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具有自封閉閥的引流連接管,由接口、殼體、活塞、大小密封圈和彈簧組成。在殼體與接口組成的空間內,活塞下段的兩插片穿過殼體中部平面的對稱二孔,彈簧兩端作用于接口下端面與活塞端面之間,將活塞緊壓在殼體內圓中孔表面,活塞靠小密封圈和大密封圈將殼體外圓的上段空間與殼體內圓管上開孔完全封閉。使用時將接口端螺旋紋或塔形接口與引流管出口端插牢,可自動封閉引流管,避免液體外溢。需要引流時,將容液袋入液管口端插入殼體下段的魯爾接口,可將活塞兩楔形插片頂向內部,彈簧被壓縮,使活塞兩個側孔上移到殼體上段內壁的空間,使殼體外圓上段空間通過活塞側孔與殼體內圓上端開孔聯通,進入引流導通狀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自動封閉,自動開啟,插接簡便,免除護理,減輕勞動,提高效率,改善環境,防止管路上行感染的特點。(*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具體的說,是一種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液流連接管,它可用于將人體體液向體外引流的引流管的連接與自動封閉;也可用于液體管道的臨時連接與離斷過程的自動截止或封閉。
技術介紹
目前臨床中,常常需要將病變部位的滲出液引流出體外,多見于胸腔手術后的滲出液或父親手術后滲出液以及腦室滲出液的引流過程,也可見到昏迷病人的尿液引流或胃腸減壓治療過程中的持續引流。在以上引流過程中,多使用各種規格(直徑或材料不同)的引流管,其是中空的管狀結構,一段為封閉的圓潤盲端,其側壁有多個側孔,被人為的插入到需要引流的體內部位,如手術后的滲出液局部、過胃腸內、膀胱內等,導管的另外一段 則多為開放的管口,在臨床中,該管口多與引流袋(液體容器)插接,實現以上引流過程的持續進行。但是,以上引流操作存在著諸多不足1、在插入或植入以上引流管的過程中,需要事先使用止血鉗將導管的遠端(開放口端)鉗夾閉合,不然,體液(或尿液)會隨著引流管的插入(植入)迅速流淌到管口外,污染環境和醫護人員操作平臺;而鉗夾的止血鉗等器械又會增加醫護操作的麻煩和困難。2、在導尿過程中,用于目前傳統的導尿管為持續開放引流狀態,使得膀胱內失去正常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正常的壓力感知與神經傳導信息,長久如此,使逼尿肌失去功能;一旦,病情好轉,不再需要導尿,拔除尿液引流管后,病人會出現尿失禁的現象。需要較長時間的逐漸恢復。3、由于長期處于開發引流狀態,還存在引流物逆行上行感染的機會和可能;4、在引流液(物)充滿容器后,需要更換的過程中,尚需要醫護人員對引流導管開口端進行鉗夾,常常會污染醫護人員和環境,增加操作,且不安全。目前,尚未見到可以解決上述過程中存在的不足的引流管或相關裝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就是為解決上述過程中的不足而設計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具有自動封閉閥的引流連接管,由殼體、接口、活塞、小密封圈、大密封圈和彈簧共同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接口與殼體組成的空腔內,活塞被彈簧壓迫在殼體內圓管上段與殼體外圓中段形成的狹縫圓周空間內,并依靠小密封圈和大密封圈,將殼體上段空間與殼體內圓管上端孔實現封閉。接口為管狀,其中上段外側壁呈塔形結構、也可以是帶螺紋的結構,其內中空,上下貫通,在接口的下端底面有一環形突嵴。殼體是同心的兩個圓管,在殼體的中段有一平面將兩個圓管連接,形成H型的管狀結構,殼體的內圓管有一上下貫通的孔,孔的下段外側壁為6%錐度的魯爾公插頭,孔的上端管壁伸出殼體的中段平面并開孔,在上端開孔的外側壁有兩個平行的環形溝槽和環形溝槽;殼體的外圓管的下段內壁制有標準的魯爾接口螺旋紋;殼體中段的內壁直徑為,殼體的上段內徑大于其中段內徑,殼體的上緣內圓有一環形溝槽。活塞為一圓管,上端為突起的圓形盲端,活塞上段的外側壁有兩個平行的環形溝槽,在兩個環形溝槽之間,活塞的側壁開有對稱的兩個側孔;活塞下段的管壁被切削,形成對稱的二個插片,其末端端部呈楔形;活塞的內圓直徑>殼體的內圓管上端中孔的外徑;在活塞的外側壁的兩個環形溝槽中嵌套有大密封圈;在殼體的內圓管孔外側壁的環形溝槽中嵌套有小密封圈。活塞以上述密封圈和密封圈可把殼體外圓上段內管腔和殼體的內圓管上端開孔形成滑動封閉。彈簧由不銹鋼絲繞制,其長度H52 >殼體內腔上段的高度,彈簧的直徑D51 >活塞上端面圓突起的直徑,但小于活塞的直徑;彈簧的直徑D51 >接口下端開孔的內徑。接口下端底面突嵴的外徑 < 殼體上端內緣環形溝槽的內徑,二者通過粘結或焊接形成一個完整的殼體結構。在殼體的中段平面上開有對稱的兩個扇形孔,其長X寬尺寸略大于活塞下段的兩個插片的長X寬尺寸,使二個插片可以在扇形孔中上下自由移動。 本技術與引流管連接后,未使用狀態或使用后拔除容液袋的管道接頭,可自動封閉引流管可減少或不需護理人員在傳統的引流管使用后要對引流管端進行的捆扎管口,紗布包裹護理;故可減少勞動,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病床環境,提高治療質量。當需再次使用(引流)時,僅需將本技術的魯爾或塔形接頭與引流容器的管口相互接插,就可自動開啟通道,減少護理操作,避免污染效率。由于本技術的引流連接管具有自動封閉閥,可以做到定時引流(排放),避免以下副作用(現象)的發生。一可改變以往的持續引流狀態如持續導尿,會使膀胱失去生理刺激功能,長久的開放引流可導致膀胱失去充盈刺激,功能減退,造成拔管后的尿失禁發生,且會增加尿路上行性感染的機會。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整體結構分解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俯視圖;圖4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的沿圖3A-A方向的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的沿圖3B-B方向的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接口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接口沿中軸線的剖視圖;圖8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活塞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沿活塞二側孔中線的過軸線剖視圖;圖10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小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大密封圈的結構示意圖;圖12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彈簧結構示意圖;圖13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整體外觀示意圖;圖14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15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在臨床使用狀態時的結構示意圖;圖16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第二實施例的接口結構示意圖;圖17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第二實施例的整體外觀示意圖;圖18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第二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具體實施例圖I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引流連接管的整體結構分解示意圖,由圖可知,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引流連接管由殼體I、接口 2、活塞3、小密封圈41、大密封圈42和彈簧5共同組成。圖2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俯視圖;圖4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的沿圖3A-A方向的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殼體的沿圖3B-B方向的剖視圖;參見圖2、圖3、圖4、圖5,可知,殼體I為一同心的兩個圓管,在兩圓管的中段有一平面13將兩個圓管連接,形成H型的同心雙圓管狀結構;在殼體I的中段平面13上開有對稱的兩個扇形孔131,其長X寬尺寸略大于活塞3下段的兩個插片31的長X寬尺寸;殼體I的內圓有一上下貫通的管孔11,管孔11的下段外側壁為6%錐度,成為魯 爾公插頭113,管孔11的上端圓管伸出中段平面13成為殼體I的內圓管并開孔為112,殼體I的內圓管的外側壁有兩個平行的環形溝槽18和19 ;殼體I的外圓管的下段內壁制有標準的魯爾接口外螺旋紋12。殼體I的外圓內壁的中段內徑為14,殼體I外圓內壁的上段上段內徑為15,在殼體I的上端內緣有一環形溝槽16。圖6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接口的外觀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具有自動封閉閥的接口沿中軸線的剖視圖;參加圖6、圖7可知,接口 2為管狀,其上中段外側壁有螺紋結構22,其內部中空,上下貫通,在接口 2的下端底面有一環形突起21,在接口 2的下端底面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具有自動封閉閥的引流連接管,由殼體(1)、接口(2)、活塞(3)、小密封圈(41)、大密封圈(42)和彈簧(5)共同組成;其特征在于:在接口(2)與殼體(1)組成的空腔內,活塞(3)被彈簧(5)壓迫在殼體(1)內圓管上段與殼體(1)外圓中段(14)形成的狹縫圓周空間內,并依靠小密封圈(41)和大密封圈(42),將殼體(1)上段空間與殼體(1)內圓管上端孔(11)實現封閉。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敏,張亞平,季強,
申請(專利權)人:張敏,張亞平,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