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包括分隔的第一地下室、第二地下室以及設在第一地下室上的第一立柱、設在第二地下室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一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一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二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二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二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一獨立抗震單元、第二獨立抗震單元的內側與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的外側之間分別形成有第一環形抗震縫、第二環形抗震縫,所述第一立柱與所述第二立柱之間橫跨有第三獨立抗震單元。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建筑內部設置環繞形抗震縫,將復雜建筑簡化為若干規則單體,有效減少了平立面復雜建筑的設計難度與建造成本,僅需對獨立抗震單元分別進行抗震設計及建造,安全可靠。(*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抗震建筑,尤其涉及ー種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
技術介紹
不同的地域處于不同的地震帯,當不同的地震帶發生地震時,震波對地面的沖擊方向就不同,地面上的建筑物毀壞的程度也不同。當地震來臨時,導致建筑物不同程度的倒塌,給人民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給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為避免建筑物破壞,按抗震要求設置的垂直的構造縫叫做抗震縫。目前,公知的建筑抗震縫主要是沿著建筑物單體外輪廓直線或折線設置,使得建筑物分成若干的獨立抗震單元,便于抗震設計,此種抗震縫雖然簡單、易操作,但只適用于一般體型建筑,無法適用于平立面復雜的建筑,特別是重疊體型建筑,重疊體型建筑在外觀上呈若干塊體沿豎向重疊布置,為了滿足抗震設計要求,通常需要增加許多結構設計難度及相應的建造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克服了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ー種結構簡單、造價成本低的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包括分隔的第一地下室、第二地下室以及設在第一地下室上的第一立柱、設在第二地下室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一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一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ニ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二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二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一獨立抗震單元、第二獨立抗震單元的內側與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的外側之間分別形成有第一環形抗震縫、第二環形抗震縫,所述第一立柱與所述第二立柱之間橫跨有第三獨立抗震單元。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進ー步包括所述第一立柱的頂端、第二立柱的頂端與所述第三獨立抗震單元的底端之間均設有減震裝置。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進一歩包括所述減震裝置為防屈曲支撐或粘滯阻尼器。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進ー步包括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對稱設置,所述第一獨立抗震單元、第二獨立抗震單元對稱設置。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進ー步包括所述第一獨立抗震単元、第二獨立抗震單元、第三獨立抗震單元均呈長方體形。本技術一個較佳實施例中,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進ー步包括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與所述第一獨立抗震單元、第二獨立抗震單元的高度相等。本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抗震縫布置靈活,通過在建筑內部設置環繞形抗震縫,可滿足較為復雜的建筑方案設計,同時將復雜建筑簡化為若干規則單體,有效的減少了平立面復雜建筑的設計難度與建造成本;2、降低了結構設計及建造難度,僅需對獨立抗震單元分別進行抗震設計及建造;3、建筑抗震性能優良,獨立抗震單元減少了地震作用,提高了抗震能力,大大延長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4、能最大程度滿足建筑功能使用要求及建筑外觀上的要求,符合規范要求,安全可靠。5、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ー步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的俯視圖;圖2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的縱向剖面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的橫向剖面示意圖;圖中1、第一地下室,2、第二地下室,3、第一立柱,4、第二立柱,5、第一獨立抗震單元,6、第二獨立抗震單元,7、第一環形抗震縫,8、第二環形抗震縫,9、第三獨立抗震單元,10、減震裝置。具體實施方式現在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ー步詳細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技術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技術有關的構成。如圖I、圖2、圖3所示,一種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包括分隔的第一地下室I、第二地下室2以及設在第一地下室I上的第一立柱3、設在第二地下室2上的第二立柱4,第一地下室I、第二地下室2用鋼筋混凝土建造,建造好的第一地下室I、第二地下室2要達到承受重疊體型建筑的總荷載之后也不會發生沉降或變形,其中,第一立柱3的外側位于第一地下室I上圍合有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立柱4的外側位于第二地下室2上圍合有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的內側與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的外側之間分別形成有第一環形抗震縫7、第二環形抗震縫8,該第一環形抗震縫7、第二環形抗震縫8從第一地下室I、第二地下室2的頂面延伸至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的頂面,第一立柱3與第二立柱4之間橫跨有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為了防止地震時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與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連接處應カ集中,第一立柱3的頂端、第二立柱4的頂端與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的底端之間均設有減震裝置10。本技術優選該減震裝置10為防屈曲支撐,但并不局限于防屈曲支撐,還可以為粘滯阻尼器等,具有較好的滯回耗能能力,,通過該彈性減震裝置10,有利于吸收和緩沖地震帶來的破壞カ,避免破壞カ的上傳,有效保護了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的安全。本技術優選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對稱設置,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對稱設置。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均呈長方體形,降低了結構設計難度。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與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的高度相等。分別在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與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上設置抗震結構,當地震發生吋,地震波通過地殼將震動傳遞給與其連為一體的第一地下室I、第二地下室2,進而傳遞到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由于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的內側與第一立柱3、第二立柱4的外側之間分別形成有第一環形抗震縫7、第二環形抗震縫8,第一環形抗震縫7、第二環形抗震縫8分別使第一獨立抗震単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與第一立柱3上的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分隔開,形成三個獨立的抗震單元,阻斷了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向第一立柱3上的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的地震破壞カ的傳遞,同時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與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上設置的抗震結構保證第一獨立抗震單元5與第二獨立抗震單元6免受地震破壞。另外,減震裝置10對地震波有緩沖作用,通過減震裝置10使第一立柱3與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第二立柱4與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能在豎直方向、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產生相對位移,使地震強度得到減弱,從而實現保護第三獨立抗震單元9不被損壞的目的。以上依據本技術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技術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祥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 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技術性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隔的第一地下室、第二地下室以及設在第一地下室上的第一立柱、設在第二地下室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一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一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二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二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二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一獨立抗震單元、第二獨立抗震單元的內側與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的外側之間分別形成有第一環形抗震縫、第二環形抗震縫,所述第一立柱與所述第二立柱之間橫跨有第三獨立抗震單元。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分隔的第一地下室、第二地下室以及設在第一地下室上的第一立柱、設在第二地下室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一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一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一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二立柱的外側位于所述第二地下室上圍合有第二獨立抗震單元,所述第一獨立抗震單元、第二獨立抗震單元的內側與所述第一立柱、第二立柱的外側之間分別形成有第一環形抗震縫、第二環形抗震縫,所述第一立柱與所述第二立柱之間橫跨有第三獨立抗震單元。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抗震的重疊體型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立柱的頂端、第ニ立柱的頂端與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謹,談麗華,路江龍,楊律磊,傅根洲,王迅飛,胡君,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工業園區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