墻板。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又一個實施例,假定主體単元最初包括ー個外圍層,所述外圍層覆蓋側面。第二側面的機械表面加工包括從第二側面去除外圍層。因此,能確保第二側面和主體単元之間的良好接觸。此外,使得延伸的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可能從此更平坦。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又一個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在沿第二側面安裝第ニ邊沿襯條之前,在第二表面處理層上和/或第二近端邊沿表面上鋪加第二粘合層。這是有利的,因為墻板成品在具有良好耐受性的同時防止生產過程中邊沿襯條相對于主體単元不必要的移動。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又一個實施例,所述方法還包括第二遠端邊沿表面集成入主體単元后的壓型工作。第二邊沿襯條得到ー個與屬于另ー墻板(該另ー墻板附連到墻結構)的第一邊沿襯條銜接的橫截剖面與,從而使包括第二邊沿襯條的墻板附連到墻結構。因此,墻板達到美觀且高效的安裝。優選的,第二邊沿襯條的壓型工作還包括對第二邊沿襯條的第二首表面和/或與第二首表面相対的第二次表面的修整。這種方式進行的壓型工作的優勢與上文參照第一邊沿襯條所述方式的原因相同。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又一個實施例,第一邊沿襯條的第一次表面設置為使第一次表面和主體単元的第二主面形成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二表面。所述方法進ー步包括在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二表面上鋪加第二加固層,所述第二加固層覆蓋第二主面和第一次表面。因此,從墻板的兩側看,實現了一種帶有以近乎無痕的方式附接的第一邊沿襯條的墻板。根據本技術本方面的又一個實施例,第二邊沿襯條以第二近端邊沿表面對著第二側面的方式安裝,這樣第二首表面和主體単元的第二主面就形成了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二表面的延伸部分。這里,第二加固層鋪加于被延伸的、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二表面,使得第二加固層覆蓋第二主面、第一次表面、和第二首表面。因此,從墻板的兩側看,第二邊沿 襯條的安裝近乎無痕。根據本技術的第二個方面,通過開頭描述的墻板實現該目的,其中墻板包括內層,所述內層覆蓋主體単元的第一主面而不是第一邊沿襯條的第一首表面;第一加固層,所述加固層覆蓋第一主面上的內層以及第ー邊沿襯條的第一首表面。根據本技術的ー個方面,提供一種安裝在墻結構上的墻板(100),所述墻板(100)包括主體単元(110),所述主體単元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配置用于安裝在墻結構上的墻板(100),所述墻板(100)包括:主體單元(110),所述主體單元大體具有長方體形狀,包括兩個具有較大界定表面的相對的主面(110A、110B)以及四個具有較小界定表面的側面(111、112、113、114),以及第一邊沿襯條(120),沿所述主體單元(110)的第一側面(111)設置,所述第一邊沿襯條(120)包括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和與所述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相對的、平坦的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其中所述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正對所述第一側面(111)的平坦表面安裝,其中在所述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和所述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之間的第一首表面(220A)與所述主體單元(110)的第一主面(110A)共同形成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墻板(100)包括:內層(115),完全覆蓋所述主體單元(110)的第一主面(110A);以及第一加固層(140),覆蓋所述第一主面(110A)上的內層(115)以及所述第一邊沿襯條(120)的第一首表面(220A);以及第二邊沿襯條(130),沿與所述第一側面(111)平行的第二側面(113)設置,所述第二邊沿襯條(130)包括第二遠端邊沿表面(230D)和與所述第二遠端邊沿表面(230D)相對的、平坦的第二近端邊沿表面,所述第二邊沿襯條(130)還包括在所述第二近端邊沿表面和所述第二遠端邊沿表面(230D)之間的第二首表面,所述第二邊沿襯條(130)以所述第二近端邊沿表面對著所述第二側面(113)的方式設置,以使所述第二首表面和所述主體單元(110)的第一主面(110A)形成所述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的延伸部分;以及第一加固層(140),鋪加在所述被延伸的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上,以使所述第一加固層(140)覆蓋所述第一主面(110A)、所述第一首表面(220A)以及所述第二首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3.25 SE 1150266-31.ー種配置用于安裝在墻結構上的墻板(100),所述墻板(100)包括 主體單元(Iio),所述主體單元大體具有長方體形狀,包括兩個具有較大界定表面的相對的主面(110AU10B)以及四個具有較小界定表面的側面(111、112、113、114),以及 第一邊沿襯條(120),沿所述主體単元(110)的第一側面(111)設置,所述第一邊沿襯條(120)包括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和與所述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相対的、平坦的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其中所述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正對所述第一側面(111)的平坦表面安裝,其中在所述第一近端邊沿表面(220P)和所述第一遠端邊沿表面(220D)之間的第一首表面(220A)與所述主體単元(110)的第一主面(110A)共同形成平坦且基本連續的第一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墻板(100)包括 內層(115),完全覆蓋所述主體単元(110)的第一主面(110A);以及第一加固層(140),覆蓋所述第一主面(110A)上的內層(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彼得·林德伯格,
申請(專利權)人:P林德伯格管理股份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