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光面的色相不均及照度不均少的平面發光組件。為此,本發明專利技術在設置有反射膜(17)的基板(12)上安裝有多個發光元件(18)。并將第1透明樹脂層(24)配置成封裝發光元件(18)的形式,將第2透明樹脂層(26)配置成與第1透明樹脂層(24)之間夾有空氣層(25)的形式。在第1及第2透明樹脂層內分散配置有對來自發光元件(18)的放射光進行波長轉換的熒光體,對該熒光體進行選擇,使得在從外部觀察第2透明樹脂層(26)時能夠觀察到模擬白色光。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薄型平面發光組件。
技術介紹
以往,大多使用熒光燈、電燈作為照明用燈具。近年來,作為這些燈具的替代品,已從消耗電力及壽命的角度出發而開發出了各種使用發光二極管的白色發光裝置。發光二極管所發出的光的指向性強且發光面積小。因此,難以通過單獨的發光二極管而實現以均勻的亮度對大范圍進行照明。因此,已考慮了并聯使用多個發光二極管的 燈具,但如果在發光二極管的正上方和周邊部產生大的亮度不均,則會引起照度不均。因此,為了減少照度不均,已實行了在發光二極管的出射面的上方設置擴散透鏡或擴散片的方案。但這樣的擴散透鏡或擴散片存在下述問題不僅會引起光量降低,還會導致成本增加。相比之下,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照明裝置,該裝置具備用于對來自光源的光進行導光的透鏡,并在透鏡的入射面和作為發光面的外側表面之間配置有空氣層,所述空氣層用于增加從光源發出的光與光源主光軸所成的角度。該裝置由于可利用空氣層使從光源發出的光到達較寬的范圍,因此可實現發光面的均勻發光。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7-287448號公報
技術實現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問題對于專利文獻I中記載的技術而言,可以認為,其僅能使從光源發出的光透過透鏡,因此盡管能夠改善發光面的照度不均,卻無法克服色相不均。本專利技術鑒于上述背景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減少發光面的色相不均及照度不均、實現模擬白色光的照明的技術,該技術涉及使用發光二極管等發光元件的薄型平面發光組件。解決問題的方法本專利技術的某一實施方式的平面發光組件具備設置有反射膜的平面狀基板、安裝于所述基板的反射膜側的發光元件、配置成至少能夠封裝所述發光元件的形式的第I透明樹脂層、以及在與第I透明樹脂層之間夾設有空氣層的第2透明樹脂層。在第I及第2透明樹脂層內分散配置有對來自發光元件的放射光進行波長轉換的熒光體,選擇該熒光體,使得在從外部觀察第2透明樹脂層時能夠觀察到模擬白色光。根據該實施方式,通過使第I及第2透明樹脂層之間隔著空氣層,可以使由發光元件發射出的光擴散至寬范圍,從而獲得照度不均少的平面發光組件。另外,通過設置2層分散有熒光體的透明樹脂層,可以以色相不均少的模擬白色光進行照明。對于本專利技術的平面發光組件而言,也可以設定第I及第2透明樹脂層的厚度、配置于第I透明樹脂層和第2透明樹脂層之間的空氣層的厚度、以及熒光體的濃度,使得在從外部觀察第2透明樹脂層時能夠觀察到亮度基本均勻的模擬白色光。對于本專利技術的平面發光組件而言,發光元件可以發射紫外光或短波長的可見光,熒光體包含將來自發光元件的放射光轉換為黃色光的第I熒光體和將來自發光元件的放射光轉換為藍色光的第2熒光體。本專利技術的平面發光組件還可以進一步具備相對于可見光透明或半透明的外罩。第2透明樹脂層可設置于外罩的基板側表面。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本專利技術,可提供一種使用發光二極管等發光元件的薄型平面發光組件,其能夠減少發光面的色相不均及照度不均、實現模擬白色光的照明。 附圖說明本專利技術的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平面發光組件的概略剖視圖。(a)、(b)是示出基板上的發光元件的配置的圖。模式性地示出平面發光組件的發光模式的圖。(a)、(b)是示出封裝發光元件的第I透明樹脂層的變形例的圖。符號說明10平面發光組件12 基板17反射膜18發光元件24第I透明樹脂層25空氣層26第2透明樹脂層28板狀外罩具體實施例方式圖I是本專利技術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平面發光組件10的概略剖視圖。平面發光組件10在基板12上形成有多對電極14(陽極)及電極16 (陰極)。在各電極14上,通過固定部件20固定有發光元件18。發光元件18和電極14通過固定部件20導通,發光元件18和電極16通過電線22導通。基板12上設置有一體地覆蓋多個發光元件18的第I透明樹脂層24。形成第I透明樹脂層24,使得與發光元件18的光出射面18a垂直方向上的厚度L均勻。第I透明樹脂層24內分散有兩種熒光體,這兩種熒光體受到由發光元件18發出的光的激發,發出互成補色關系的光。多個發光元件18可以如圖2(a)所示地在基板12上排列成格子狀,也可以如圖2(b)所示地在基板12上排列成交錯(千鳥)狀。發光元件18之間的間隔例如為2 15mm。繼續說圖1,在基板12上未設置上述電極14、16及發光元件18的區域形成有反射膜17。作為反射膜17的形成方法,包括下述方法。首先,在基板12上形成電極部分,對于該電極部分,在設置有掩模的狀態下在其上實施白色丙烯酸類、氨基甲酸酯類、有機硅類、氟類、或丙烯酸/有機硅類的反射涂布。然后,取下掩模,固定發光元件18。這樣一來,即使受到由發光元件18向上方發射的光的激發的熒光體所發出的光是朝向基板12的,也可以通過反射膜17而再次向上方反射。由此,即使是由熒光體產生的光中朝向基板12側的光,也能夠有效地用于照明,因此可謀求光導出效率的提高。需要說明的是,反射膜17可以是鋁、銀等金屬膜,也可以通過蒸鍍、濺射、鍍敷等方式形成反射膜17。基板12優選由不具有導電性但導熱性高的材料形成,例如,可使用陶瓷基板(氮化鋁基板、氧化鋁基板、莫來石基板、玻璃陶瓷基板)、環氧玻璃基板等。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在電極14、16的下方形成絕緣層,則可以使用金屬基板(優選鋁、銅、黃銅等導熱率高的材質)、SiC基板、碳基板、金屬與碳的復合基板等。電極14及電極16是由金、銅等金屬材料形成的導電層。作為發光元件18,可使用例如發射紫外線或短波長可見光的LED、LD等。作為具 體例,可列舉InGaN類化合物半導體。InGaN類化合物半導體根據In的含量不同,其發光波長范圍發生改變。顯不的趨勢為1η的含量多時,發光波長為長波長;In的含量少時,發光波長為短波長。但已確認到,當峰值波長達到400nm附近左右時,含有In的InGaN類化合物半導體在發光時的量子效率最高。本實施方式的發光元件18優選發射在38(T420nm的波長范圍具有峰值波長的紫外線或短波長可見光。固定部件20例如為銀糊等導電性粘接劑或金錫共晶焊料等,將發光元件18的下表面固定于電極14,使發光兀件18的下面側電極和基板12上的電極14電連接。電線22為金線等導電部件,其通過例如超聲波熱壓合等與發光元件18的上面側電極及電極16接合,使兩者電連接。第I透明樹脂層24通過后述分散有熒光體的粘合劑部件將包含多個發光元件18的基板12的上表面一體地封裝。第I透明樹脂層24可通過下述方法形成例如,制作在液態或凝膠狀的粘合劑部件中混入有熒光體的熒光體糊料,然后,在基板12的上表面將該熒光體糊料涂布成板狀,然后,使熒光體糊料的粘合劑部件固化。作為粘合劑部件,可使用例如有機硅樹脂、環氧樹月旨、氟樹脂、溶膠-凝膠二氧化硅('/> - ^ ^ '> U力)、丙烯酸樹脂、乙烯基酯樹脂、聚酯樹月旨、降冰片烯樹脂、氯乙烯樹脂等。由于本實施方式的平面發光組件使用紫外線或短波長可見光作為激發光源,因此,最優選使用耐光性優異的有機硅樹脂。在第I透明樹脂層24上與基板12相反一側的區域,隔著空氣層25配置有相對于可見光透明或半透明的樹脂制或玻璃制板狀外罩28。空氣層在例如廣5_之間選擇。板狀外罩28的基板12側的表面涂布形成有第2透明樹脂層26。與第I透明樹脂層24同樣地,第2透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平面發光組件,其具備:設置有反射膜的平面狀基板;安裝于所述基板的反射膜側的發光元件;第1透明樹脂層,其被配置成至少能夠封裝所述發光元件;以及第2透明樹脂層,其被配置成在與所述第1透明樹脂層之間夾有空氣層,其中,在所述第1及第2透明樹脂層內分散配置有對來自所述發光元件的放射光進行波長轉換的熒光體,對所述熒光體進行選擇,使得在從外部觀察所述第2透明樹脂層時能夠觀察到模擬白色光。
【技術特征摘要】
...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大長久芳,伊藤和弘,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小糸制作所,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