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的開閉件,能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且不會以超過所需的大小使袋打開,即使在安裝于寬度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取出內容物,且不會夾入粒狀、粉狀等內容物從而妨礙袋的關閉。該開閉件具備:一對凸狀的啟封部(11、12),經由與袋的取出口對應的狹縫(S)而相互對置,并且分別沿取出口的一個端緣和另一個端緣粘結而將端緣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鼓起成凸狀;鉸接部(21、22),分別連結啟封部(11、12)的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并且將啟封部(11、12)支承為能夠在關閉狹縫(S)的關閉位置(P1)與打開狹縫(S)而能夠取出內容物的打開位置(P2)間擺動;一對把手部(31、32),分別以離開狹縫(S)的方式設置于啟封部(11、12),在欲打開狹縫時用手指按壓一對把手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能夠簡單地開閉袋的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
技術介紹
近來,各種食品作為內容物而收納于例如使合成紙、合成樹脂制的薄膜貼合而制作的軟質的袋(小袋(pouch))。其中,在作為內容物而收納一點點反復使用的例如鹽、胡椒等調味料、海苔拌飯素、茶葉等的袋上設有塑料制的接合件,其能夠反復開閉(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一般情況下,例如,若小袋是通過將矩形形狀的兩張薄膜粘貼在一起而制作的,則塑料制的接合件沿其短邊設置。在兩張薄膜各自的內表面側,大致遍及短邊的全長設置有 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凸部和凹部。當打開接合件時,用左右手分別捏住兩張薄膜的接合件的中央附近井向左右張開。由此大致貫穿全長地解除接合件的凸部與凹部的卡合,從而使小袋大開ロ,能夠從中取出內容物。另ー方面,當關閉小袋時,例如,用左手捏住小袋,用右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從兩張薄膜的外表面側按壓接合件的端部,首先,使接合件的一個端部的凸部與凹部卡合。然后,保持捏著接合件的狀態,一邊使大拇指與食指沿著接合件移動,一邊使凸部與凹部一點一點卡合。該動作持續至接合件的另ー個端部為止,從而使接合件的凸部與凹部在全長范圍內卡合。由此能夠關閉小袋而將袋封閉。專利文獻I:日本特開2000-33956號公報然而,上述塑料制的接合件存在其開閉作業繁瑣的問題。即,打開接合件時、關閉時,均需要使用左右雙手。并且,即使內容物例如是小粒狀的,也難以與之對應地稍微打開接合件,從而大致遍及全長地打開。而且,頻繁能夠引起如下情況,即當關閉接合件時,使凸部與凹部卡合異常困難,且無法目視確認是否卡合好,而只依賴于手指的感觸,從而即使想要卡合好而使手指移動至接合件的另ー個端部,但實際上卻沒有卡合好,而接合件沒有關閉。并且,在接合件為向左右張開的構造的基礎上,例如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例如,3cm以下左右)的小袋的情況下,由于其打開基本上變得很困難,因此存在實際上無法安裝在袋寬度狹窄的小袋上的問題。另外,例如在內容物為食鹽、海苔拌飯素、茶葉等其一部分包括粒狀、粉狀的食品的情況下,打開接合件而使小袋的開ロ部朝向斜下方,以倒出內容物的方式將其取出,但此時,由于內容物通過接合件,所以粒狀、粉狀的食品進入到接合件的凹部,因而還存在當關閉接合件吋,凸部無法良好地卡合的接合件的構造上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開閉件以及具有該開閉件的袋,S卩,能夠用單手簡單地開閉袋(小袋),并且不會以超過需要的大小來打開袋,而且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不會產生夾住粒狀、粉狀等內容物而妨礙袋的關閉的情況。技術方案I的專利技術的開閉件,安裝在形成于制作袋的片材上的內容物取出用的狹縫狀的取出ロ,來開閉所述取出ロ,該開閉件的特征在干,具備ー對凸狀的啟封部,它們具有經由與所述取出口對應的狹縫而相互對置的對置部,并且分別沿著所述取出口的ー個端緣與另ー個端緣粘結,且將所述端緣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間部鼓起成凸狀;鉸接部,其分別連結ー對所述啟封部的所述狹縫長邊方向上的兩端部,并且將一對所述啟封部支承為能夠在關閉所述狹縫的關閉位置、與打開所述狹縫而能夠取出所述內容物的打開位置之間擺動;以及ー對把手部,它們分別以離開所述狹縫的方式設置于ー對所述啟封部,在欲打開所述狹縫時用手指按壓該ー對把手部。 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2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鉸接部對打開狀態的ー對所述啟封部朝向所述關閉位置施力。在技術方案2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3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干,一對所述凸狀的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ー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ー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外表面側。在技術方案2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4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凸狀的啟封部、一對所述鉸接部以及ー對所述把手部通過板狀部件而一體形成,并且ー對所述啟封部粘結在所述片材的內表面側。在技術方案3或者4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5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根據拱門狀的彎曲形狀而形成所述凸狀。在技術方案5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6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在俯視觀察時所述狹縫具有平緩的彎曲形狀。在技術方案3或者4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7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根據彎曲形狀而形成所述凸狀。在技術方案:Γ7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8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干,具有封閉片,其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關閉所述取出口,并且隨著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打開所述取出ロ。在技術方案2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9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一對所述啟封部和一對所述鉸接部的構成包括筆直地延伸的一對導軌部、和與所述導軌部卡合而使所述導軌部彎曲成所述凸狀的整形部。在技術方案9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0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導軌部與所述整形部用ー個部件構成。在技術方案9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1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導軌部與所述整形部用分體的部件構成。在技術方案10或者11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2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導軌部具有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的內表面側的基部、從所述基部立起而貫通所述取出口的腳部、以及進行所述卡合的卡合部。在技術方案擴12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3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具有封閉片,其貼附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關閉所述取出口,并且隨著所述啟封部的打開動作而被切斷,從而打開所述取出ロ。在技術方案13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4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整形部具有封閉所述狹縫的封閉部。在技術方案f 14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5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啟封部的經由所述狹縫而相互對置的部分,具有能夠相互卡合分離的嵌合部。在技術方案f 1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6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啟封部上設有限制所述內容物的取出量的薄膜狀的篩部。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7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所述啟封部的筆直延伸的部分在所述開ロ部打開時形成為彎曲形狀。 在技術方案I的開閉件的基礎上,技術方案18的專利技術的特征在于,ー對所述啟封部形成為對開式半圓筒狀,配置于所述打開位置時形成為圓筒狀,并且構成有在外周面連續的外螺紋部。技術方案19的專利技術的袋通過片材來制作,該袋的特征在于,具備狹縫狀的取出ロ,其用于將收納于內側的內容物取出;和開閉件,其安裝于所述取出口,用于開閉所述取出口,所述開閉件是技術方案廣18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閉件。根據技術方案I的本專利技術,通過用單手來操作把持部,能夠簡單地開閉袋的取出ロ。并且,以與啟封部的大小對應的大小來使取出口開ロ,從而不會以超過需要的大小使取出口打開。并且,由于啟封部大致整體打開,所以在安裝于寬度狹窄的袋的情況下也能夠取出內容物。另外,例如,在內容物為小的粒狀、粉狀等的情況下,將啟封部配置于打開位置而使取出口開ロ,并以使該取出口位于下方的方式使袋斜向傾斜,以倒出的方式取出內容物,由于這些內容物不與啟封部的對置部接觸,因而當啟封部返回至關閉位置吋,內容物不會夾在這些對置部之間的狹縫中而妨礙袋的關閉。即,能夠可靠地關閉狹縫而提高封閉性。根據技術方案2的專利技術,配置于打開位置的打開狀態的啟封部,被鉸接部朝向關閉位置施力,從而尤其不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日野智晴,
申請(專利權)人:日野智晴,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