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該裝置包括進水管、出水管、進氣管、出氣管和兩個以上的換熱器;進水管設有進口,出水管設有出口,進氣管設有進煙口,出氣管設有出煙口;換熱器由殼體和設在殼體內的換熱管構成;殼體設有進氣口、出氣口及連通換熱管的進水口和出水口;進氣口和出氣口分別與殼體內部連通;各進水口分別連通同一進水管,各出水口分別連通同一出水管,各進氣口分別連通同一進氣管,各出氣口分別連通同一出氣管;進氣口、出氣口、進水口和出水口均設有閥門。由于換熱器彼此并聯,各換熱器的四個口均有閥門控制啟停,通過閥門定期切換換熱器的啟停,以確保系統中始終有一臺換熱器處于停止待命狀態,以實現換熱器的在線清理功能。(*該技術在2021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氣體余熱再利用技術,尤其涉及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能源消耗日益增加,城市大氣質量日益惡化的問題越發突出,節能已成為繼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之后的“第五能源”,節能減排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長遠戰略方針,也是一項極為緊迫的任務。回收余熱降低能耗對我國實現節能減排、環保發展戰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熱能動力方面能耗高、污染高的主要原因 之一就是煙氣排放,排煙問題一方面在于煙氣污染物的直接污染,另一方面就是排煙溫度過高,影響環境溫度。煙氣余熱回收技術是指降低排煙溫度回收能量,以及降低排煙溫度后收集煙氣中固體物質及對煙氣的再處理。在煙氣溫降的過程中,有的物質在不同的溫度下發生相變(如氣態氧化鋅在600°C時可轉化為固態)附著在系統內部。在現有的煙氣余熱回收技術中,通常采用將換熱器串聯連接在管路中,換熱器通常由殼體和設在殼體內的換熱管構成;殼體上設有進氣口、出氣口、進水口和出水口 ;進氣口和出氣口分別連通殼體內部;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連通換熱管,如圖I所示,以三個換熱器并排串聯為例進行說明,第一個換熱器50的進水口 51連接進水管I、進氣口 53連接進氣管3、出水口 52經出水管2連接第二個換熱器60的進水口 61、出氣口 54經出氣管4連接第二個換熱器60的進氣口 63 ;第二個換熱器60的出水口 62經出水管2連接第三個換熱器70的進水口 71,第二個換熱器60的出氣口 64經出氣管4連接第三個換熱器70的進氣口 73,第三個換熱器70的出水口 72連接出水管2、出氣口 74連接出氣管4。此種連接方式需在系統停止狀態下才能進行清理工作,影響了系統的正常運行;所以一般采用吹灰、振打、超聲波等簡單方法除灰,此類方法僅能處理干燥無粘接的灰塵,對于上述相變過程凝結在換熱器內壁的物質則無法清理,長期下去會影響系統的熱傳遞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缺陷,在系統運行狀態下完成對換熱器的徹底清理。本技術提供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包括進水管、出水管、進氣管、出氣管和兩個以上的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由殼體和設在所述殼體內的換熱管構成;所述殼體上設有進氣口、出氣口、進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進氣口和出氣口分別連通所述殼體內部;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連通換熱管,各個所述換熱器的進水口分別連通同一進水管,各個所述換熱器的出水口分別連通同一出水管,各個所述換熱器的進氣口分別連通同一進氣管,各個所述換熱器的出氣口分別連通同一出氣管;所述進氣口、出氣口、進水口和出水口均設有閥門。其中,每個所述換熱器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設在所述殼體頂部,每個所述換熱器的進氣口設在所述殼體上部一側,所述出氣口設在所述殼體底部。進一步地,所述殼體頂部固定連接有用于吊裝的吊環。特別是,所述換熱管呈U形。本技術提供的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向進氣管中通入高溫煙氣,高溫煙氣經進氣口進入換熱器的殼體內;同時向進水管通入冷卻水,冷卻水經進水口進入換熱器的換熱管內;換熱管內的冷卻水與殼體內的高溫煙氣進行熱交換后經出水口進入出水管排出;高溫煙氣在殼體內部與換熱管內的冷卻水進行熱交換后溫度降低,最后經出氣口排入出氣管最后排出;高溫煙氣中的部分物料在溫降過程中發生相變而凝結在換熱器殼體內壁;由于換熱器彼此并聯,每臺換熱器的四個口均有閥門控制啟停,通過閥門定期切換換熱器的啟停,以確保系統中始終有一臺換熱器處于停止待命狀態,以實現換熱器的在線清理功能。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I現有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換熱器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I-進水管; 2-出水管; 3-進氣管;4-出氣管; 5-換熱器; 6-殼體;7_換熱管; 8_閥門;9_吊環;51-進水口; 52-出水口; 53-進氣口;54-出氣口。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如圖2、3所示,本回收裝置包括進水管I、出水管2、進氣管3、出氣管4和兩個以上的換熱器5,換熱器5由殼體6和設在殼體6內的換熱管7構成;殼體6上設有進水口 51、出水口 52、進氣口 53和出氣口 54 ;進氣口 53和出氣口 54分別連通殼體6內部;進水口 51和出水口 52分別連通換熱管7,進水口51分別連通進水管1,出水口 52分別連通出水管2,進氣口 53分別連通進氣管3,出氣口 54分別連通出氣管4 ;進水口 51、出水口 52、進氣口 53和出氣口 54均設有閥門8。上述結構的回收裝置,向進氣管3中通入高溫煙氣,高溫煙氣經進氣口 53進入換熱器5的殼體6內;同時向進水管I通入冷卻水,冷卻水經進水口 51進入換熱管5的換熱管7內;換熱管7內的冷卻水與殼體6內的高溫煙氣進行熱交換后經出水口 52進入出水管2排出;高溫煙氣在殼體6內部與換熱管7內的冷卻水進行熱交換后溫度降低,最后經出氣口 54排入出氣管4最后排出;高溫煙氣中的部分物料在溫降過程中發生相變而凝結在換熱器5殼體6內壁;由于換熱器5之間彼此并聯,每臺換熱器5的進水口 51、出水口 52、進氣口 53和出氣口 54均有閥門8控制啟停,通過閥門8定期切換每臺換熱器5的啟停,以確保系統中始終有一臺換熱器5處于停止待命狀態,以實現換熱器5的在線清理功能。作為上述實施例的優選實施方式,換熱管7呈U形,如圖3所示,U形換熱管結構簡單,且相對同等數量的直線形換熱管換熱效率較高;為使殼體內部的高溫煙氣能與換熱管內的冷卻水充分接觸和方便閥門8與管道之間的連接,將進水口 51和出水口 52分別設在殼體6頂部,將進氣口 53設在殼體6上部一側,將出氣口 54設在殼體6底部。另外,殼體6頂部固定連接有用于吊裝的吊環9,以方便吊具通過該吊環9安裝換熱器。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 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技術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權利要求1.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包括進水管、出水管、進氣管、出氣管和兩個以上的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由殼體和設在所述殼體內的換熱管構成;所述殼體上設有進氣口、出氣口、進水口和出水口 ;所述進氣口和出氣口分別連通所述殼體內部;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連通所述換熱管,其特征在于,各個所述換熱器的進水口分別連通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煙氣余熱回收裝置,包括進水管、出水管、進氣管、出氣管和兩個以上的換熱器,所述換熱器由殼體和設在所述殼體內的換熱管構成;所述殼體上設有進氣口、出氣口、進水口和出水口;所述進氣口和出氣口分別連通所述殼體內部;所述進水口和出水口分別連通所述換熱管,其特征在于,各個所述換熱器的進水口分別連通同一進水管,各個所述換熱器的出水口分別連通同一出水管,各個所述換熱器的進氣口分別連通同一進氣管,各個所述換熱器出氣口分別連通同一出氣管;所述進氣口、出氣口、進水口和出水口處均設有閥門。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白勇,王人杰,汪浩,
申請(專利權)人:馬鞍山科達潔能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