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及方法,裝置包括沿污水流動方向依次連通的初沉池、生物氧化過濾裝置,超濾單元、消毒單元和清水池;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的頂部設置有污水入口,并與初沉池連通;清水池的底部設置有生產用水出口。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及方法,通過生物氧化過濾裝置降解生活污水中有機物和氨氮,通過超濾單元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懸浮物、膠體物質和大腸菌群,通過消毒單元確保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滿足井下生產用水要求,不僅流程短、處理設施少、而且出水水質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污水處理技術,尤其涉及一種。
技術介紹
我國煤礦多分布在北方和西北方缺水地區,隨著煤炭產業的迅速發展,煤炭井下生產用水的水資源供需矛盾進一步突出,對煤礦生活污水進行處理,使其能成為井下生產用水,在一定程度上可緩解目前煤礦的缺水問題?,F有技術中對煤礦生活污水主要通過簡單的污水處理系統對其進行簡單生化處理,污水處理系統按照污水的流向,包括依次設置的初沉池,曝氣池,二沉池以及濾池。污水 進入初沉池去除大部分懸浮物后,進入曝氣池,在曝氣池內,污水與活性污泥充分接觸的混合,好氧微生物對有機物進行降解,隨后曝氣池出水在二沉池內進行泥水分離,出水流入濾池,經過濾后流入清水池。雖然現有技術處理后的煤礦生活污水,可以進行地面沖廁、綠化、洗煤、電廠循環等,但是流程長,出水水質不可靠,無法作為井下生產用水。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不僅流程短、處理設施少、而且出水水質可靠。本專利技術一方面提供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包括沿污水流動方向依次連通的初沉池、生物氧化過濾裝置,超濾單元、消毒單元和清水池;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的頂部設置有污水入口,并與所述初沉池連通;所述清水池的底部設置有生產用水出口。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包括前段同步氧化單元,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的頂部設置有所述污水入口,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中設置有生長有微生物的第一填料,所述第一填料中設置有多個第一過濾孔;后段吸附過濾單元,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進水口與所述第一出水口連通,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中設置有生長有微生物的第二填料,所述第二填料中設置有多個第二過濾孔,所述第二過濾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一過濾孔的孔徑,所述第二填料包括第一部分填料和第二部分填料,所述第一部分填料設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填料的上面,所述第一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孔徑。曝氣管,所述曝氣管穿設在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和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中,并設置在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和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的底部,所述曝氣管與供風設備相連。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所述第一過濾孔的密度為4000-7000個/m2,所述第一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密度為15000-25000個/m2,所述第二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密度為25000-40000個/m2。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中還設置有第一填料上部固定裝置和第一填料下部固定裝置,所述第一填料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填料上部固定裝置和所述第一填料下部固定裝置之間;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中還設置有第二填料上部固定裝置和第二填料下部固定裝置,所述第二填料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二填料上部固定裝置和所述第二填料下部固定裝置之間。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中還設置有第一集泥斗,且所述第一集泥斗的出口與所述第一排泥口連通; 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中還設置有第二集泥斗,且所述第二集泥斗的出口與所述第二排泥口連通。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所述超濾單元包括中間水池、用于提供壓力的加壓泵以及與所述加壓泵相連的超濾裝置。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所述消毒單元包括順次連接的紫外線消毒裝置和二氧化氯消毒裝置;所述紫外線消毒裝置與所述超濾裝置相連。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所述超濾裝置為板式,管式或卷式超濾裝置。本專利技術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方法,包括初沉池中的污水經生物氧化過濾裝置頂部設置的污水入口進入生物氧化過濾裝置;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用于對污水進行氧化降解和過濾;再依次通過超濾單元、消毒單元和清水池;所述超濾單元用于將污水中的微粒子濾去;最后經所述清水池底部設置的生產用水出口流出。如上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方法,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包括前段同步氧化單元和后段吸附過濾單元;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對污水進行氧化降解和過濾包括初沉池中的污水經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頂部設置的污水入口進入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污水在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中自上而下流動,然后通過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底部設置的進水口進入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污水在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中自下而上流動。本專利技術提供的,通過生物氧化過濾裝置降解生活污水中有機物和氨氮,通過超濾單元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懸浮物、膠體物質和大腸菌群,通過消毒單元確保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滿足井下生產用水要求,不僅流程短、處理設施少、而且出水水質可靠。附圖說明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另一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I所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包括沿污水流動方向依次連通的初沉池I、生物氧化過濾裝置2、超濾單元3、消毒單元4和清水池5,在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的頂部設置有污水入口 11,并與初沉池I連通;清水池5的底部設置有生產用水·出口 6。在具體實現過程中,污水中的可沉物和漂浮物可被初沉池I除去,隨后污水通過污水入口 11進入生物氧化過濾裝置2,生物氧化過濾裝置2可以對污水進行氧化過濾,除去其中的有機物、氨氮和污泥。但是,此時的污水中還含有大量的大分子物質和微粒子(如蛋白質、水溶性高聚物、細菌等),無法滿足生產用水的需求,所以還需將污水依次通過超濾單元和消毒單元。超濾單元3的超濾膜具體可以為無機膜、有機膜或復合膜,超濾膜額定孔徑為O. 001-0. 02 μ m,膜組件可以為管式、板式或卷式,依靠超濾膜的篩濾作用,使污水中的大分子物質和微粒子,如蛋白質、水溶性高聚物、細菌等被濾膜阻留。消毒單元4可以通過消毒劑破壞微生物機體細胞中的脫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的分子結構,或者將核酸氧化,阻止細胞的合成代謝,使細菌死亡,尤其是可將污水中的大腸桿菌殺死,從而達到消毒的目的。綜上,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通過生物氧化過濾裝置可以降解生活污水中的有機物和氨氮,通過超濾單元可以去除生活污水中的懸浮物、膠體物質和大腸菌群,通過消毒單元確保大腸菌群和菌落總數滿足井下生產用水要求,不僅流程短、處理設施少、而且出水水質可靠。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生物氧化過濾裝置包括同步氧化單元10,后段吸附過濾單元20以及曝氣管30。其中,前段同步氧化單元10的頂部設置有污水入口 11,前段同步氧化單元10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水口 13和第一排泥口 14,前段同步氧化單元10中設置有生長有微生物的第一填料12,第一填料12中設置有多個第一過濾孔(未繪示);后段吸附過濾單元20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口 23和第二排泥口 24,進水口 23與第一出水口 13連通,后段吸附過濾單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污水流動方向依次連通的初沉池、生物氧化過濾裝置,超濾單元、消毒單元和清水池;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的頂部設置有污水入口,并與所述初沉池連通;所述清水池的底部設置有生產用水出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污水流動方向依次連通的初沉池、生物氧化過濾裝置,超濾單元、消毒單元和清水池; 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的頂部設置有污水入口,并與所述初沉池連通; 所述清水池的底部設置有生產用水出口。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氧化過濾裝置包括 前段同步氧化單元,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的頂部設置有所述污水入口,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的底部設置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一排泥口,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中設置有生長有微生物的第一填料,所述第一填料中設置有多個第一過濾孔; 后段吸附過濾單元,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的底部設置有進水口和第二排泥口,所述進水口與所述第一出水口連通,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的頂部設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中設置有生長有微生物的第二填料,所述第二填料中設置有多個第二過濾孔,所述第二過濾孔的孔徑小于所述第一過濾孔的孔徑,所述第二填料包括第一部分填料和第二部分填料,所述第一部分填料設置在所述第二部分填料的上面,所述第一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孔徑大于所述第二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孔徑。曝氣管,所述曝氣管穿設在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和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中,并設置在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和所述后段吸附過濾單元的底部,所述曝氣管與供風設備相連。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過濾孔的密度為4000-7000個/m2,所述第一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密度為15000-25000個/m2,所述第二部分填料中的第二過濾孔的密度為25000-40000個/m2。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生活污水處理作井下生產用水的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段同步氧化單元中還設置有第一填料上部固定裝置和第一填料下部固定裝置,所述第一填料固定設置在所述第一填料上部固定裝置和所述第一填料下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守勤,周如祿,陳永春,郭中權,謝毫,肖艷,柳炳俊,
申請(專利權)人:淮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煤炭科學研究總院杭州環保研究院,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