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在管道溝內積水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沉淀池的入水口設格柵,選取低于管道溝內積水的排水管作為管道溝排水管,在管道溝排水管和沉淀池之間設水平方向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進水口從沉淀池側壁的上部連通沉淀池,排水通道的出水口從管道溝排水管的頂部連通管道溝排水管。在排水通道的入口處設沉淀池,避免了淤泥及較小雜物淤積堵塞排水通道,另外,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具有排水及時,排水效果好,結構簡單,方便實用,節省人力物力電力等特點,具有非常重大的經濟意義。(*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具體涉及一種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
技術介紹
火力發電廠廠區管溝種類系由特定的生產工藝所決定,主要有循環水進水管、循環水出水管、循環水自流溝、生活補給水管、工業補給水管、生活給水管、二次利用水管、公用水管、泡沫消防水管、消防水管、循環冷卻水回收水管、生活污水排水管、雨水排水管、含油污水排水管、工業廢水排水管、煤水處理回收水管、水力除灰溝、事故排油管、氫氣管、軟化水管溝、加氯加藥管溝、化水廢水排水管、硫酸管溝、化水管溝、弱酸處理后補給水管、燃油管溝、壓縮空氣管溝、氣力除灰管、電纜溝、暖氣溝。火力發電廠廠區管線設計多年來一直采用傳統的地下敷設方式,除熱電廠的熱 網管和少數電廠的燃油管有采用地上敷設者外,其余管線幾乎全部為地下敷設,管道溝內常常有地下水滲入,隨時間推移管道溝內水增么多會影響管道正常運行。管道溝內積水的來源主要是下面三種情況I、雨水積水雨水積水是最常見的,只要降水量稍大,就可能引發管道溝。雨水一般是通過井蓋或者是其它設備基礎進入管道溝。管道溝內積水影響管道正常運行;其次是雨水會帶入雜物進入管道溝,在排水時會堵塞排水管的入口,損害設備,給排水帶來不變。2、污水積水污水積水主要發生于排污溝或污水排放處附近的管道。由于污水具備腐蝕性,長期積水將嚴重腐蝕管道溝內的設備,從而造成事故。現有技術中,管道溝的排水主要是通過機械排水,如在管道溝內設潛水泵將積水排出,地區、季節的不同,排水周期有所不同,浪費人力物力。有鑒于此,特提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在于提供一種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所述的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取代了現有技術中在積水季節利用專門人力通過潛水泵排水系統,結構簡單,方便實用,節省人力物力電力,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為了實現本技術的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在管道溝內積水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沉淀池的入水口設格柵,選取低于管道溝內積水的排水管作為管道溝排水管,在管道溝排水管和沉淀池之間設水平方向的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的進水口從沉淀池側壁的上部連通沉淀池,排水通道的出水口從管道溝排水管的頂部連通管道溝排水管。現有技術中,管道溝內積水是通過在積水內設置潛水泵,將積水抽走,各地區雨水季節不同,污水排放量不同,排水周期各不相同,在積水較多時專門進行潛水泵排水浪費人力物力,如果有遺漏的積水長時間未排出,會影響管道正常運行,甚至損壞設備。本技術中提供了一種利用重力流外排系統,將管道溝內的積水引至附近的排水管,積水隨到隨排,排水及時,排水效果好,在管道溝內積水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沉淀池的入水口設格柵,避免了淤泥、雜物堵塞排水通道,保證管道溝內積水利用重力流外排系統正常運行。另外,本技術所述的利用重力流外排系統還具有結構簡單,方便實用,節省人力物力電力等特點,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本技術中,優選的,所述沉淀池的入水口位于積水中的最低處。本技術中,優選的,所述沉淀池入水口高于位于沉淀池處管道溝底部的距離為2-5cm,避免了淤泥及雜物堵塞沉淀池入水口。本技術中,優選的,所述排水通道上設有切斷裝置。該切斷裝置一是有利于防止可能會出現的倒吸現象,二是有利于在檢修重力流外排系統時切斷排水通道,方便工作人員檢修系統。本技術中,優選的,所述切斷裝置為擋板。本技術中,優選的,所述排水通道的橫截面為圓形、橢圓形、正方形、或長方形。本技術中,優選的,所述格柵上的柵條間距為l-2cm。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為以利用重力流排水系統取代利用電力的潛水泵抽水排水系統進行管道溝內積水排放,不再需要安排專人在多積水時節定期排水,管道溝內的積水可以隨到隨排,排水及時,排水效果好,在管道溝內積水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沉淀池的入水口設格柵,避免了淤泥、雜物堵塞排水通道,保證管道溝內積水利用重力流外排系統正常運行,另夕卜,本技術提供的利用重力流排水系統還具有結構簡單,方便實用,節省人力物力電力等特點,具有非常重大的經濟意義。附圖說明圖I為本技術的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管道溝,2.管道溝排水管,3.排水通道,4.切斷裝置,5.積水,6.入水口,7.出水口,8.格柵,9.進水口,10.沉淀池。具體實施方式如圖I所示,本技術提供的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具體為,在管道溝I內積水5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10,沉淀池10的入水口 6設格柵8,選取低于管道溝內積水5的排水管作為管道溝排水管2,在管道溝排水管2和沉淀池10之間設水平方向的排水通道3,所述排水通道3的進水口 9從沉淀池側壁的上部連通沉淀池10,排水通道3的出水口 7從管道溝排水管2的頂部連通管道溝排水管2。現有技術中,管道溝內積水是通過在積水內設置潛水泵,將積水抽走,各地區雨水季節不同,污水排放量不同,排水周期各不相同,在積水較多時專門進行潛水泵排水浪費人力物力,如果有遺漏的積水長時間未排出,會影響管道正常運行,甚至損壞設備。本技術中提供了一種利用重力流外排系統,將管道溝內的積水引至附近的排水管,積水隨到隨排,排水及時,排水效果好,在管道溝內積水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沉淀池的入水口設格柵,避免了淤泥、雜物堵塞排水通道,保證管道溝內積水利用重力流外排系統正常運行。另外,本技術所述的利用重力流外排系統還具有結構簡單,方便實用,節省人力物力電力等特點,具有重大的經濟意義。為了排水更徹底,本技術中,所述沉淀池的入水口位于積水中的最低處。本技術中,所述沉淀池入水口高于位于沉淀池處管道溝底部的距離為2-5cm,避免了淤泥及雜物堵塞沉淀池入水口。為了防止可能會出現的倒吸現象,以及方便工作人員檢修重力流外排系統,本技術中,所述排水通道上設有切斷裝置4。優選的,所述切斷裝置4為擋板。本技術中,所述排水通道的橫截面為圓形、橢圓形、正方形、或長方形;優選的,所述的排水通道的橫截面是圓形,如所述排水通道可以是鋼管、或者塑料管。本技術中,優選的,所述格柵上的柵條間距為l-2cm。·如果格柵上的柵條間距較大,則不能達到阻隔積水中較大雜物的效果,排水一段時間后,積水中的較大雜物可能會堵塞排水通道,如果格柵上的柵條間距較小,則會堵塞格柵,并使排水通道內流速變小,本技術的專利技術人經過反復實驗研究,最終確定格柵上的柵條間距為l-2cm,不會堵塞格柵及排水通道,積水在排水通道內的流速較快。本技術的不同技術方案可組合使用。權利要求1.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其特征在于,在管道溝(I)內積水(5)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10 ),沉淀池(10 )的入水口( 6 )設格柵(8 ),選取低于管道溝內積水(5 )的排水管作為管道溝排水管(2),在管道溝排水管(2)和沉淀池(10)之間設水平方向的排水通道(3),所述排水通道(3)的進水口(9)從沉淀池側壁的上部連通沉淀池(10),排水通道(3)的出水口(7)從管道溝排水管(2)的頂部連通管道溝排水管。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的入水口位于積水中的最低處。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其特征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管道溝內積水自動排泄系統,其特征在于,在管道溝(1)內積水(5)的最低處的下方設口袋狀沉淀池(10),沉淀池(10)的入水口(6)設格柵(8),選取低于管道溝內積水(5)的排水管作為管道溝排水管(2),在管道溝排水管(2)和沉淀池(10)之間設水平方向的排水通道(3),所述排水通道(3)的進水口(9)從沉淀池側壁的上部連通沉淀池(10),排水通道(3)的出水口(7)從管道溝排水管(2)的頂部連通管道溝排水管。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殷翔飛,
申請(專利權)人:大唐雙鴨山熱電有限公司,大唐黑龍江發電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