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夾體,尤其涉及一種文件夾。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底板、彎鉤和扭簧,所述底板的前側的兩端部均向前延伸并卷曲形成帶有軸孔的卷筒,所述彎鉤包括位于前端兩側的旋轉軸、中部兩側的連接部和位于后端的固定部,連接部的兩端分別與旋轉軸的一端和固定軸的其中一端連接,旋轉軸的另一端插入軸孔并伸出,且所述扭簧套于旋轉軸上,彎鉤通過扭簧與底板鉸接;至少一個旋轉軸的另一端設有可用于旋轉彎鉤的旋轉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旋轉部,并將旋轉部外露,單手便可以控制旋轉部旋轉,操作簡單省力,使用方便。(*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ー種夾體,尤其涉及ー種文件夾。
技術介紹
文件夾作為管理文件的工具,被廣泛應用于各種辦公場所;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文件夾使用的舒適性和效率性也日益提高。現有的文件夾,如圖I所示,其包括底板2、彎鉤I和扭簧5,正常使用的時候,需要一只手壓著底板2或與底部固定連接的背板,另ー只手將拉起彎鉤1,這時兩只手用來控制文件夾,造成放文件不便且使用浪費時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ー種文件夾,該文件只需單手 操作便可以完成夾持動作,使用方便且使用效率高。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為ー種文件夾,包括底板、彎鉤和扭簧,所述底板的前側的兩端部均向前延伸并卷曲形成帶有軸孔的卷筒,所述彎鉤包括位于前端兩側的旋轉軸、中部兩側的連接部和位于后端的固定部,連接部的兩端分別與相應的旋轉軸的一端和固定軸的其中一端連接,旋轉軸的另一端插入軸孔并伸出,且所述扭簧套于旋轉軸上,彎鉤通過扭簧與底板鉸接;至少ー個旋轉軸的另一端設有可用于旋轉彎鉤的旋轉部。進ー步地,所述旋轉軸的另一端彎折形成彎折桿,彎折桿為所述旋轉部;當彎鉤的固定部與底板相抵時,彎折桿呈傾斜或豎直狀。進ー步地,所述底板的前端的中部向前延伸形成ー個下夾臂。進ー步地,所述旋轉部的側面設有與旋轉軸的另一端相配合的套孔,旋轉部與旋轉軸套接。進ー步地,所述旋轉軸的另一端的橫截面為多邊形;旋轉套的前端設有按壓部。進ー步地,所述ー種文件夾還包括用于按壓的手柄,所述手柄的后端面設有與彎折桿相配合的插槽,彎折桿插入插槽。進ー步地,所述下夾臂的外圍設有上翻邊。進ー步地,所述下夾臂的中部向上凸起形成加強筋。進ー步地,所述手柄的上端面設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凸體或凹槽。進ー步地,所述手柄的后端部的側面設有用干與彎鉤的旋轉軸相配合的卡孔。本技術取得的有益效果為本技術通過設置旋轉部,并將旋轉部外露,單手便可以控制旋轉部旋轉,操作簡單省力,使用方便。附圖說明圖I為現有技術的線夾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實施例I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分解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一種彎鉤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的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的實施例2的另ー種結構分解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的實施例3的分解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的實施例3的結果示意圖。圖9為圖7的另ー視角結構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的手柄的結構示意圖。圖11為圖10的另ー視角示意圖。附圖標記為I——彎鉤2——底板3——卷筒4——彎折桿5——扭簧6——旋轉部7——下夾臂8——手柄9-凸體10-插槽11——固定部12——旋轉軸13——連接部14——套孔15——上翻邊16——加強筋17——按壓部18——卡孔。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做進ー步地說明書。實施例I :如圖2、圖3、圖4所示,ー種文件夾,包括底板2、彎鉤I和扭簧5,所述底板2的前側的兩端部均向前延伸并卷曲形成帶有軸孔的卷筒3,所述彎鉤I包括位于前端兩側的旋轉軸12、中部兩側的連接部13和位于后端的固定部11,連接部13的兩端分別與相應的旋轉軸12的一端和固定軸的其中一端連接,旋轉軸12的另一端插入軸孔并伸出,且所述扭簧5套于旋轉軸12上,彎鉤I通過扭簧5與底板2鉸接;至少ー個旋轉軸12的另一端設有可用于旋轉彎鉤I的旋轉部6。當該文件夾固定在某個背板上后,在使用過程中,單手就可以控制旋轉部6,操作時,虎口ー側的4個手指放在背板下,大拇指按壓旋轉部6,利用旋轉部6控制整個彎鉤I旋轉就可以達到開夾的目的,另ー只手可以用來放文件以達到方便使用的效果,使用起來非常省力。也可以將設置有文件夾的背板放置于桌面,用單手按壓文件夾的旋轉部6,達到開夾的目的;此時開夾的方式由傳統的拉彎鉤改變為按壓旋轉部,用力方向改變,使用方便。進ー步地,所述旋轉軸12的另一端彎折形成彎折桿4,彎折桿4為所述旋轉部6 ;當彎鉤I的固定部11與底板2相抵時,彎折桿4呈傾斜或豎直狀。采用一體化結構結構簡單,且彎折桿4結構容易實現,只需將旋轉軸12的另一端的外露于軸孔的部分折彎即可;且彎折桿4常態下處于傾斜或豎直狀態,用一只手掐住彎折桿4以及底板2或背板便可以實現將彎折桿4以旋轉軸12為轉軸進行旋轉,旋轉的同時也實現了開夾。實施例2 如圖5所不,ー種文件夾,其結構與實施例I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所述旋轉部6的側面設有與旋轉軸12的另一端相配合的套孔14,旋轉部6與旋轉軸12套接,為提高套孔14與旋轉軸12的配合程度,將套孔14和旋轉軸12的另一端的橫截面均設置為多邊形;旋轉部6的前端設有按壓部17。本實施例采用外置的旋轉部6。通過手捏住按壓部17以及底板2或背部,可以方便的實現開夾,且按壓部17與旋轉軸12之間的距離可以根據整個夾體來設計,可以使得文件夾使用起來非常省力,舒適。同吋,將套孔14和旋轉軸12的另一端的橫截面均設置為多邊形;可以防止套孔14和旋轉軸12之間發生打滑現象。作為本實施例的等同變形,旋轉部6的兩個側面分別設有與兩個旋轉軸12的另ー端相配合的套孔14,旋轉部6的兩端分別與旋轉軸12套接(參見附圖6)。實施例3 如圖7至圖10所述,一種文件夾其結構與實施例I不同之處在于所述文件夾還包括用于按壓的手柄8,所述手柄8的后端面設有與彎折桿4相配合的插槽10,彎折桿4插入插槽10。手柄8可以為與單個彎折桿4相配合的手柄8,當只有ー個旋轉軸12設計有彎折桿4吋,該手柄8套在彎折桿4タト,由于該手柄8較彎折桿4更容易控制,方便手按壓。同時手柄8也可以為與兩個彎折桿4相配合的手柄8,當兩個旋轉軸12都設計有彎折桿4吋,兩個彎折桿4分別插入手柄8前端面的兩個插槽10內,這時不僅方便手按壓,同時按壓吋,文件夾受カ也較為均勻,兩處的旋轉軸12也均受到カ的作用。進ー步地,所述底板2的前端的中部向前延伸形成ー個下夾臂7。形成下夾臂7后,可以方便固定于背板,也可以方便手夾持;在夾持的時候,下夾臂7和手柄8形成V字形,只需單手就掐住下夾臂7和手柄8,便可以方便的控制手柄8旋轉,下夾臂7和手柄8作為受力點與人手掐捏的手型配合,使用方便。另外,由于下夾臂7凸出于底板2,下夾臂7的中部設有安裝孔,通過安裝孔文件夾可以懸掛放置。進ー步地,所述手柄8的上端面設有用于增加摩擦力的凸體9或凹槽,本實施例采用凸體9結構。使用手掐捏時,手的作用カー般不會直接垂直作用于手柄8的上端面,設置凸體9和凹槽后,因此可以増加按壓的摩擦力;防止打滑。進ー步地,所述下夾臂的外圍設有上翻邊15。設置上翻邊15,且上翻邊15的翻邊方向與作用在下夾臂上的力的方向相同,使得下夾臂在使用的時候,下夾臂的邊緣不會刮傷手。進ー步地,所述下夾臂的中部向上凸起形成加強筋16。下夾臂的中部向上凸起形成加強筋16,使得下夾臂能夠承受加大的力,可防止下夾臂變形,延長使用壽命。進ー步地,所述手柄8的后端部的側面設有用干與彎鉤I的旋轉軸12相配合的卡孔18。在將彎鉤I的彎折桿4插入手柄的后端面的插槽10后,彎鉤I的旋轉軸12的端部移入到卡孔18內,從而將旋轉軸12的端部限位于卡孔18內,可以防止手柄8在帶動彎鉤I旋轉時,彎折桿4沿著插槽10相對手柄移動;甚至彎折桿4移出插槽,給使用帶來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文件夾,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板、彎鉤和扭簧,所述底板的前側的兩端部均向前延伸并卷曲形成帶有軸孔的卷筒,所述彎鉤包括位于前端兩側的旋轉軸、中部兩側的連接部和位于后端的固定部,連接部的兩端分別與相應的旋轉軸的一端和固定軸的其中一端連接,旋轉軸的另一端插入軸孔并伸出,且所述扭簧套于旋轉軸上,彎鉤通過扭簧與底板鉸接;至少一個旋轉軸的另一端設有可用于旋轉彎鉤的旋轉部。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林春海,
申請(專利權)人:林春海,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