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制冷循環裝置,將壓縮機(3)、冷凝器(4)、減壓機構(5)、蒸發器(7)依次用配管連接成環狀,形成制冷循環,所述制冷循環裝置具有:第二旁通管(13),其一端與從過冷卻熱交換器(8)至減壓機構(5)的配管連接,另一端與從蒸發器(7)至壓縮機(3)的配管連接,配置有第二流量調節機構(12);和控制機構(16),其根據用溫度傳感器(15)檢測出的溫度,使減壓機構(5)和第二流量調節機構(12)動作,對于壓縮機排出溫度的急劇的上升,也能夠邊維持制冷循環的穩定運轉邊降低排出溫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制冷循環裝置和具有該制冷循環裝置的熱水供暖裝置。
技術介紹
一般而言,在室外溫度為-20°C等極低溫條件下進行供暖運轉時,根據蒸發壓力的降低和高冷凝溫度的要求,在一般的制冷循環裝置中,壓縮機的排出溫度極度地上升。特別是在制冷循環裝置的運轉開始時和負載變動較大等過度的運轉狀態下,有時受制冷循環內的制冷劑的不均或膨脹閥的開度操作量的影響從壓縮機排出的制冷劑溫度(排出溫度)急劇上升,直至制冷循環達到穩定。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針對這種壓縮機的排出溫度的上升,將從冷凝器至膨脹閥 的制冷劑配管和壓縮機的吸入制冷劑配管,經由膨脹閥和過冷卻熱交換器用旁通管連接,將液態制冷劑吸入壓縮機。圖6是表示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現有的制冷循環裝置的圖。如圖6所示,在壓縮機101、四通閥102、冷凝器103、橋接電路104、蒸發器105被連接成環狀的制冷循環中,冷凝器103與橋接電路104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橋接電路104的第一輸出端的一方經由過冷卻熱交換器106和減壓機構107與橋接電路104的第二輸入端連接,橋接電路104的第二輸出端與蒸發器105連接。橋接電路104的第一輸出端的另一方,通過旁通管108經由過冷卻熱交換器106與壓縮機101的吸入制冷劑配管連接。在旁通管108的過冷卻熱交換器106的上游側,配置有過冷卻熱交換器用的流量調節閥109。另外,壓縮機101的排出管中具有排出溫度傳感器110。而且,基于用排出溫度傳感器110檢測出的排出溫度,調節流量調節閥109的開度,控制流過旁通管108的制冷劑量。先行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許第3440910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現有的結構中,用于降低排出溫度的液態制冷劑一旦通過過冷卻熱交換器106,液態制冷劑的一部分潛熱就會被過冷卻熱交換器106吸熱。因此,存在不能迅速地抑制在負載變動和過渡性的運轉狀態下產生的排出溫度的急劇上升的課題。本專利技術是為解決所述課題而設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制冷循環裝置,其能夠維持制冷循環的穩定運轉,并且抑制排出溫度的急劇上升。用于解決課題的方法為了解決現有課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制冷循環裝置,其將壓縮機、冷凝器、減壓機構、蒸發器依次用配管連接成環狀,形成制冷循環,在上述冷凝器與上述減壓機構之間配置有過冷卻熱交換器,在從上述過冷卻熱交換器至上述減壓機構的上述配管,連接有第一旁通管的一端,在上述第一旁通管配置有第一流量調節機構,使從上述第一流量調節機構流出的制冷劑與流過上述過冷卻熱交換器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上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上述壓縮機連接,或者與從上述蒸發器至上述壓縮機的上述配管連接,設置有檢測上述壓縮機的排出溫度的溫度傳感器,上述制冷循環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第二旁通管,其一端與從上述過冷卻熱交換器至上述減壓機構的上述配管連接,另一端與從上述蒸發器至上述壓縮機的上述配管連接,且配置有第二流量調節機構;和控制機構,其根據用上述溫度傳感器檢測出的溫度,使上述減壓機構和上述第二流量調節機構動作。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一方面的制冷循環裝置的結構,能夠使充分確保了高壓液體配管中的過冷卻的液態制冷劑,經由第二旁通管直接與壓縮機吸入管旁通。另外,能夠與流過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劑流量的變更匹配地變更流過減壓機構的制冷劑流量,以使流過減壓機構和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劑量的總和維持一定。另外,本專利技術第二方面的制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控制機構中,在用上述溫度傳感器檢測出的溫度高于第一規定值的情況下,使上述減壓機構向關閉方向動作, 并且使上述第二流量調節機構向打開方向動作。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二方面的制冷循環裝置的結構,與流過第二旁通管的冷流的增加量匹配地減少流過減壓機構的制冷劑流量,以使流過減壓機構和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劑量的總和維持一定。其結果是,在來自壓縮機的排出溫度急劇上升的情況下,通過液體旁通也能夠使排出溫度迅速地降低,從而提高可靠性。另外,即使為了抑制排出溫度上升而使液體旁通量增加,由于將流入壓縮機的制冷劑流量維持一定,所以能夠抑制制冷循環的高低壓變化。即,能夠穩定地維持制冷循環,能夠地將制冷循環裝置的效率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另外,本專利技術第三方面的制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控制機構中,在用上述溫度傳感器檢測出的溫度低于第二規定值的情況下,使上述減壓機構向打開方向動作,并且使上述第二流量調節機構向關閉方向動作。根據本專利技術第三方面的制冷循環裝置的結構,能夠使充分確保了高壓液體配管中的過冷卻的液態制冷劑,與流過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劑流量的減少量匹配地增加流過減壓機構的制冷劑流量,以使流過減壓機構和第二旁通管的制冷劑量的總和維持一定。其結果是,能夠抑制液態制冷劑向構成制冷劑回路的壓縮機的返回。因此,能夠防止濕壓縮,從而提高可靠性。另外,即使減少液體旁通量,由于將流入壓縮機的制冷劑流量維持一定,所以也能夠抑制壓縮機吸入壓力的變化。即,由于能夠抑制液體旁通引起的制冷循環的高低壓的變化,所以能夠穩定地維持制冷循環。由此,能夠將熱水供暖裝置的效率降低抑制在最小限度。本專利技術第四方面提供一種熱水供暖裝置,尤其是通過使本專利技術第一至第三方面的制冷循環裝置的散熱器,成為通過制冷劑與水的熱交換對水進行加熱的熱交換器,不僅能夠適用于散熱器為制冷劑對于空氣熱交換器的情況,還適用于制冷劑對于水熱交換器的情況。除此之外,能夠獲得與專利技術第一或第二方面同樣的效果。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能夠提供一種制冷循環裝置,其能夠維持制冷循環的穩定運轉,并且抑制排出溫度的急劇上升。附圖說明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I的制冷循環裝置的電路圖。圖2是該流量調節閥的控制流程圖。圖3是該流量調節閥的控制開始時的控制概念圖。圖4是該排出溫度變化和流量調節閥的開度控制的概念圖。圖5是該流量調節閥的控制中的控制概念圖。 圖6是現有的制冷循環裝置的電路圖。符號說明3壓縮機5冷凝器(散熱器)6膨脹閥(減壓機構)7蒸發器8過冷卻熱交換器9第一旁通管11第一流量調節閥(第一流量調節機構)12第二流量調節閥(第二流量調節機構)13第二旁通管15排出溫度傳感器16控制機構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但是,并不由本實施方式限定本專利技術。圖I是本專利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的制冷循環裝置的電路圖,圖2是流量調節閥的控制流程圖,圖3是流量調節閥的控制開始時的控制概念圖,圖4是排出溫度變化和流量調節閥的開度控制的概念圖,圖5是流量調節閥的控制中的控制概念圖。作為制冷劑,例如可以使用R407C等非共沸混合制冷劑、R410A等近共沸混合制冷劑或單一制冷劑等。在圖I中,本實施方式的制冷循環裝置包括室外機I和室內機2。制冷循環,將壓縮制冷劑的壓縮機3、切換制冷劑的流動方向的四通閥4、使高溫高壓的制冷劑冷凝液化的冷凝器(散熱器)5 (將室內機2作為供暖運轉使用的情況)、使高壓液態制冷劑減壓膨脹的膨脹閥6 (減壓機構)、使低溫二相制冷劑蒸發氣化的蒸發器7 (將室內機2作為供暖運轉使用的情況),依次用配管連接成環狀而形成。室內機2具有冷凝器5,室外機I具有壓縮機3、四通閥4、膨脹閥6、蒸發器7。另外,通過切換四通閥4,能夠從通常供暖運轉向供冷運轉切換,或者從通常供暖運轉向除霜運轉切換。另外,在冷凝器5與膨脹閥6之間,配置有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制冷循環裝置,其特征在于:將壓縮機、冷凝器、減壓機構、蒸發器依次用配管連接成環狀,形成制冷循環,在所述冷凝器與所述減壓機構之間配置有過冷卻熱交換器,在從所述過冷卻熱交換器至所述減壓機構的所述配管,連接有第一旁通管的一端,在所述第一旁通管配置有第一流量調節機構,使從所述第一流量調節機構流出的制冷劑與流過所述過冷卻熱交換器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所述壓縮機連接,或者與從所述蒸發器至所述壓縮機的所述配管連接,設置有檢測所述壓縮機的排出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所述制冷循環裝置具有:第二旁通管,其一端與從所述過冷卻熱交換器至所述減壓機構的所述配管連接,另一端與從所述蒸發器至所述壓縮機的所述配管連接,且配置有第二流量調節機構;和控制機構,其根據用所述溫度傳感器檢測出的溫度,使所述減壓機構和所述第二流量調節機構動作。
【技術特征摘要】
2011.06.22 JP 2011-1379701. 將壓縮機、冷凝器、減壓機構、蒸發器依次用配管連接成環狀,形成制冷循環, 在所述冷凝器與所述減壓機構之間配置有過冷卻熱交換器, 在從所述過冷卻熱交換器至所述減壓機構的所述配管,連接有第一旁通管的一端, 在所述第一旁通管配置有第一流量調節機構, 使從所述第一流量調節機構流出的制冷劑與流過所述過冷卻熱交換器的制冷劑進行熱交換, 所述第一旁通管的另一端與所述壓縮機連接,或者與從所述蒸發器至所述壓縮機的所述配管連接, 設置有檢測所述壓縮機的排出溫度的溫度傳感器,所述制冷循環裝置具有 第二旁通管,其一端與從所述過冷卻熱交換器至所述減壓機構的所述配管連接,另ー端與從所述蒸發器至...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日下道美,青山繁男,森脅俊二,
申請(專利權)人: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