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針織物,該編織方法用于編織適度地抑制了伸縮性的起口部。通過反復進行以下的工序α~δ,形成起口部:工序α.在使鉤掛于一方的針床(BB)的一側線圈(11)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11)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工序β.在相比在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側的空針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13);工序γ.在工序β之后,使鉤掛于另一方的針床(FB)的另一側線圈(12)移圈到位于形成方向(RS)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另一側線圈(12)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工序δ.在相比在工序γ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12)位于始端方向(LS)側的空針上形成另一側放針線圈(14)。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使用橫機編織向主要在一方的針床編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針床編織的另一側針織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具備通過該編織方法得到的起口部的針織物。
技術介紹
一直以來,使用橫機形成起口部,形成從該起口部分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另一側針織物部。該起口部一般通過向橫機的前針床的織針和后針床的織針交替地架設針織紗而形成。例如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如下的技術在前后交替地架設針織紗時,在各織針上形 成扭轉線圈,由此形成為繃緊的起口部。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4203414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在編織圖8所示的裙子(針織物)100時,有時從其一方的側端起口而在另一方的側端編織結束。該情況下,首先形成起口部101,編織從該起口部101分岔的前側針織物部20F和后側針織物部20B。并且,在裙子100的成為另一個側端的位置,通過壓圈處理將前側針織物部20F和后側針織物部20B接合,形成為裙子100的編織結束部102。在此處,上述起口部通過向前后的針床交替地供給針織紗而形成,因此相比接續起口部而形成的一側針織物部和另一側針織物部伸縮性優良。相對于此,編織結束部102的壓圈處理中形成重疊線圈,該重疊線圈約束針織物的伸展,因此編織結束部102的伸縮性具有比起口部101的伸縮性差的傾向。在校正上述起口部101和編織結束部102的伸縮性的不平衡的情況下,可考慮利用能夠提高編織結束部102的伸縮性的編織方法、或能夠抑制起口部101的伸縮性的編織方法。但是,后者的編織方法在目前并未充分探討。本專利技術鑒于上述情況而創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用于編織適度抑制了伸縮性的起口部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及具有應用該方法編織的起口部的針織物。本專利技術針織物的編織方法,涉及用于使用橫機編織向主要在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另一側針織物部分岔的起口部的針織物的編織方法,其中,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前后一對針床,前后的針床的至少一方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該本專利技術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特征在于,設在針床的長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口部的方向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為始端方向時,通過反復進行以下的工序α I形成所述起口部?!谑广^掛于一方的針床的一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ぁぁぴ谙啾仍谒龉ば颚林行纬傻男碌囊粋染€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ぁぁぴ谒龉ば颚轮?,使鉤掛于另一方的針床的另一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另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一側線圈?!谙啾仍谒龉ば颚粗行纬傻男碌牧硪粋染€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另一側放針線圈。上述本專利技術針織物的編織方法中,使用圖I (A) (D)簡單說明工序α、β的具體的步驟。圖I中的短線表示一方的針床的織針I 3。此外,工序Y、δ的步驟與工序α、β的步驟相同,因此省略說明。首先,如圖I (A)所示在一方的針床的織針I上鉤掛一側線圈11。使該一側線圈 11向形成方向RS側的織針2 (不限于織針2)移動(參照圖I (B)),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11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參照圖1(C))。該一系列的編織是工序α。接著,在相比在圖I (C)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11位于始端方向LS側的空針(該圖中,通過在工序α中使既有的一側線圈11移動而得到的空針(織針I))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13(參照圖I (D))。該編織為工序β。在此處,在工序α中新形成的一側線圈11和第一放針線圈13 (圖I中未示出的另一側線圈、另一側放針線圈也同樣)與圖I (D)不同,可以是從紙面進深側向近前側拉出的線圈,也可以是扭轉后的線圈。另外,在工序α中形成的一側線圈11和在工序β中形成的第一放針線圈13可以在使給紗構件向形成方向RS移動的期間形成,也可以在使給紗構件向其相反方向移動的期間形成。而且,從工序α的一側線圈11與一側放針線圈13之間的針織紗的連接并未特別限定。但是,通過適宜地選擇它們,能夠提高制成的針織物的美觀。作為本專利技術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一方式,優選具備下述工序α ’和工序Y ’?!诘讦谴蔚墓ば颚梁凸ば颚轮g、或第η次的工序β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側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一側追加線圈。…在第η次的工序Y和工序δ之間、或第η次的工序δ之后,形成在第η-I次的工序δ中形成的另一側放針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另一側追加線圈。此外,不言自明,η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數。關于上述工序α’使用圖I (E) (G)簡單地進行說明(雖然省略了說明,但工序Y'與工序α’同樣地進行)。首先,從圖I (D)的狀態開始進行第2次的工序α。具體而言,使一側線圈11向形成方向RS側移動(圖1(E)),形成移動后的一側線圈11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11 (圖I (F))。接著,作為工序α’,形成在第I次的工序β中形成的一側放針線圈13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一側追加線圈17 (圖I (G))。最后,作為第2次的工序β,在通過圖I (E)中的一側線圈11的移動形成的空針(織針2)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13 (圖I (H))。此外,該工序α’也可以在第2次的工序β之后進行。作為本專利技術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的一方式,優選,在所述工序α (工序Y)中形成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時,使向針床供給針織紗的給紗構件移動直至通過所述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位置,由此形成為從所述給紗構件延伸的針織紗橫穿所述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的狀態。并且,優選,然后,使所述給紗構件反轉,從所述針織紗橫穿既有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一側的相反側向該橫穿一側拉出所述針織紗,由此形成新的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本專利技術針織物涉及如下的針織物,其具備起口部和從該起口部向彼此不同的方向分岔的一側針織物部及另一側針織物部,使用橫機編織成,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前后一對針床,前后的針床的至少一方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起口部由單根針織紗或拉齊的多根針織紗連續地編織成的多個單元構成。各單元包括相對于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傾斜的一側線圈、在一側線圈之后編織且相比一側線圈在一側線圈傾斜的方向的相反側配置的一側放針線圈、在一側放針線圈之后編織且相對于另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傾斜的另一側線圈、在另一側線圈之后編織且相比另一側線圈在另一側線圈傾斜的方向的相反側配置的另一側放針線圈。另外,第η個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相對于第η-I個一側線圈(另一側線圈)形成。而且,在一側放針線圈(另一側放針線圈)的縱行方向上形成一側針織物部(另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 此外,不言自明,η為2以上的正的自然數。作為本專利技術針織物的一方式,優選,各單元還具備在一側放針線圈和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之間形成的一側追加線圈、在另一側放針線圈和另一側針織物部的線圈之間形成的另一側追加線圈。專利技術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針織物的編織方法,能夠編織具備具有相比現有技術被抑制的伸縮性的起口部的本專利技術針織物。該起口部的伸縮性適度地被抑制是因為,構成該起口部的單元的一側線圈、一側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針織物的編織方法,用于使用橫機編織向主要在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一側針織物部和主要在另一方的針床上編織的另一側針織物部分岔的起口部,其中,所述橫機至少具有前后一對針床,前后的針床的至少一方能夠左右橫移,且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其特征在于,在設在針床的長度方向上依次形成所述起口部的方向為形成方向而其反方向為始端方向時,通過反復進行以下工序,形成所述起口部:工序α,在使鉤掛于一方的針床的一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一側線圈;工序β,在相比在所述工序α中形成的新的一側線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一側放針線圈;工序γ,在所述工序β之后,使鉤掛于另一方的針床的另一側線圈移圈到位于所述形成方向側的織針后,形成該移動后的另一側線圈的在縱行方向上接續的新的另一側線圈;工序δ,在相比在所述工序γ中形成的新的另一側線圈位于始端方向側的空針上形成另一側放針線圈。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上道和也,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島精機制作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