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譯碼方法及裝置。其中,該方法包括:第一譯碼器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第二譯碼器根據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對上述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二譯碼結果;將第一譯碼結果與第二譯碼結果進行比較,在第一譯碼結果與第二譯碼結果一致的情況下,確定第一譯碼器對軟信息進行譯碼成功。通過本發明專利技術,可以提高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譯碼的準確性和用戶設備的系統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譯碼方法及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通信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譯碼方法及裝置。
技術介紹
第三代合作伙伴關系項目(3GPP)提出了3GPP空中技術的長期演進(LTE)系統。LTE系統需要實現更低的延遲、更高的用戶數據率、更大的系統容量、更大的覆蓋和更低的成本支持多天線技術。為滿足其對實時業務、廣播及多播業務的高速率傳輸要求,在信道編譯碼技術方面,LTE系統采用了咬尾卷積編碼和Turbo編碼。咬尾卷積編碼把將要被編碼的數據塊的最后幾個比特作為編碼器中寄存器的初始狀態,迫使每一個碼字在開始和結尾有相同的狀態。這種編碼方法在提高編碼效率的同時,增加了譯碼的復雜度,因為譯碼器并不知曉編碼器的初始狀態。由于譯碼器沒有任何關于網格圖初始狀態的信息,最大似然(ML)譯碼要求在每一次單獨的Viterbi譯碼時,都要將所有狀態中的一個狀態作為它的開始和結束狀態,最后選擇最佳度量的路徑。由于ML譯碼的計算復雜度很高,很多低復雜度的譯碼算法陸續被提出,這些譯碼算法多是基于循環維特比算法(CVA)的。CVA利用咬尾編碼的回環特性,將接收到的數據塊重復幾次,構成長序列來進行維特比譯碼,直到滿足停止條件。在信道條件快速變化的移動通信中,接收到的經過咬尾卷積編碼的數據可能出現很大的錯誤,惡化了CVA的算法的收斂,增加了譯碼時間的可變性。在這種情況下,兩步維特比算法(TSVA)的提出,使得譯碼時間固定。TSVA進行兩次不同的Viterbi譯碼。第一步估計具有最大似然值的狀態,第二步用前面估計出的狀態作為始末狀態,進行一次傳統的Viterbi譯碼,但TSVA算法的性能不高。不論數據的長短,ML算法的性能都高于其他算法,但是這樣的優勢是以計算復雜度為代價的。因為ML算法的計算復雜度是按照編碼器中寄存器的個數呈指數增長的,對于實時性要求很高的通信系統而言,會產生很大的延時。對于LTE系統而言,可以支持的業務信道數據量很大。在大數據量的情況下,如果對每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TimeInterval,簡稱為TTI)的控制信道使用ML算法,會存在兩個問題:a)數據計算占用大量的處理時間,影響整個系統的性能;b)沒有對檢測到的信息進行校驗,可能導致誤檢率較高。針對相關技術中數據計算占用時間長以及誤檢率較高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譯碼方法及裝置,以至少解決上述問題之一。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譯碼方法,包括:第一譯碼器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第二譯碼器根據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二譯碼結果;將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進行比較,在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一致的情況下,確定所述第一譯碼器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成功。優選地,所述屬性信息包括:檢測到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位置、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長度。優選地,所述屬性信息還包括:控制信道粒子聚合度。優選地,所述第一譯碼器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譯碼器對所述軟信息進行全盲檢測,得到所述第一譯碼結果及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優選地,所述方法還包括:在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下,確定所述第一譯碼器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時發生誤檢。根據本專利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譯碼裝置,包括:第一譯碼單元,用于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第二譯碼單元,用于根據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二譯碼結果;比較單元,用于將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進行比較;確定單元,用于在所述比較單元確定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一致的情況下,確定所述第一譯碼單元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成功。優選地,所述第一譯碼單元用于對所述軟信息進行全盲檢測得到所述第一譯碼結果及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優選地,所述確定單元還用于在所述比較單元確定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下,確定所述第一譯碼單元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時發生誤檢。優選地,所述屬性信息包括:檢測到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位置、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長度。優選了,所述屬性信息還包括:控制信道粒子聚合度。通過本專利技術,使用不同譯碼器進行二次譯碼,將兩次譯碼結果進行比較,使得誤檢率降低,同時也不會增加數據計算占用的時間,進而提高了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譯碼的準確性,提高了用戶設備的系統性能。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專利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本專利技術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專利技術,并不構成對本專利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譯碼方法的流程圖;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譯碼處理流程;圖3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編碼處理流程;圖4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的譯碼處理流程圖;圖5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譯碼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文中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專利技術。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申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在LTE系統中,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Information,簡稱為DCI)的錯誤校驗是通過DCI傳輸信息中的循環冗余校驗(CRC)完成。假設PDCCH的有效bit為a0,a1,a2,a3,...,aA-1,那么校驗位p0,p1,p2,p3,...,pL-1,其中,A是PDCCH的有效載荷位數,L是校驗位數,控制信道的DCI信息校驗位長度設置L=16。gCRC16(D)=[D16+D12+D5+1],CRC長度L=16,輸入比特與多項式經過一定的運算得到輸出序列b0,b1,b2,b3,...,bB-1,B=A+L。由于DCI信息的校驗位為16位,理想狀況下,譯碼器對DCI的軟信息進行譯碼時的誤檢概率為1/216。但是由于譯碼器的性能不可能完全達到此理想要求,導致實際應用中DCI的誤檢率隨著譯碼器的性能變化而變化。因此,考慮到ML、CVA等算法的復雜性,為了大大降低譯碼器的誤檢率,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譯碼方法,該方法采用兩個譯碼器進行兩次譯碼。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譯碼方法的流程圖,如圖1所示,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譯碼處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驟:步驟S102,第一譯碼器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DCI)的屬性信息;其中,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的軟信息可以由譯碼預處理單元負責獲取。在本專利技術優選實施例中,DCI的屬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DCI的長度、檢測到DCI的位置。在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另一個優選實施方式中,DCI的屬性信息還包括以下至少之一:DCI的大小、控制信道粒子(controlchannelelement,簡稱為CCE)聚合度等信息。其中,第一譯碼器可以對PDCCH的軟信息進行全盲檢測,從而得到上述第一譯碼結果及DCI的屬性信息。步驟S104,第二譯碼器根據上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對上述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二譯碼結果;第二譯碼器在第一譯碼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譯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譯碼器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第二譯碼器根據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二譯碼結果;將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進行比較,在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一致的情況下,確定所述第一譯碼器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成功。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譯碼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譯碼器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第二譯碼器根據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二譯碼結果;將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進行比較,在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一致的情況下,確定所述第一譯碼器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成功。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屬性信息包括:檢測到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位置、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長度。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屬性信息還包括:控制信道粒子CCE聚合度。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譯碼器對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軟信息進行譯碼,得到第一譯碼結果及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包括:所述第一譯碼器對所述軟信息進行全盲檢測,得到所述第一譯碼結果及所述物理下行控制信息的屬性信息。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還包括:在所述第一譯碼結果與所述第二譯碼結果不一致的情況下,確定所述第一譯碼器對所述軟信息進行譯碼時發...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杜文亮,
申請(專利權)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