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包括:吸頭,其具有吸塵口和與吸塵器風管相連接的出風口;照明電路,其安裝于吸頭內部,包括發光體、為發光體供電的電池以及氣壓開關;氣壓開關設有進、出電極,進、出電極串接于照明電路中,當吸塵器處于非工作狀態時,進、出電極之間為非導通設置,當吸塵器處于工作狀態時,在吸頭出風口的氣流負壓作用下進、出電極之間為導通設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在吸塵器吸頭內設置電池盒并設置氣壓開關,可有效確保吸塵器照明系統工作的可靠性。(*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吸塵器,特別涉及一種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
技術介紹
吸塵器在有些工作狀態下需要對吸頭的工作位置進行照明,現有的吸塵器有些吸頭上裝有照明燈。但其缺點在于照明燈的控制開關設置在吸塵器吸管的手柄處,這樣便于照明電路的開閉控制,控制線路需穿越吸頭與吸管的活動連接處,使得不僅線路長、成本高,而且在活動連接處電線的絕緣層易破損,影響吸塵器使用的可靠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缺陷,通過在吸塵器吸頭設置電池盒并設置氣壓開關,無需在手柄處設置控制照明電路開閉的控制開關,節省成本;且可確保吸塵器的照明系統工作的可靠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包括吸頭,其具有吸塵口和與吸塵器風管相連接的出風口 ;照明電路,其安裝于吸頭內部,包括發光體、為發光體供電的電池以及氣壓開關;氣壓開關設有進、出電極,進、出電極串接于照明電路中,當吸塵器處于非工作狀態時,進、出電極之間為非導通設置,當吸塵器處于工作狀態時,在吸頭出風口的氣流負壓作用下進、出電極之間為導通設置。上述技術方案中,發光體為發光二極管,其沿吸頭前端面橫向設置,吸頭的對應處設有透明的照明窗口。上述技術方案中,氣壓開關的進、出電極在負壓狀態下通過彈性膜與導體的聯動實現導通。上述技術方案中,彈性膜設于氣壓開關的殼體內,并將殼體分隔為上下兩個獨立的腔體,其中下腔體與大氣相通,上腔體經負壓管與吸頭的出風口、吸塵口之間的風道相連通;導體設于上腔體中。上述技術方案中,導體通過連接桿與彈性膜穩固連接;通過導體的貼合、脫離控制所述進、出電極之間導通和斷開。上述技術方案中,導體設有固定孔,連接桿一端穿設固定孔并與導體緊固連接,連接桿的另一端與彈性膜緊固連接。上述技術方案中,氣壓開關可通過兩側的螺孔與吸頭緊固連接。上述技術方案中,吸頭內的氣壓開關一側設有電池盒,電池盒的盒蓋設置于吸頭的側表面。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通過在吸塵器吸頭內設置電池盒并設置氣壓開關,既節省了成本,又可有效確保吸塵器的照明系統工作的可靠性。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的仰視立體圖;圖2是本技術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的仰視立體圖(去除吸頭底部蓋板和電池盒蓋);圖3是本技術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的氣壓開關剖視圖(吸塵器停止工作時的狀態);圖4是本技術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的氣壓開關的剖視圖(吸塵器工作時的狀態)。結合附圖在其上標記以下附圖標記I-吸頭,11-出風口,12-吸塵口,13-電池盒,131-電池盒蓋,14-照明窗口,15-蓋 板,16-蓋板吸風口,17-氣流導引槽,2-氣壓開關,21-殼體,211-通孔,212-螺栓過孔, 22-殼蓋,221-負壓管,23-彈性膜,24-進電極,241-出電極,25-導體,26-連接桿,3-電池。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一個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本技術的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如圖I所示,包括吸頭I以及吸頭I內部安裝的照明電路。吸頭I為薄殼體結構,其具有吸塵口 12和與吸塵器風管(圖中未示出)相連接的出風口 11,吸頭I底部設有蓋板15,蓋板15上設有與吸塵口 12相對應的蓋板進風口 16,蓋板進風口 16兩側橫向設有傾斜的氣流導引槽17,導引槽17由蓋板邊沿向進風口 16逐漸傾斜。進一步如圖2、3、4所示,照明電路由發光體(圖中未示出)、電池3、氣壓開關2電連接組成,吸頭內部的照明電路中還可以串接手動開關,以決定是否啟用照明電路(圖中未示出)。發光體由發光二極管構成,沿吸頭I前端面橫向設置,吸頭的對應處設有透明的照明窗口 14。氣壓開關2設有進電極24、出電極241,進、出電極串接于電路中,進電極24、出電極241之間的閉合受到吸頭出風口 11的氣流負壓控制。在吸塵器工作時,吸頭出風口的負壓驅動氣壓開關的進電極24、出電極241閉合,整個電路閉合,發光體工作;吸塵器停止工作后吸頭出風口 11的負壓消失,氣壓開關2復位常開,電路斷開,發光體停止工作。在吸頭出風口 11的負壓氣流與氣壓開關2之間的連接通道中還可以設有閘門(圖中未示出),以決定是否啟用照明電路。進一步如圖2、3、4所示,氣壓開關2包括由殼體21和殼蓋22組成的圓柱形薄殼體,其中,殼體21為一端敞開的圓柱形薄殼體,殼體21的底部設有與大氣連通的通孔211。殼蓋22為圓形結構,其斷面為“Π”形,殼蓋22將殼體21的敞口封閉,殼蓋22的豎直部分伸入殼體21中,殼蓋22頂部的中心設有與吸頭的出風口 11、吸塵口 12之間的風道相連通的負壓管221。薄殼體內部被硅膠制成的彈性膜23分隔為兩個獨立的腔體,彈性膜23的形狀為與薄殼體21內部形狀相適配的圓“凹”形結構,其底部在吸頭風道未呈負壓時與殼體21的底部相貼合(參見圖3),其豎直的側壁緊固夾持于殼體21的側壁內表面與殼蓋22豎部的外表面之間。如圖3、4所不,進電極24、出電極241設置于負壓管221 —側的腔體內,進電極24、出電極241之間通過導體25的貼合、脫離控制兩電極之間的導通和斷開,導體25與彈性膜23之間穩固連接,彈性膜23在吸頭吸風時,受到風道中負壓的驅動而面向負壓管221 —側彈性變形(參見圖4),同時帶動導體25與進電極24、出電極241貼合,吸風停止時負壓消失,彈性膜23復位并帶動導體25與進電極24、出電極241脫離,此時照明電路斷開。進一步如圖3、4所示,導體25通過連接桿26與彈性膜23穩固連接,具體地,導體25中間設有固定孔,連接桿26 —端穿設導體25的固定孔并與導體25緊固連接,連接桿26的另一端與彈性膜23緊固連接。當然此處也可采用其它類似的連接方式,只要保證導體25能與彈性膜23聯動即可。進一步如圖2、3、4所示,氣壓開關2通過殼體21兩側的螺栓過孔212與吸頭I緊固連接。進一步如圖2所示,吸頭的氣壓開關2 —側設有電池盒13,電池3儲存于電池盒13內,電池盒13的盒蓋131設置于吸頭I的側表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通過在吸塵器吸頭內設置電池盒并設置氣壓開關,無需在手柄處設置控制照明電路開閉的控制開關,節省成本;同時可有效確保吸塵器的照明系統工作的可靠性。以上公開的僅為本技術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技術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其特征在于,包括 吸頭,其具有吸塵口和與吸塵器風管相連接的出風口; 照明電路,其安裝于所述吸頭內部,包括發光體、為發光體供電的電池以及氣壓開關;氣壓開關設有進、出電極,進、出電極串接于所述照明電路中;當所述吸塵器處于非工作狀態時,所述進、出電極之間為非導通設置,當所述吸塵器處于工作狀態時,在所述吸頭出風口的氣流負壓作用下所述進、出電極之間為導通設置。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發光體為發光二極管,其沿吸頭前端面橫向設置,吸頭的對應處設有透明的照明窗口。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壓開關的進、出電極在負壓狀態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有照明系統的吸塵器地刷,其特征在于,包括:吸頭,其具有吸塵口和與吸塵器風管相連接的出風口;照明電路,其安裝于所述吸頭內部,包括發光體、為發光體供電的電池以及氣壓開關;氣壓開關設有進、出電極,進、出電極串接于所述照明電路中;當所述吸塵器處于非工作狀態時,所述進、出電極之間為非導通設置,當所述吸塵器處于工作狀態時,在所述吸頭出風口的氣流負壓作用下所述進、出電極之間為導通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約瑟夫·德里奧,
申請(專利權)人:約瑟夫·德里奧,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