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多路MPPT電路及太陽能光伏逆變器,涉及太陽能發電技術領域,該多路MPPT電路,包括:多條MPPT支路,每條MPPT支路均設有兩個輸入端及兩個輸出端,第一輸入端和第一輸出端之間設有儲能單元(1)和整流單元(2),儲能單元(1)的第一端與第一輸入端連接,整流單元(2)的第一端與第一輸出端連接,儲能單元(1)的第二端和整流單元(2)的第二端連接,且連接點與開關管單元(3)的第一端連接,開關管單元(3)的第二端分別與第二輸入端和第二輸出端連接。本發明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多條MPPT支路并聯,并根據多條MPPT支路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開關管導通時間,使各條支路上的MPPT點一致,以降低施工難度,最大程度發揮BIPV系統的發電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太陽能發電
,特別涉及一種多路MPPT電路及太陽能光伏逆變器。
技術介紹
隨著世界環境問題不斷被重視以及國家的能源戰略問題,大規模開發新型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重視,新能源產業成為國際上發展最快的行業,太陽能發電將在二i 世紀超過核電成為最重要的基礎能源之一,建筑集成光伏(Building IntegratedPhotovoltaic, BIPV)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BIPV將占領60%光伏發電市場份額,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光伏逆變器是光伏發電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關鍵環節,建筑集成光伏產生的直流電必須通過光伏逆變器轉化成交流電之后才能并網發電或離網使用。目前的光伏逆變器都是根據普通平板太陽能電池設計的,不能很好的適應BIPV的特性多支路結構,各支路最大功率點跟蹤(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ing,MPPT)點不一致。現行的光伏逆變器是通過多條支路的串行連接,不能很好的發揮BIPV的特性,并且造成BIPV施工復雜,發電效率低下。因此很有必要設計設計一種多路MPPT電路,以很好的適應BIPV的特性,降低施工難度,提高BIPV發電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一 )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解決建筑集成光伏系統中施工難度大,發電效率低的問題。( 二 )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多路MPPT電路,包括多條MPPT支路,每條MPPT支路均設有兩個輸入端及兩個輸出端,第一輸入端和第一輸出端之間設有儲能單元和整流單元,所述儲能單元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單元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儲能單元的第二端和所述整流單元的第二端連接,且連接點與開關管單元的第一端連接,所述開關管單元的第二端分別與第二輸入端和第二輸出端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輸入端和所述儲能單元之間還設有第一濾波單元。優選地,所述第一濾波單元為濾波電容Cl,所述第一輸入端和所述儲能單元的連接點與所述濾波電容Cl的正極連接,所述濾波電容Cl的負極分別與所述第二輸入端和第二輸出端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輸出端和所述整流單元之間還設有第二濾波單元。優選地,所述第二濾波單元為濾波電容C2和濾波電容C3,所述第一輸出端和所述整流單元的連接點分別與所述濾波電容C2的第一端和所述濾波電容C3的正極連接,所述濾波電容C2的第二端分別與所述第二輸入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連接,所述濾波電容C3的負極分別與所述第二輸入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連接優選地,所述儲能單元為儲能電感,所述儲能電感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儲能電感的第二端分別與所述開關管單元和所述整流單元連接。優選地,所述開關管單元為IGBT管,所述IGBT管的集電極與所述儲能單元連接,所述IGBT管的發射極分別與所述第二輸入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連接。優選地,所述整流單元包括整流二極管,所述整流二極管的陽極分別與所述儲能單元和所述開關管單元連接,所述整流二極管的陰極與所 述第一輸出端連接。本專利技術還公開了一種采用所述的多路MPPT電路的太陽能光伏逆變器,包括多個太陽能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數量相同支路數的多路MPPT電路和直流交流轉換電路,其中,每個太陽能電池的兩個輸出端分別與所述多路MPPT電路中對應支路的兩個輸入端連接,所述多路MPPT電路中每條MPPT支路的第一輸出端相互連接,且連接點與所述直流交流轉換電路的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多路MPPT電路中每條MPPT支路的第二輸出端相互連接,且連接點與所述直流交流轉換電路的第二輸入端連接。(三)有益效果本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多條MPPT支路并聯,并根據所述多條MPPT支路的情況選擇合適的開關管導通時間,使各條支路上的MPPT點一致,以降低施工難度,最大程度發揮BIPV系統的發電效率。附圖說明圖I是按照本專利技術一種實施方式的多路MPPT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中所不的多路MPPT電路中一條支路的結構不意圖;圖3是圖I中所示的多路MPPT電路中各條MPPT支路的IGBT管的開啟相位示意圖;圖4是采用圖I所示的多路MPPT電路的太陽能光伏逆變器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專利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如圖I所示,本實施方式的多路MPPT電路包括四條支路來說明本專利技術,但不限定本專利技術的范圍,包括四條MPPT支路,下面以其中的一條支路來具體說明本專利技術,如圖2所示,每條MPPT支路均設有兩個輸入端及兩個輸出端,第一輸入端和第一輸出端之間設有儲能單元I和整流單元2,所述儲能單元I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單元2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儲能單元I的第二端和所述整流單元2的第二端連接,且連接點與開關管單元3的第一端連接,所述開關管單元3的第二端分別與第二輸入端和第二輸出端連接。所述儲能單元I為儲能電感LI,所述儲能電感LI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儲能電感LI的第二端分別與所述開關管單元3和所述整流單元2連接。所述開關管單元3為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Transistor, IGBT),該IGBT管即為圖2中DGl和Ql的組合,所述IGBT管的集電極分別與所述儲能單元I和所述整流單元2連接,所述IGBT管的發射極分別與所述第二輸入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連接。所述整流單元2包括整流二極管D1,所述整流二極管Dl的陽極分別與所述儲能單元I和所述開關管單元3連接,所述整流二極管Dl的陰極與所述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一輸入端和所述儲能單元I之間還設有第一濾波單元4,所述第一濾波單元4為濾波電容Cl,所述第一輸入端和所述儲能單元I的連接點與所述濾波電容Cl的正極連接,所述濾波電容Cl的負極分別與所述第二輸入端和第二輸出端連接。所述第一輸出端和所述整流單元2之間還設有第二濾波單元5,所述第二濾波單元5為濾波電容C2和濾波電容C3,所述第一輸出端和所述整流單元的連接點分別與所述濾波電容C2的第一端和所述濾波電容C3的正極連接,所述濾波電容C2的第二端分別與所述 第二輸入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連接,所述濾波電容C3的負極分別與所述第二輸入端和所述第二輸出端連接。本專利技術的多路MPPT電路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案,每條支路可根據現場情況靈活調MiF. O本專利技術的多路MPPT電路中IGBT管的控制采用等頻率、均相位的方法,即多路boost電路的開關管的開關頻率一致,對于圖I所示的多路MPPT電路,可將各條MPPT支路的IGBT管的開啟相位(此處的IGBT管的門極為高電平時開啟)設置為依次相差360度/支路數(圖中的2 π即代表360度),如圖3所示,這種控制方法可不增加濾波電容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降低輸出電壓的紋波電壓。如圖2所示,以一條支路說明所述多路MPPT電路的工作原理當IGBT管導通時,二極管Dl截止(t = O DTs),輸入電壓(即第一輸入端PVl+和第二輸入端PVl-之間的電壓)向能量傳遞電感LI充磁,輸出電壓(即第一輸出端DCl和第二輸出端DC-之間的電壓)靠濾波電容C2和C3維持;當IGBT管截止時,二極管Dl導通(t = DTs Ts),電感LI把前一階段貯存的能量全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多路MPPT電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條MPPT支路,每條MPPT支路均設有兩個輸入端及兩個輸出端,第一輸入端和第一輸出端之間設有儲能單元(1)和整流單元(2),所述儲能單元(1)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單元(2)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輸出端連接,所述儲能單元(1)的第二端和所述整流單元(2)的第二端連接,且連接點與開關管單元(3)的第一端連接,所述開關管單元(3)的第二端分別與第二輸入端和第二輸出端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建芳,黃聚永,魏路,盧學祥,龔馨宇,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七星華創弗朗特電子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