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開溝起壟裝置,包括分土部,分土部的背面水平設置有橫桿,分土部的背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桿。橫桿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連接桿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分土部的兩側鉸接有分土翼板,分土翼板通過連接塊與橫桿相連,連接塊通過銷軸組件與第一調節孔連接。連接桿豎直設置于分土部的背面,其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通過螺栓組件能夠將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安裝于外部動力裝置上。設置分土翼板,能夠對開溝寬度進行調節,從而解決了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調節的問題,以及,于連接桿上開設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用以解決開溝起壟裝置的高度調節,通過上述結構設計,實現了提高開溝器適用性的目的。(*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農業機械設備
,特別涉及一種開溝起壟裝置。
技術介紹
在農業生產種植中,對于一般的農作物(例如玉米,山藥以及煙草等)而言,都需要對耕地進行開溝作業,開溝目的在于能夠將農作物的種子(肥料)放置于地表以下,然后再將開溝作業時形成的溝壟填回至溝道中,以使土壤覆蓋種子,使得種子更好地發育生長。隨著農機科學的不斷發展,目前對耕地的開溝作業也有了相應的開溝器。一種現有技術中典型的開溝器,包括分土部和連接部。分土部為曲面結構設計,連接部與分土部焊接連接,連接部用于安裝到動力裝置上。分土部需要插入到土壤中才能夠進行作業,當分土部插入到土中后,在動力裝置的拉動作用下,土壤由于分土部的曲面結構被分至于分土·部的兩側并形成溝道,被分出去的土壤于溝道的兩側形成溝壟。開溝器的開溝寬度取決于分土部的寬度,在現有技術中,分土部的結構為一體式設計,或者是將構成分土部的多塊板材采用焊接連接。由上述分土部的結構設計,導致了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進行調節,使其不能夠根據農作物開溝寬度的要求進行開溝,降低了開溝器的適用性。綜上所述,如何解決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調節使其適用性降低的問題,成為了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開溝起壟裝置,該開溝起壟裝置通過其結構設計,能夠解決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調節的問題,從而實現提高開溝器適用性的目的。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開溝起壟裝置,用于對耕地進行開溝、起壟作業,包括分土部,所述分土部的背面水平設置有橫桿,所述分土部的背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桿,所述橫桿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所述連接桿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所述分土部的兩側鉸接有分土翼板,所述分土翼板通過連接塊與所述橫桿相連,所述連接塊通過銷軸組件與所述第一調節孔連接。優選地,所述橫桿為六方管,所述橫桿上套設有調節套,所述連接塊搭接于所述調節套上,并通過所述銷軸組件與所述第一調節孔連接。優選地,所述分土翼板上設置有連接支撐座,所述連接塊鉸接于所述連接支撐座上。優選地,本技術還包括連接軸,所述分土翼板上設置有第一軸套,所述分土部上設置有第二軸套,所述連接軸插入到所述第一軸套與所述第二軸套中。優選地,所述第一軸套為兩個,并兩個所述第一軸套間隔設置于所述分土翼板上;所述第二軸套為兩個,并兩個所述第二軸套與所述第一軸套對應設置于所述分土部上。優選地,所述分土部上設置有加強筋,所述加強筋設置于所述分土部的背面。優選地,所述加強筋包括兩根,并兩根所述加強筋橫向設置于所述分土部的兩端。優選地,所述橫桿與所述分土部焊接連接。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開溝起壟裝置,用于對耕地進行開溝、起壟作業,包括分土部,分土部的背面水平設置有橫桿,分土部的背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桿。橫桿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連接桿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分土部的兩側鉸接有分土翼板,分土翼板通過連接塊與橫桿相連,連接塊通過銷軸組件與第一調節孔連接。連接桿豎直設置于分土部的背面,其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通過螺 栓組件能夠將本技術安裝于外部動力裝置上。本技術還提供了分土翼板,分土翼板鉸接于分土部的兩側,如此設置,能夠通過調節分土翼板與分土部之間的夾角,實現了本技術開土寬度調節的目的。本技術提供的開溝起壟裝置,設置分土翼板,分土翼板能夠對開溝寬度進行調節,從而解決了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調節的問題,以及,于連接桿上開設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用以解決開溝起壟裝置的高度調節,通過上述結構設計,實現了提高開溝器適用性的目的。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開溝起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I中部件名稱與附圖標記的對應關系為分土部I ;橫桿2 ;連接桿3 ;分土翼板4 ;支撐座41 ;第一軸套42 ;調節套5 ;加強筋6。具體實施方式本技術的核心為提供一種開溝起壟裝置,該開溝起壟裝置上設置有分土翼板,分土翼板鉸接于分土部的兩側,在上述結構設計中,通過調節分土翼板能夠對開溝寬度進行調節,解決了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調節的問題,從而實現提高開溝器適用性的目的。為了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請參考圖1,圖I為本技術一種實施例中開溝起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開溝起壟裝置,用于對耕地進行開溝、起壟作業,包括分土部1,分土部I的背面水平設置有橫桿2,分土部I的背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桿3。分土部I是開溝起壟裝置實現分土作業的主要部件,通過其曲面結構,當分土部I插入到土壤中時,能夠將土壤分至分土部I的兩側,從而實現開溝或者起壟的目的。而現有技術中,由于分土部I的結構采用一體式設計,造成開溝起壟裝置的適用性降低。為了解決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調節的問題,在本技術中,橫桿2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連接桿3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分土部I的兩側鉸接有分土翼板4,分土翼板4通過連接塊與橫桿2相連,連接塊通過銷軸組件與第一調節孔連接。連接桿3豎直設置于分土部I的背面,其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通過螺栓組件能夠將本技術安裝于外部動力裝置上。螺栓組件中的螺栓插入到不同的第二調節孔中,能夠實現分土部I于動力裝置上的高度調節。由于動力裝置的高度不變,該結構設計實現了開溝起壟裝置水平高度的調節,從而滿足起壟、開溝不同的作業需求。本技術還提供了分土翼板4,分土翼板4鉸接于分土部I的兩側,如此設置,能夠通過調節分土翼板4與分土部I之間的夾角,實現本技術對開土寬度調節的目的。上述結構設計,對開土寬度調節的具體操作為分土部I的寬度不變,其兩側鉸接有分土翼板4,從分土部I的正面為第一視角(其視角方向為與開溝起壟裝置工作時的前進方向相反),當轉動分土翼板4時,分土翼板4與分土部I的整體寬度變化,由此實現開土寬度的調節。由于分土翼板4是鉸接于分土部I上,并且分土翼板4在開溝、起壟的作業過程中,還會承受土壤施加的分土阻力,為了保證分土翼板4能夠承受該阻力,本技術提出了如下結構設計分土部I的背面水平設置有橫桿2,橫桿2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分土翼板4通過連接塊與橫桿2相連,連接塊通過銷軸組件與第一調節孔連接。在上述結構中,當銷軸組件插入到橫桿2的第一調節孔中時,連接塊、橫桿2與分土翼板4之間形成三角結構。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三角結構的穩定性較高,因此,在本技術中,通過上述結構設計,能夠保證分土翼板4承受較大的分土阻力。并且,橫桿2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還能夠滿足分土翼板4角度可調的要求。本技術提供的開溝起壟裝置,設置分土翼板4,分土翼板4能夠對開溝寬度進行調節,從而解決了開溝器的開溝寬度無法調節的問題,以及,于連接桿3上開設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用以解決開溝起壟裝置的高度調節,通過上述結構設計,實現了提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開溝起壟裝置,用于對耕地進行開溝、起壟作業,包括分土部(1),所述分土部(1)的背面水平設置有橫桿(2),所述分土部(1)的背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桿(3),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桿(2)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所述連接桿(3)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所述分土部(1)的兩側鉸接有分土翼板(4),所述分土翼板(4)通過連接塊與所述橫桿(2)相連,所述連接塊通過銷軸組件與所述第一調節孔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開溝起壟裝置,用于對耕地進行開溝、起壟作業,包括分土部(I),所述分土部(O的背面水平設置有橫桿(2),所述分土部(I)的背面豎直設置有連接桿(3),其特征在于, 所述橫桿(2)上開設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一調節孔,所述連接桿(3)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的第二調節孔; 所述分土部(I)的兩側鉸接有分土翼板(4),所述分土翼板(4)通過連接塊與所述橫桿(2)相連,所述連接塊通過銷軸組件與所述第一調節孔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溝起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橫桿(2)為六方管,所述橫桿(2)上套設有調節套(5),所述連接塊搭接于所述調節套(5)上,并通過所述銷軸組件與所述第一調節孔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溝起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土翼板(4)上設置有連接支撐座(41),所述連接塊鉸接于所述連接支撐座(41)上。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朝武,
申請(專利權)人:陳朝武,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