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種設計自由度高、能夠使可動觸點與固定觸點可靠地接觸且操作感良好的開關。在開關(1)中,同轉動桿(6)的移動相聯動,可動觸點端子(5)被推壓并變形,可動觸點部(4)在與固定觸點部(3a)接觸的位置和處于未接觸的位置之間移動,在模制殼體(7)的側壁部(11a)內側具備固定觸點支承壁部(12),在固定觸點支承壁部(12)的內側面露出固定觸點部,可動觸點端子(5)具備:配置于側壁部與可動觸點支承壁部之間的彈性可動部(21),和從彈性可動部的一端迂回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端部而向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固定觸點部側彎曲的形狀的彎曲部,配置于彎曲部前端側的可動觸點部在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內側同固定觸點部接觸。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用于檢測各種電子設備中的記錄介質出入等的檢測用開關、或者作為復位用開關等使用的杠桿開關等開關。
技術介紹
以往,在便攜式電話機等便攜式終端設備、或便攜式音頻播放器、數碼相機等電子設備中,作為檢測IC卡或CD等記錄介質的插入狀態的機構、或者作為復位(初始化動作)用開關,使用了隨著轉動桿的轉動動作而進行開、關動作的杠桿開關。這種杠桿開關,例如已知有圖5所示的結構(例如專利文獻1),其具備中空箱形的模制殼體100 ;具有在模制殼體100的側壁部內表面露出的固定觸點101的固定觸點端·子;收容于模制殼體100內的呈彈簧狀的可動觸點端子102 ;可轉動地被支承于模制殼體100的轉動桿103??蓜佑|點端子102以其一端部與公共端子105連接的狀態被固定在模制殼體100上,通過將轉動桿103轉動到圖中用虛線表示的推入位置,該可動觸點端子102被轉動桿103推壓并以固定部102a為基點發生彈性變形,從而可動觸點104沿著側壁部移動到與固定觸點101接觸的位置,開關處于開狀態。另一方面,當解除作用于轉動桿103的力時,利用可動觸點端子102的彈性力將轉動桿103推回到圖中用實線表示的原點位置,通過移動到兩觸點101、104處于非接觸的位置,開關處于關狀態。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7-220517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但是,如上所述的現有技術中,從結構上的觀點產生不能將固定觸點部和可動觸點端子的固定部設于相同側壁部等制約,從而可動觸點端子的形狀或動作方向受限制,存在設計自由度低的問題。另外,在這樣的杠桿開關中,如果可動觸點端子的作為板簧而作用的部分的長度變短,則有利于實現小型化,但另一方面,作為板簧而作用的部分越短、其相應的負荷變大而存在容易疲勞的問題,有可能導致壽命縮短。再者,通過杠桿動作使可動觸點部移動時,難以使可動觸點部與固定觸點部可靠地接觸,杠桿所產生的推壓力向可動觸點部的移動方向分散,從而有可能無法獲得足夠的固定觸點部和可動觸點部的接觸壓力。因此,本專利技術鑒于這樣的現有問題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設計自由度高、能夠使可動觸點部與固定觸點部可靠地接觸且操作感良好的開關。為了解決如上所述的現有技術的問題并達到預期的目的,技術方案I記載的開關的專利技術特征是,其具備模制殼體,具有平板狀的基板部及從該基板部的側緣立起的形狀的側壁部;固定觸點端子,具有在該模制殼體內露出的固定觸點部;可動觸點端子,呈彈簧狀,其一端部固定在所述模制殼體上,在另一端部形成有與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的可動觸點部;操作部件,可移動地被支承在所述模制殼體上;所述可動觸點端子同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動相聯動而被推壓并變形,所述可動觸點部可在與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的位置和處于未接觸的位置之間移動,其中,所述模制殼體在所述側壁部的內側具備固定觸點支承壁部,在該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內側面露出所述固定觸點部;所述可動觸點端子具備配置于所述側壁部與可動觸點支承壁部之間的彈性可動部,和從該彈性可動部的一端迂回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端部而向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固定觸點部側彎曲的形狀的彎曲部,配置于該彎曲部前端側的所述可動觸點部在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內側同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技術方案2記載的專利技術特征是,在技術方案I的結構基礎上,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形成為沿所述側壁部的方向的固定觸點部一側向內傾斜的形狀。技術方案3記載的專利技術特征是,在技術方案I或技術方案2的結構基礎上,所述操作部件是可轉動地被支承于所述基板部的轉動桿。 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開關,如上所述地具備模制殼體,具有平板狀的基板部及從該基板部的側緣立起的形狀的側壁部;固定觸點端子,具有在該模制殼體內露出的固定觸點部;可動觸點端子,呈彈簧狀,其一端部固定在所述模制殼體上,在另一端部形成有與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的可動觸點部;操作部件,可移動地被支承在所述模制殼體上;所述可動觸點端子同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動相聯動而被推壓并變形,所述可動觸點部可在與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的位置和處于未接觸的位置之間移動,其中,所述模制殼體在所述側壁部的內側具備固定觸點支承壁部,在該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內側面露出所述固定觸點部;所述可動觸點端子具備配置于所述側壁部與可動觸點支承壁部之間的彈性可動部,和從該彈性可動部的一端迂回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端部而向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固定觸點部側彎曲的形狀的彎曲部,配置于該彎曲部前端側的所述可動觸點部在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內側同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所以,可動觸點端子的可彈性變形部分的長度可取得較長,從而減輕疲勞謀求長壽命化,并且增加可動觸點端子形狀等的設計自由度。另外,在本專利技術中,由于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形成為沿所述側壁部的方向的固定觸點部側向內傾斜的形狀,所以,由操作部件產生的推壓力難以分散,在兩觸點間能夠獲得足夠的接觸壓力,同時獲得良好的操作感覺。再者,在本專利技術中,由于所述操作部件是可轉動地被支承于所述基板部的轉動桿,所以,能夠將推入方向的力轉換成轉動方向的力,從而使可動觸點端子較好地變形。附圖說明圖I是示出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開關的一例的俯視圖。圖2是示出取下該開關的屏蔽罩的狀態的俯視圖。圖3是示出該開關的動作狀態的、取下屏蔽罩的狀態的俯視圖。圖4是示出圖2中的可動觸點端子的俯視圖。圖5是概略示出現有杠桿開關的一例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I :開關2 :外殼3:固定觸點端子4 :可動觸點部5 :可動觸點端子6 :轉動桿7 :模制殼體8 :屏蔽罩10:基板部11:側壁部12:固定觸點支承壁部13 :端子壓入部14 :公共端子20 :支承固定部 21:彈性可動部22:彎曲部23 :被操作部24 :觸點支承部25 :迂回部段26 :傾斜延伸部27 :折返部30 :轉動軸31轉動部32 :操作部33 :推壓部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圖f圖4所示的實施例說明本專利技術涉及的開關的實施方式。還有,圖中附圖標記I是杠桿式開關。該開關I具備外殼2,呈中空箱形;固定觸點端子3,具有在外殼2內露出的固定觸點部3a ;板簧狀的可動觸點端子5,其一端固定于外殼2,在另一端形成有與固定觸點部3a接觸的可動觸點部4 ;以及轉動桿6,作為可轉動地被支承在外殼2上的操作部件。通過該轉動桿6在圖I中用實線表示的規定的原點位置與圖I中用虛線表示的規定的推入位置之間進行轉動動作,從而進行開、關狀態的切換。組合絕緣樹脂制成的模制殼體7和金屬材料制成的屏蔽罩8,外殼2形成為中空箱形。如圖2、圖3所示,模制殼體7具備平板狀的基板部10和從基板部10的側緣立起的形狀的各側壁部I la、I lb、11c,與基板部10對置的一側開放而形成,與該基板部10對置的開放面部被屏蔽罩8封閉。另外,在該模制殼體7的一個側壁部Ila的內側形成有固定觸點支承壁部12。固定觸點支承壁部12形成為從基板部10內側面朝垂直方向立起的壁體在沿側壁部Ila的方向上連續的形狀,在其內側面、即另一個側壁部Ilb—側的相對于轉動桿6相反側的端部,露出有固定觸點部3a。另外,固定觸點支承壁部12形成為沿側壁部Ila的方向的固定觸點部3a—側、SP前端側向內(即另一個側壁部Ilb側)傾斜的形狀。固定觸點端子3成一體地具備平板狀的固定觸點部3a和連接端子部3b,該連接端子部3b通過焊接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開關,具備:模制殼體,具有平板狀的基板部及從該基板部的側緣立起的形狀的側壁部;固定觸點端子,具有在該模制殼體內露出的固定觸點部;可動觸點端子,呈彈簧狀,其一端部固定在所述模制殼體上,在另一端部形成有與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的可動觸點部;操作部件,可移動地被支承在所述模制殼體上;所述可動觸點端子同所述操作部件的移動相聯動而被推壓并變形,所述可動觸點部可在與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的位置和處于未接觸的位置之間移動,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制殼體在所述側壁部的內側具備固定觸點支承壁部,在該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內側面露出所述固定觸點部;所述可動觸點端子具備:配置于所述側壁部與可動觸點支承壁部之間的彈性可動部,和從該彈性可動部的一端迂回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端部而向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固定觸點部側彎曲的形狀的彎曲部,配置于該彎曲部前端側的所述可動觸點部在所述固定觸點支承壁部的內側同所述固定觸點部接觸。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加藤裕一,松浦淳紀,
申請(專利權)人:SMK株式會社,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