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涉及用于外科手術應用的牽開器(1),所述牽開器包括附接桿(2)和至少一個柄部(4、5),所述附接桿設有尖端部(3),旨在被插入和附接至硬的人體組織,比如骨組織或者脊椎,所述至少一個柄部被附接至桿(2),用于支撐且保持器官、肌肉和/或組織處于期望的位置。本發(fā)明專利技術特征在于所述附接桿(2)具有圓柱形的大致形狀,其中在桿(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凹槽(9),該凹槽從尖端部(3)沿桿(2)的軸向方向延伸,其中當沿與桿(2)的軸向方向交叉而取得的徑向截面中看時,凹槽(9)具有凹入彎曲的形狀。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牽開器(retractor),即,被用作例如用在脊骨手術中的保持器裝置的工具。牽開器旨在通過例如將一個或者多個尖銳的銷穿入到患者的骨結構(例如脊柱)中并且具有從該銷延伸的一個或者多個柄部或者板而被固定到患者上,使得肉和人體組織可以被小心地重新安置并且保持遠離外科醫(yī)生意圖在患者身上操作或者手術的點。
技術介紹
在外科手術領域牽開器是已知的,并且可以具有多種不同的形狀和結構。例如在W001/08564中描述了一種已知的牽開器,其中通過將銷的尖銳端部釘入脊柱中而附接牽開器。牽開器設有蓋裝置,該蓋裝置覆蓋該銷,以使得銷可以被釘入脊柱中,同時,在銷被引入脊柱中或者從脊柱取出時蓋裝置保護組織不受傷害。當牽開器被附接至脊柱時,柄部可以被彎曲以控制患者的腸、人體組織或者其它柔軟部分如何被保持得遠離外科醫(yī)生想要接近的點。 US 2003/149341描述了一種牽開器裝置,該牽開器裝置優(yōu)選地通過在脊椎中鉆出引導孔然后將螺紋錨固件螺擰入該孔中而被附接至脊柱骨。該裝置因此是非常剛性的,但是對于實踐中的使用它是相當復雜的系統(tǒng)。另一種牽開器例如通過JP 2003-169809得知,其中銷的螺紋端部被擰入骨中。雖然這些牽開器目前能起作用,但是存在對改進的牽開器的期望。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外科手術應用的牽開器。牽開器例如在手術過程中被使用以使人體組織遠離手術位置,因而,所述牽開器幫助在患者身上進行手術的人(例如,醫(yī)生)用其器械更容易地接近期望的區(qū)域。牽開器包括附接桿,該附接桿旨在被插入和附接至硬的人體組織,例如骨組織或者脊椎。為了被附接至硬的人體組織上,牽開器設有尖端部,以使得附接桿的端部可以被引入到組織中并且因此允許附接桿附接至硬的人體組織。牽開器進一步包括附接至所述附接桿的至少一個柄部。在簡單形式的牽開器中,柄部可以簡單地是當附接桿被插入進硬的人體組織時從硬的人體組織突伸出的附接桿的延伸部。該至少一個柄部的用途是支撐器官、肌肉和/或組織或者避開所述器官、肌肉和/或組織,使得它們不會妨礙由醫(yī)生或者醫(yī)師執(zhí)行的手術,并且組織因此被保持在允許順利地進行手術的期望位置。在本專利技術的牽開器中,附接桿具有圓柱形的大致形狀,其中在所述桿的外表面中設置有至少一個凹槽,該凹槽從尖端部沿桿的軸向方向延伸,其中當在與桿的軸向方向交叉所取得的徑向截面上看時,所述凹槽具有凹彎曲形狀。因此,桿的徑向截面(至少沿著靠近尖端部的一部分)顯示出具有大致圓形形狀的外周邊/圓周,該圓形形狀由一個或者多個圓弧形成,所述圓弧以與同一個虛擬圓重合的方式延伸,其中所述圓弧的每對端部均由凹入段(即,至少一個凹槽或者開口中空部的彎曲凹入表面)連接。當沿軸向方向將這種牽開器插入到組織中時,組織將環(huán)繞所述桿的外周邊并且因此占據(jù)每個凹槽中的空間。這樣,當桿被插入并附接至硬的人體組織時,桿的自由轉動被阻止。由于各個桿的轉動被阻止,因此這又具有如下效果需要更少數(shù)量的桿被附接至待做手術的患者上。更少數(shù)量的待附接的桿簡化了附接牽開器的整個處理,并且也減少了與桿插入人體組織有關的出血或者其它問題的風險(因為每個桿和由桿留下的每個孔均具有一定的導致問題產(chǎn)生的可能性)。而且,由于并列設置的(凸)圓形和凹入表面的組合,所述銷可以相對容易地被移除并且減少了在例如骨組織中導致裂縫的風險。通過首先迫使桿轉動然后簡單地沿軸向方向將其拉出而實現(xiàn)移除。當根據(jù)本專利技術的牽開器被轉動時,圓形表面(弧)連同尖端部一起保持所述桿圍繞其中心軸線良好居中,同時在凸表面和凹入表面相遇之處所形成的邊緣(即,至少一個凹槽的縱向邊緣)能夠在組織中切割出具有最小直徑的圓孔。原則上,邊緣越銳利,切割越清潔。不具有這種圓弧的桿(例如帶有尖銳邊緣的具有多邊形截面的桿)不會自對中到相同的程度,而是會產(chǎn)生趨于擠壓組織的壓縮力,這可能導致裂縫。 該專利技術性的牽開器的桿的形狀(即,在徑向方向上沒有指向外側的尖銳部分的大致圓形的形狀)也減少了當牽開器被意外彎曲時引起裂縫的風險。簡而言之,與現(xiàn)有技術的牽開器相比,本專利技術性的牽開器簡化了附接和移除,也提高了患者安全性。如果存在很大數(shù)量(例如,超過10個)的凹槽,則其形狀接近圓的形狀,并且阻止附接桿的自由轉動的能力將降低。措辭“凹如彎曲”的意思是凹槽是朝向附接桿的中心點(即,朝向附接桿的中心縱向軸線)向內彎曲的。牽開器的該柄部或者多個柄部可以被制造成使得其形狀可以例如通過彎曲該柄部而被改變。如果柄部被制造為待彎曲的以便達到期望的形狀,則材料應該由可以被塑性地彎曲以使得當再成形時材料保持其形狀的材料(例如,金屬絲等)制成。所述的柄部當然可以與這里描述的附接桿的任何幾何構型結合使用。這些可彎曲的柄部連同所述的附接桿的使用是有益的,因為附接桿提供了容易且可靠的附接桿附接,而同時限制了所述桿在其附接點處的轉動運動,以使得彎曲的柄部將不會偏離其預期的位置。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凹槽的數(shù)量是至少兩個,優(yōu)選地是十個或者更少,更優(yōu)選地三個、四個或者五個。優(yōu)選地,所述凹槽圍繞桿的圓周均勻地分布。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形成在所述桿的周邊處相鄰凹槽之間的每個圓弧具有至少6°的角度。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形成在桿的周邊處相鄰凹槽之間的圓弧的總角度是至少36。。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該至少一個柄部由使得柄部能夠塑性地彎曲以使得柄部形成期望形狀的材料制成。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牽開器包括環(huán)繞附接桿的蓋,其中所述桿被設置成能夠相對于所述蓋軸向移動,從而使得在第一定位模式中所述桿的尖端部被所述蓋環(huán)繞,而在第二附接模式中所述尖端部從所述蓋中突伸出。在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中,所述蓋包括柔軟材料和剛性結構,該柔軟材料覆蓋所述蓋的外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當遭受縱向方向上的力時該剛性結構防止所述蓋在縱向方向上的壓縮。附圖說明圖I是根據(jù)本專利技術的牽開器的第一實施例的概圖。圖2是本性專利技術的牽開器的附接桿的不同幾何形狀的截面圖。圖3a是圖I中的牽開器的截面圖。圖3b是附接至人體組織的圖I中的牽開器的截面圖。 圖4是圖I中的牽開器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示出了牽開器I,該牽開器包括設有尖端部3的附接桿2。附接桿2旨在緊固至人體組織(比如人體中的骨頭、脊椎或者其它硬組織)。尖端部3是尖銳的,這樣有助于附接至人體組織,通過敲擊附接桿2的后端部或后端部處設置的附加部件7 (見圖3b)而實現(xiàn)附接至人體組織。牽開器還包括兩個柄部4、5以及保護蓋6,兩個柄部4、5被用以重新定位人體組織并且使人體組織保持遠離不期望的位置。在圖I中還示出了鋼制插入部8。至少沿著靠近于旨在被插入人體組織中的尖端部3的部分,附接桿2具有圓柱形的大致形狀,其中在桿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凹槽9 (見圖3a、3b和4),該凹槽9從尖端部3沿桿2的軸向方向延伸。當在與桿2的軸向方向交叉而取的徑向截面上看時,凹槽9具有凹入彎曲的形狀。圖2a_2e示出了附接桿2的徑向截面(垂直于桿2的縱向延伸部)的不同實例,所述截面對應于設置在桿2外表面上的凹槽9的不同設計。因此,圖2a_2e中的每個均示出了可以與圖I中所示的牽開器結合使用的桿2的變體。如在圖2a_2e中所見的一樣,每個徑向截面均展現(xiàn)了具有大致圓形形狀的外周邊/圓周,該圓形形狀由一個或者多個圓弧11形成,所述圓弧以與同一個虛擬圓13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2010.02.12 SE 1050145-01.一種用于外科手術應用的牽開器(1),所述牽開器包括附接桿(2)和至少一個柄部(4、5),所述附接桿設有尖端部(3),旨在被插入和附接至硬的人體組織,比如骨組織或者脊椎,所述至少一個柄部附接至所述桿(2),用于支撐且保持器官、肌肉和/或組織處于期望的位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接桿(2)具有圓柱形的大致形狀,其中在所述桿(2)的外表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凹槽(9),所述凹槽從所述尖端部(3)沿所述桿(2)的軸向方向延伸,其中當在與所述桿(2)的所述軸向方向交叉而取得的徑向截面中看時,所述凹槽(9)具有凹入彎曲的形狀。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牽開器(1),其特征在于凹槽(9)的數(shù)量是至少兩個。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牽開器(1),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9)圍繞所述桿(2)的圓周均勻分布。4.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牽開器(I),其特征在于凹槽(9)的數(shù)量是3、4或5。5.根據(jù)上述權利要求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牽開器(I),其特征在于凹槽(9)的數(shù)量是10以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帕維爾·諾伊曼,
申請(專利權)人:醫(yī)樂世醫(yī)藥公司,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