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紅麻的種植方法,包括步驟:(a)秋季對種植地進行深耕、整地、開溝、起垅,春季進行機械旋耕、細整、細耙;(b)5月進行播種,復合肥施于種子下方,與種子相隔離;(c)在生長期間進行中耕;(d)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對紅麻進行收割。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方法,紅麻可在東北地區,甚至是在荒漠化土地上種植,將無用的土地變為有用,降低了種植土地成本,通過連續的種植,改善土地質量,在遏制生態惡化的同時提供優質的可耕作土地,且種植的紅麻韌皮部纖維素含量達65wt%左右,為纖維素乙醇的大規模推廣創造了條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作為能源作物原料的紅麻在東北寒冷地區的荒漠化土地上大規模種植,并對土壤進行改良的方法,屬生物能源、農業種植及生態治理領域。
技術介紹
能源作物的大量種植,是生物質能源得以產業化并大規模推廣的基本條件。能源作物的種植,不僅是為了解決世界性的能源危機,也必須考慮土地危機的因素,特別是中國能源作物的種植發展,在我國農業用地質量下降、數量貧乏的情況下,面臨著不可占用耕地、不能使用糧食作物等的限制。在生物質能源中,纖維素こ醇是最重要,也是最被認可為未來發展方向的類型。但是在世界范圍內,尋找可作為纖維素こ醇原料的優良作物一直未有突破,無論是國內常用的秸桿纖維,還是美國等發達國家使用的芒草等專用能源作物,其纖維素含量局限在40%以下,使后續的生化生產エ藝成本居高不下,難以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能源作物紅麻(kenaf),學名Hibiscus cannabinus L.,別名洋麻、鐘麻、·麻,錦葵科(Malvaceae),木■屬(Hibiscus),—年生草本韌皮纖維作物。其韌皮部與木質部之間存在天然界面,界面間充滿膠體等粘連物質,這ー特殊的結構特征使其自古以來被作為主要的纖維作物而種植。紅麻適應種植中上等土壌,由于紅麻是喜光喜溫作物,目前主要在我國廣東、廣西、浙江、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等省、自治區種植,尚未推廣到東北寒冷地區。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擁有耕地約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6%,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其中,黑龍江省總耕地面積和可開發的土地后備資源均占全國十分之一以上,人均耕地和農民人均經營耕地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倍左右。因此,為擴大紅麻的耕種面積,有必要開發ー種新型的紅麻種植方法,使紅麻可以在東北高寒地區生長,尤其是能夠在荒漠化土地上進行生長,不與現有農作物爭地。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ー種新型的紅麻種植技術,使紅麻可以在東北高寒地區生長,尤其是能夠在荒漠化土地上進行生長。本專利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紅麻的種植方法,所述種植方法包括(a)備地秋季對種植地進行深耕、整地、開溝、起垅,垅距65_70cm,春季待土地化凍20-25cm后進行機械旋耕、細整、細耙;(b)播種5月進行播種,紅麻種子的播量為O. 5-0. 6公斤/畝,紅麻種子的播種深度為2-4cm,復合肥施于紅麻種子落位處土壤表層下6-8cm處,且所述復合肥上覆蓋2-3cm的薄土層,與紅麻種子相隔離;所述復合肥包含氮肥、鉀肥和磷肥,播量為50-150公斤/畝;(C)中耕紅麻植株長至5 50cm高進行一次中耕,以疏松土壌,清除雜草;(d)收割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紅麻成熟,對紅麻進行收割。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播種采用播種機,施肥與播種同步進行。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步驟(b)后還包括灌溉的步驟。在另一優選例中,一塊上種兩行,行距20-40cm,較佳地為25_35cm。 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步驟(b)播種,株距為10-25cm,較佳地,為10_20cm,更佳地,為 10-15cm。在另ー優選例中,播量為每畝全苗O. 8-1. 2萬株。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復合肥的播量為80-145公斤/畝。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復合肥的播量為90-135公斤/畝。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中耕期間配合進行追肥,肥料為氯化銨或尿素,用量為每畝3_6公斤。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中耕期間配合除草,可以人工除草或機械除草或采用化學除草劑除草。在另ー優選例中,采用炭疽福美或退菌特防治炭疽病。在另ー優選例中,紅麻植株長至65、0cm高進行第二次中耕。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紅麻種子發芽率>80%、純度>97%、凈度>98%、水分〈12%。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氮肥的重量含量大于鉀肥的重量含量,鉀肥的重量含量大于磷肥的重量含量。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復合肥包含尿素、過磷酸鉀、氯化鉀、有機肥、保水劑,其中,以復合肥的總重量計,尿素占10-20%、過磷酸鉀占3-8%、氯化鉀占5-10%、有機肥占50-75%,保水劑占5-15%。在另ー優選例中,以復合肥的總重量計,尿素占10-20%、過磷酸鉀占3-8%、氯化鉀占5-8%、有機肥占60-75%,保水劑占5-10%。在另ー優選例中,以復合肥的總重量計,尿素占10-20%、過磷酸鉀占3-8%、氯化鉀占5-8%、有機肥占60-75%,保水劑占5-8%。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播種采用條播或點播的方式。在另ー優選例中,采用收割機進行貼地收割,每天每臺收割量為50-250畝。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步驟(d)對紅麻進行收割后采用剝麻機對麻骨和麻皮進行分離,所述麻骨和麻皮自然干燥,水分降至14wt%以下進行包裝。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步驟(d)對紅麻進行收割后,對種植地進行深耕、整地、開溝、起垅,將須根毛根留于土地內,收集翻出的主根。本專利技術的第二方面,提供第一方面所述的種植方法獲得的紅麻,所述紅麻韌皮部纖維素含量達65wt%以上。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紅麻韌皮部纖維素含量為65wt%-80wt%。在另ー優選例中,所述紅麻韌皮部纖維素含量為65wt%-70wt%。本專利技術的第三方面,提供第二方面所述的紅麻的應用,所述紅麻韌皮部用于生產纖維素こ醇。本專利技術提供了ー種新型的紅麻種植技術,使得目前只能種植在我國南部地區的喜溫植物紅麻得以在東北高寒地區成長,尤其是可在沙化、鹽堿化等荒漠化土地上種植,擴大能源作物紅麻的種植規模,利于新農業的發展,且紅麻可作為纖維素こ醇的原料,為纖維素こ醇的大規模推廣創造了條件。應理解,在本專利技術范圍內中,本專利技術的上述各技術特征和在下文(如實施例)中具體描述的各技術特征之間都可以互相組合,從而構成新的或優選的技術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申請的專利技術人經過廣泛而深入地研究,開發出ー種新型的紅麻種植技術,使得目前只能種植在我國南部地區的喜溫植物紅麻得以在東北高寒地區成長,尤其是可在沙化、鹽堿化等荒漠化土地上種植,擴大能源作物紅麻的種植規模,利于新農業的發展,且紅麻可作為纖維素こ醇的原料,為纖維素こ醇的大規模推廣創造了條件。紅麻種植在一種植實施例中,種植方法包括步驟備種選擇抗逆性強的紅麻品種。種子為新生產,質量指標芽率>80%、純度>97%、凈度>98%、水分<12wt%,風選后儲存備用。備地秋季對所選紅麻種植地進行深耕、整地、開溝、起垅,垅距65-70cm,春季待土地化凍20-25cm后進行機械旋耕、細整、細耙(使土層表面都形成細細的土壌,土顆粒< 5cm),創造疏松的耕作層,以保證出苗并利于根部發育。備肥作為能源作物的麻類作物是以收獲韌皮纖維為主,要求植株高大,莖粗、皮厚、品質好,施肥以氮肥為主,鉀肥次之,磷肥較少。尿素、過磷酸鉀、氯化鉀及保水劑(市售產品,如購自上海眾偉生化有限公司、唐山博亞科技有限公司等)、有機肥混合配置成復合有機肥后備用。播種播種時期在5月,播量為每畝全苗O. 8-1. 2萬株。先將配置好的復合肥作為基肥施于種子落位處土壤表層下6-8cm處,復合有機肥施后,在其上覆蓋2-3cm的薄土層,與所播種子有所隔離,機械化操作時可與種子播種同步作業。播種采用條播或點播,不宣撒播,播種深度為2-4cm,每畝播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紅麻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方法包括:(a)備地:秋季對種植地進行深耕、整地、開溝、起垅,垅距65?70cm,春季待土地化凍20?25cm后進行機械旋耕、細整、細耙;(b)播種:5月進行播種,紅麻種子的播量為0.5?0.6公斤/畝,紅麻種子的播種深度為2?4cm,復合肥施于紅麻種子落位處土壤表層下6?8cm處,且所述復合肥上覆蓋2?3cm的薄土層,與紅麻種子相隔離;所述復合肥包含氮肥、鉀肥和磷肥,播量為50?150公斤/畝;(c)中耕:紅麻植株長至5~50cm高進行一次中耕,以疏松土壤,清除雜草;(d)收割: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紅麻成熟,對紅麻進行收割。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紅麻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種植方法包括 (a)備地秋季對種植地進行深耕、整地、開溝、起垅,垅距65-70cm,春季待土地化凍20-25cm后進行機械旋耕、細整、細耙; (b)播種5月進行播種,紅麻種子的播量為O.5-0. 6公斤/畝,紅麻種子的播種深度為2-4cm,復合肥施于紅麻種子落位處土壤表層下6-8cm處,且所述復合肥上覆蓋2_3cm的薄土層,與紅麻種子相隔離;所述復合肥包含氮肥、鉀肥和磷肥,播量為50-150公斤/畝; (c)中耕紅麻植株長至5 50cm高進行一次中耕,以疏松土壤,清除雜草; (d)收割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紅麻成熟,對紅麻進行收割。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紅麻種子發芽率>80%、純度>97%、 凈度>98%、水分〈12%。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種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氮肥的重量含量大于鉀肥的重量含量,鉀肥的重量含量大于磷肥的重量含量。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種植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士楚,張玟籍,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眾偉生化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