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編織袋縫底機助力機構,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環狀第一傳送帶,機架在第一傳動帶的外側設有卷邊裝置,所述機架在卷邊裝置的下側設有同步傳送機構,同步傳送機構的傳送速度和傳送方向與第一傳送帶的傳送速度和傳送方向相匹配。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編織袋底部因卷邊損失的傳送速度得到有效補償,使得編織袋卷邊整齊,縫紉質量好,編織袋在傳送過程中不會出現皺褶,縫底機的縫紉速度可以成倍增加,編織袋的產量突破原來的瓶頸可以達到每分鐘六十只左右;另外由于縫底機順暢作業,生產線作業人員可以從四人減為一人,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今天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輔助傳送裝置,更具體地說,本技術涉及一種專用于編織袋縫底機的助力機構。
技術介紹
編織袋在生產過程中,編制袋的底部需要通過卷邊裝置卷邊后再加以縫紉。由于卷邊裝置與編織袋之間相對滑動產生的摩擦力隨著滑動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當相對滑動速度達到一定值以上,其摩擦力對編織袋在縫底機設備上的傳送產生阻滯作用十分明顯,它會使編織袋在傳送過程中跑偏,編織袋卷邊一端寬另一端窄,編織袋縫紉線跡傾斜,對編織袋的質量產生不良影響并影響后續集料工序對編織袋的收集;嚴重時,編織袋卷邊寬的一端有縫紉線,編織袋卷邊窄的一端沒有縫紉線,需要重新返工;更嚴重的還有編織袋在卷邊 時產生皺褶,皺褶在經過縫紉機時會被縫紉機的壓板鉤住,不但編織袋會被勾破,對縫紉機也會產生傷害,影響縫紉機的使用壽命,且整條生產線也會被迫停機修理。基于上述原因,編織袋生產企業用于生產編織袋的生產流水線經過技術改進和完善也只能將生產效率從每分鐘生產十幾只提高到每分鐘生產近三十只左右。
技術實現思路
為克服上述缺陷,本技術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可以補償編織袋因與卷邊裝置滑動摩擦而損失的傳送速度,從而獲得可以生產高質量的編織袋,且使編織袋生產流水線穩定、高效的編織袋縫底機助力機構。本技術解決現有技術存在問題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編織袋縫底機助力機構,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環狀第一傳送帶,機架在第一傳動帶的外側設有卷邊裝置,所述機架在卷邊裝置的下側設有同步傳送機構,同步傳送機構的傳送速度和傳送方向與第一傳送帶的傳送速度和傳送方向相匹配。編織袋在卷邊過程中位于卷邊裝置和同步傳送機構之間,并與同步傳送機構的傳送件相抵接;由于同步傳送機構的傳送件與第一傳送帶的傳送速度和傳送方向相同,編織袋與卷邊裝置滑動摩擦而損失的傳送速度通過傳送件得到補償,使編織袋上部與底部的運行速度一致,這樣可以保證編織袋卷邊兩端寬度一致,縫紉線跡與編織袋底部平行,提高了編織袋的質量,編織袋在傳送過程中不會出現皺褶,縫底機的運行速度可以成倍增加,編織袋的產量突破原來的瓶頸可以達到每分鐘六十只左右;另外由于縫底機順暢作業,生產線作業人員可以從四人減為一人,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今天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步傳送機構可以是摩擦輪傳送機構,也可以是鏈輪、鏈條傳送機構;作為最優選擇技術方案,所述同步傳送機構包括環狀第二傳送帶和驅動裝置,第二傳送帶內側分別套接有主動輪和被動輪,主動輪與驅動裝置相聯接。采用第二傳送帶的傳送機構,可以方便該機構為編織袋提供的傳送動力與編織袋在卷邊過程中的摩擦力進行匹配,使之恰好予以抵銷。第二傳送帶可以是平板形傳送帶,也可以是三角形傳送帶;作為最優選擇技術方案,所述第二傳送帶為同步帶,主動輪為主動同步帶輪,被動輪為從動同步帶輪,主動同步帶輪與第一傳送帶相聯接。同步帶、同步帶輪傳動的傳動可靠性較好;主動同步帶輪與第一傳送帶相聯接,利用第一傳送帶為第二傳動帶的傳動提供動力,使得同步傳送機構與第一傳送帶之間的速度匹配問題可以輕易地解決。所述機架上分別設有相對于機架可旋轉的主動軸和被動軸,主動軸的一端與主動同步帶輪固定連接,主動軸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摩擦輪,摩擦輪與第一傳送帶相抵接,被動軸的一端與從動同步帶輪固定連接。利用表面滾花的摩擦輪與表面滾花的第一傳送帶之間的摩擦傳動為第二傳動帶的傳動提供動力,其結構簡單,傳動可靠,制造方便,成本低廉。所述從動同步帶輪的數量為兩個,兩個從動同步帶輪水平平行布置,嚙合在兩個 從動同步帶輪之間的同步帶上側面與第一傳送帶的上側面齊平。這樣使得編織袋整體可以保持水平狀態,方便控制系統各種參數的設置。所述同步帶外表面滾花。以便同步帶與編織袋之間可以獲得足夠、可靠的摩擦力。所述摩擦輪抵接在第一傳送帶的一側面,第一傳送帶的另一側面在摩擦輪的抵接點位置處抵接有夾緊輪,夾緊輪與機架相聯接。摩擦輪與第一傳送帶之間的摩擦力大小與兩者之間的正向壓力成正比,第一傳送帶在摩擦輪位置對稱的另一側面增設夾緊輪,可以增加摩擦輪與第一傳送帶之間的正向壓力,這樣使得摩擦輪可以獲得第一傳送帶可靠的傳送動力。所述機架上設有夾緊軸,夾緊軸的一端與機架固定連接,夾緊軸的另一端與夾緊輪可旋轉連接,夾緊軸一端的軸向中心線相對于夾緊軸另一端的軸向中心線偏置。這樣可以方便調整夾緊輪與第一傳送帶之間的壓力大小。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機架在卷邊裝置的下側設有同步傳送機構,同步機構使編織袋與卷邊裝置滑動摩擦而損失的傳送速度可以得到補償,編織袋上部與底部的運行速度一致,這樣可以保證編織袋卷邊兩端寬度一致,縫紉線跡與編織袋底部平行,提高了編織袋的質量,編織袋在傳送過程中不會出現皺褶,縫底機的縫紉速度可以成倍增加,編織袋的產量突破原來的瓶頸可以達到每分鐘六十只左右;另外由于縫底機順暢作業,生產線作業人員可以從四人減為一人,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高的今天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附圖說明圖I是本技術一種結構軸測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移去卷邊裝置的一種結構軸測示意圖;圖3是圖I中的A向放大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同步帶的軸測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夾緊軸主視示意圖。圖中1 :機架;2 :平板傳送帶;3 :編織袋縫底機;4 :卷邊裝置;5 :同步帶;6 :長條孔;7 :摩擦輪;8 :夾緊輪;9 :主動軸;10 :夾緊軸;11 :主動同步帶輪;12 :從動同步帶輪;13:被動軸。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具體說明實施例一種編織袋縫底機助力機構如圖I、圖2所示,包括機架1,機架I的上表面上設置有若干條環狀內、外周面滾花的平板傳送帶2,平板傳送帶2與動力裝置(圖中被遮擋)相連接,平板傳送帶2的旋轉方向與編織袋傳送方向相配,機架I在若干條平板傳送帶2的外側設置有編織袋縫底機3,機架I在編織袋縫底機3的前側設置有卷邊裝置4,機架I在卷邊裝置4的下側開設有長條孔6,長條孔6中設置有同步帶5,如圖4所示,同步帶5的外周面滾花,如圖2、圖3所示,同步帶5內周面嚙合有一個主動同步帶輪11和兩個從動同步帶輪12,機架I上分別設有相對于機架I可旋轉的一根主動軸9和兩根被動軸13,兩根被動軸13的一端分別與兩個從動同步帶輪12固定連接,兩根被動軸13的另一端分別與機架I相連接,兩根被動軸13水平平行布置,嚙合在兩個從動同步帶輪12之間的同步帶5在長條孔6中突出機架I的上表面,同步帶5上表面與卷邊裝置4的下表面之間的距離與編織袋的厚度相適配,同步帶5的上側面與平板傳送帶2的上側面齊平,主動軸9在兩根被動軸13之間的下方穿過機架I,主動軸9位于機架I外側的一端與主動同步帶輪11固定連 接,主動軸9位于機架I內側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有摩擦輪7,摩擦輪7抵接在平板傳送帶2的內周面上,平板傳送帶2外周面在摩擦輪7的抵接點位置處抵接有夾緊輪8,夾緊輪8通過夾緊軸10與機架I相連接,夾緊軸10的一端與機架I固定連接,夾緊軸10的另一端與夾緊輪8可旋轉連接,如圖5所示,夾緊軸10 —端的軸向中心線相對于夾緊軸10另一端的軸向中心線偏置。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技術的一種較佳方案,并非對本技術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有其它的變體及改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編織袋縫底機助力機構,包括機架,機架上設有環狀第一傳送帶,機架在第一傳動帶的外側設有卷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在卷邊裝置的下側設有同步傳送機構,同步傳送機構的傳送速度和傳送方向與第一傳送帶的傳送速度和傳送方向相匹配。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郭劍,方挺,邱聚總,陳再選,郭永樂,
申請(專利權)人:溫州寧泰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