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電動托盤,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1);安裝在機架(1)上的多個上滾筒(2);安裝在機架(1)上用來驅動多個上滾筒(2)的驅動裝,驅動裝置的傳動帶(6)與多個上滾筒(2)緊密接觸;驅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機架(1)上的動力裝置(3);安裝在所述機架(1)一端并與動力裝置連接的主動輥(4);安裝在所述機架(1)另一端的被動輥(5);安裝主動輥(4)與被動輥(5)上的所述傳動帶(6);其中,所述多個上滾筒(2)位于所述傳動帶(6)的上方。能夠將貨物運送到預定的地方,性能可靠,工作效率高,結構設計簡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動托盤。
技術介紹
目前,在貨物的搬運作業中一般采用叉車將貨物搬運到預定位置,然后再由人工將貨物搬上貨車以備運輸,人工搬運貨物時容易對貨物造成損傷,并且一些堅硬的貨物也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而且人工搬運效率低。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就是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電動托盤,能夠將貨物運送到預定的地方,性能可靠,工作效率高,結構設計簡單。 為實現本技術的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電動托盤,包括機架;安裝在機架上的多個上滾筒;安裝在機架上用來驅動多個上滾筒的驅動裝,驅動裝置的傳動帶與多個上滾筒緊密接觸。其中,驅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動力裝置;安裝在所述機架一端并與動力裝置連接的主動輥;安裝在所述機架另一端的被動輥;安裝主動輥與被動輥上的所述傳動帶;其中,所述多個上滾筒位于所述傳動帶的上方。特別是,驅動裝置還包括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多對下滾筒,每一對下滾筒分別位于一個上滾筒的下方,并以所述上滾筒為中心對稱布置,所述傳動帶夾在上滾筒與下滾筒之間。其中,動力裝置包括安裝在所述機架上的電機;安裝在電機輸出軸上的主動輪;安裝在所述機架的所述一端的傳動軸;安裝在傳動軸上的被動輪,通過鏈帶與主動輪連接;其中,所述主動輥安裝在傳動軸上。此外,機架上還安裝有與所述電機連接的電控箱以及和所述電控箱連接的調速盒,調速盒上設置有開關和旋鈕。特別是,機架上設置有供叉車插臂插入的插孔。特別是,驅動裝置位于所述多個上滾筒的一端。其中,傳動帶上設置有凹凸紋。本技術的有益效果體現在以下方面本技術在機架上并列布置多個上滾筒,并通過電機、主動輥、被動輥以及傳動帶帶動上滾筒轉動,采用一對下滾筒與一個上滾筒配合將傳動帶夾在上滾筒與下滾筒之間,以便增大傳動帶與上滾筒之間的摩擦;在機架上設置有供叉車的插臂插入的矩形管,以便叉車能夠將托盤整體托起,結構設計簡單,方便適用。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的電動托盤的主視示意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圖3是圖I中A部分的放大圖;圖4是圖I中B部分的放大圖。附圖標記說明1-機架;11、12、13、14-支架;lla、14a_耳板;15a、15b_支撐梁16-矩形管;2、2a、2b_上滾筒;20_上滾筒安裝軸;3-動力裝置;30_電機;31-主動輪;32-傳動軸;33_被動輪;34_鏈帶;4_主動輥;5_被動輥;6_傳動帶;7a、7b、8a、8b_下滾筒;9~電控箱;9a-調速盒。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本技術的電動托盤的主視示意圖所示,本技術的電動托盤包括 機架I ;安裝在機架I上的多個上滾筒2,多個上滾筒2在機架I上并列布置,形成一水平的傳送臺;安裝在機架I上的驅動裝置,與多個上滾筒2連接,以便驅動多個上滾筒2轉動,多個上滾筒2轉動時便可使得安置在其上的貨物逐漸向左或向右移動,從而將貨物傳送到預定的地方。如圖1、2所示,本技術的機架I具有并列平行布置的四根支架11、12、13、14,四根支架11、12、13、14的兩端分別固定在兩支撐梁15a、15b上,兩支撐梁15a、15b垂直于支架11、12、13、14布置,并且位于支架11、12、13、14的下方,以便將支架11、12、13、14支撐在工作臺或者地面上。支架11、14上分別固定有多個耳板11a、14a,支架11上的多個耳板Ila分別與支架14上的多個耳板14a—一對應,本技術的多個上滾筒2橫跨在支架11、14之間,每個上滾筒2的一端安裝在耳板Ila上,另一端安裝在相對應的耳板14a上,多個上滾筒2可以相對機架I轉動。本技術的驅動裝置包括安裝在機架I上的動力裝置3 ;安裝在機架I的一端并與動力裝置3連接的主動輥4 ;安裝在機架I另一端的被動輥5 ;安裝主動輥4與被動輥5上的傳動帶6 ;其中,多個上滾筒2位于傳動帶6的上方。本技術的動力裝置3包括安裝在機架I上的電機30 ;安裝在電機30輸出軸上的主動輪31 ;安裝在機架I的一端的傳動軸32 ;安裝在傳動軸32上的被動輪33,通過鏈帶34與主動輪31連接;其中,主動輥4安裝在傳動軸32上。如圖2、3所示,支架14上安裝有電機30,電機30的輸出軸上安裝有主動輪31 ;傳動軸32的一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支架12上,另一端通過軸承安裝在支架13上并伸出支架13,并且傳動軸32位于支架12、13的一端,主動輥4安裝在傳動軸32上可隨轉動軸32 —起轉動,被動輪33安裝在傳動軸32的上述另一端上,被動輪33通過鏈帶34與主動輪31連接,以便將電機30的動力傳遞給傳動軸32,從而帶動安裝在傳動軸32上的主動輥4轉動。支架12、13的另一端安裝有被動輥5,被動輥5的一端安裝在支架12上,另一端安裝在支架13上,被動輥5與主動輥4上安裝有傳動帶6,當主動輥4在動力裝置的帶動轉動時,便通過傳動帶6帶動被動輥5轉動,傳動帶6在被動輥5與主動輥4之間移動。本技術的多個上滾筒2位于傳動帶6的上方。再如圖1、2、4所示,本技術的支架12、13之間還安裝有多對下滾筒7a、7b,每一對下滾筒7a、7b分別位于一個上滾筒2的下方,并以所述上滾筒2為中心對稱布置,一對下滾筒7a、7b與一個上滾筒2相互配合,使得傳動帶6經過上滾筒2與下滾筒7a、7b之間時被上滾筒2向下擠壓成下凹形,以便增大傳動帶6與上滾筒2之間的摩擦,當傳動帶6在主動輥4的帶動下在主動輥4與被動輥5之間移動時,便會帶動上滾筒2轉動,上滾筒2轉動時便會使得安置在其上的貨物逐漸向左或右移動,從而實現貨物的傳送。如圖1、3所示,本技術的主動輥4與被動輥5分別與位于機架I兩端部的兩個上滾筒2a、2b相對應并位于其下方,主動輥4和一個下滾筒8a與上滾筒2a相配合,使得傳動帶6經過上滾筒2a與下滾筒8a、主動輥4之間時被上滾筒2a向下擠壓成下凹形,以便增大傳動帶6與上滾筒2a之間的摩擦;被動輥5和一個下滾筒Sb與上滾筒2b相配合,使得傳動帶6經過上滾筒2b與下滾筒Sb、被動輥5之間時被上滾筒2b向下擠壓成下凹形,以便增大傳動帶6與上滾筒2b之間的摩擦。為了進一步增大傳動帶6與上滾筒2、2a、2b之間的摩擦,本技術的傳動帶6上設置有凹凸紋。 本技術的機架I上安裝有電控箱9,電控箱9與電機30電連接,機架I上還設置有與電控箱9連接的調速盒9a,調速盒9a上設置有開關和旋鈕,以便調整電機30的轉速和轉動方向。本技術的兩支撐梁15a、15b為矩形管,本技術的支架11、12、13、14的中部還固定連接有多個矩形管16,多個矩形管16位于支架11、12、13、14的下方形成供叉車的插臂插入的插孔,叉車的插臂(圖中未示出)插入矩形管16中,以便將本技術的托盤托起,當叉車將托盤托起到與貨車同一高度時,便可以啟動電機30,使得上滾筒2、2a、2b在電機30、主動輥4、被動輥5、傳動帶6的作用下轉動,安置在上滾筒2、2a、2b上的貨物便可以逐漸被輸送到貨車中,從而實現貨物的搬運。盡管上文對本技術作了詳細說明,但本技術不限于此,本
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技術的原理進行修改,因此,凡按照本技術的原理進行的各種修改都應當理解為落入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托盤,其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動托盤,其特征在于包括:機架(1);安裝在機架(1)上的多個上滾筒(2);安裝在機架(1)上用來驅動多個上滾筒(2)的驅動裝置,驅動裝置的傳動帶(6)與多個上滾筒(2)緊密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晏行軍,
申請(專利權)人:天津萬事達貨架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