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的注塑材料制成的集油盤生產和裝配不方便,通用性不高的問題。本集油結構設置在運轉軸和后蓋之間,包括進油管和擋油板,擋油板與后蓋固連形成一儲油腔,進油管的一端與擋油板相固連,進油管另一端穿設在上油道內,儲油腔通過進油管與上油道連通,擋油板上還具有與儲油腔相連通的進油口。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的進油管和擋油板與后蓋焊接成一體式結構,結構緊湊,并且進油管和擋油板的壁厚更小,節省安裝空間;在焊接工藝過程中保證了進油管和運轉軸的同軸度,降低了人工對中的難度,裝配方便;擋油板上還設置有集油槽,提高了本集油結構收集潤滑油的能力。(*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汽車
,涉及ー種變速器,特別是一種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
技術介紹
汽車變速器是ー種通過調整傳動齒輪嚙合,改變輸出軸和輸入軸傳動比的齒輪傳動裝置。變速器的工作過程中,需對變速器內部的軸承、齒輪等零部件進行充分的潤滑;在變速器停止工作吋,則需要對潤滑油進行收集和儲存,便于在變速器重新開始工作時能夠及時對各部件進行潤滑?,F有的變速器的集油盤通常采用注塑材料制成,并單獨安裝在變速器殼體 上。例如,本申請人曾經申報的ー項中國專利專利號ZL201120125889. 8 ;授權公告號CN202032072U公開了ー種汽車變速器的導油結構,該導油結構設于輸出軸總成的輸油ロ處,包括呈碟片狀的導油盤,導油盤中部開設有導油孔,導油盤上位于導油孔的內側固設有連通導油孔的導油管,導油盤上位于導油孔的外側固設有集油槽,且導油孔與集油槽的內腔相連通。本汽車變速器的導油結構能夠充分收集離合器攪起的潤滑油,將其持續高效的注入輸出軸總成的輸油管道中,進而對各個齒輪及軸承進行潤滑,但是,該導油結構存在的問題在于,注塑材料的集油盤的生產的裝配不方便,影響導油結構的通用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本技術解決的問題是使變速器的集油結構的運輸和裝配更方便,提高集油結構的通用性。本技術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變速器包括運轉軸和后蓋,運轉軸上沿軸心線方向具有貫通運轉軸的上油道,本集油結構設置在運轉軸和后蓋之間,包括進油管和擋油板,所述的擋油板與所述的后蓋固連形成ー儲油腔,所述的進油管的一端與所述的擋油板相固連,所述的進油管另一端穿設在所述的上油道內,所述的儲油腔通過上述的進油管與上油道連通,所述的擋油板上還具有與上述的儲油腔相連通的進油ロ。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設置在汽車的變速器上,用于收集從后蓋上滴下的潤滑油,并將潤滑油輸送到運轉軸上的運轉齒輪和滾針軸承上對其進行潤滑。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與變速器的后蓋制成一體式結構,運輸方便;并且在裝配時能保證進油管和運轉軸的同軸度,裝配方便。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擋油板呈喇叭形,所述的擋油板的大端與所述的后蓋相固連,所述的擋油板的小端與所述的進油管相固連。這樣的設置的目的在于,便于擋油板、進油管和后蓋的連接,加工方便。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擋油板上具有集油槽,所述的集油槽沿后蓋內壁傾斜設置,所述的集油槽上具有與所述的儲油腔相連通的過油孔,所述的過油孔位于集油槽的下端。集油槽能夠增大本集油結構收集潤滑油的能力,并將潤滑油通過過油ロ輸送至儲油腔。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后蓋內側具有與儲油腔位置對應的凹槽。使儲油腔的空間更大,提高儲油量。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進油管與所述的擋油板固連的一端具有翻邊。增大進油管與擋油板接觸面積,便于將兩者固連。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擋油板的大端具有翻邊。增大擋油板與后蓋的接觸面積,便于將兩者固連。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擋油板和進油管通過焊接固連。 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擋油板和后蓋通過焊接固連。通過焊接的方式將擋油板、進油管和后蓋連為一體,整體的結構緊湊,并且能夠保證進油管與運轉軸的同軸度。在上述的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中,所述的進油管和擋油板的壁厚均為O. 5mm 1_。作為優選,進油管和擋油板的壁厚均為O. 5mm,節省了材料和后蓋的安裝空間。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的優點在于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的進油管和擋油板與后蓋焊接成一體式結構,結構緊湊,并且進油管和擋油板的壁厚更小,節省安裝空間;在焊接エ藝過程中保證了進油管和運轉軸的同軸度,降低了人工對中的難度,裝配方便;擋油板上還設置有集油槽,提高了本集油結構收集潤滑油的能力。附圖說明圖I是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的剖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后蓋的結構示意圖。圖中,I、后蓋;11、凹槽;2、運轉軸;21、上油道;22、泄油槽;3、進油管;4、擋油板;41、儲油腔;42、集油槽;5、運轉齒輪;6、滾針軸承。具體實施方式以下是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作進ー步的描述,但本技術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實施例一汽車變速器包括運轉軸2和后蓋I,運轉軸2上設置有運轉齒輪5和滾針軸承6。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設置在汽車的變速器上,用于收集變速器內的潤滑油,并將潤滑油輸送到運轉軸2上的運轉齒輪5和滾針軸承6上對其進行潤滑。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包括進油管3和擋油板4。具體來說,如圖I和圖2所示,運轉軸2上沿軸心線方向開設有貫通運轉軸2的上油道21,運轉軸2上還開設有分別用于連通上油道21與運轉齒輪5和滾針軸承6的泄油槽22。進油管3和換擋油板4分別位于運轉軸2和后蓋I之間。本實施例中,擋油板4呈喇叭形,擋油板4的大端上具有緊貼后蓋I的翻邊,擋油板4通過翻邊焊接固定在后蓋I上,擋油板4和后蓋I的空間形成儲油腔41 ;進油管3的一端穿設在運轉軸2的上油道21內,進油管3的另一端具有翻邊并通過焊接方式與擋油板4的小端固連,在焊接エ藝中保證了進油管3和運轉軸2的同軸度,降低了人工對中的難度,裝配方便。擋油板4上還具有進油ロ,進油ロ與儲油腔41相連通,儲油腔41通過進油管3與運轉軸2的上油道21相連通。后蓋I內側具有與儲油腔41位置對應的凹槽11,增大儲油腔41的空間,提高儲油量。本實施例中,進油管3和擋油板4的壁厚均為O. 5mm,節省材料,并且進油管3、擋油板4和后蓋I的結構緊湊,便于安裝。在實際的生產和制造過程中進油管3和擋油板4還可以為O. 5mm 1mm。本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的集油和送油過程是在變速器不工作時,后蓋I上流下的潤滑油經過進油ロ進入并儲存在儲油腔41內,此時一部分潤滑油已經經過進油管3進入上油道21內;當變速器開使工作后,運轉軸2轉動,上油道21內的潤滑油在離心カ的作用下通過泄油槽22到達運轉齒輪5和滾針軸承6并對其進行潤滑,儲油腔41內的潤滑油 不斷經過進油管3補充上油道21內的潤滑油,從而形成潤滑油的循環,起到持續和較好的潤滑效果。實施例ニ 本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與實施例一中的技術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擋油板4上還具有沿后蓋I內壁傾斜設置的集油槽42,集油槽42上具有與儲油腔41相連通的過油孔,過油孔位于集油槽42的下端。潤滑油能夠通過進油ロ進入集油槽42內并通過過油孔流入儲油腔41。集油槽42能夠進ー步增大本集油結構收集潤滑油的能力。實施例三本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與實施例一或實施例ニ中的技術方案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本實施例中,進油管3和擋油板4的壁厚均為1mm。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技術精神作舉例說明。本技術所屬
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技術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盡管本文較多地使用了后蓋I、凹槽11、運轉軸2、上油道21、泄油槽22、進油管3、擋油板4、儲油腔41、集油槽42、運轉齒輪5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變速器的集油結構,變速器包括運轉軸(2)和后蓋(1),運轉軸(2)上沿軸心線方向具有貫通運轉軸(2)的上油道(21),其特征在于,本集油結構設置在運轉軸(2)和后蓋(1)之間,包括進油管(3)和擋油板(4),所述的擋油板(4)與所述的后蓋(1)固連形成一儲油腔(41),所述的進油管(3)的一端與所述的擋油板(4)相固連,所述的進油管(3)另一端穿設在所述的上油道(21)內,所述的儲油腔(41)通過上述的進油管(3)與上油道(21)連通,所述的擋油板(4)上還具有與上述的儲油腔(41)相連通的進油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方少權,陳勇,羅大國,許梅蘭,趙福全,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