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減振用金屬板,其用于接合一對對象構件間,發(fā)揮與這些對象構件間的相對位移相對應的能量吸收性能,其具備:接合于所述各對象構件的一方上的第1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對象構件的另一方上的第2接合部;以及設置在所述第1接合部與所述第2接合部之間的拉伸力及壓縮力的傳遞路徑上,且具有縫隙的振動吸收部;其中,所述第1接合部及所述第2接合部分別呈與所述相對位移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帶狀。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本專利技術涉及接合一對對象構件間,并發(fā)揮與這些對象構件間的相對位移相對應的能量吸收性能的減振用金屬板和具備該減振用金屬板的建筑結(jié)構物。
技術介紹
近年來,隨著防災意識的提高,采用通過減振阻尼器抑制地震時的晃動的減振結(jié)構的住宅及公寓大樓等建筑構造物在增加。作為這種減振結(jié)構中采用的減振阻尼器,例如,利用鋼材壓縮及拉伸時屈服、塑性化的過程吸收振動能量的鋼材阻尼器,因能夠以低成本發(fā)揮較大的衰減性能,已在許多建筑構造物中采用。即使在鋼材阻尼器中,抗軸力的斜撐阻尼器因結(jié)構簡單、容易設計而最普及。作為斜撐阻尼器以外的鋼材阻尼器,有利用底座或接合金屬器具的阻尼器。 例如,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在柱的腳部與基礎部分之間夾設底座阻尼器的減振結(jié)構。該底座在對柱作用拉伸力時,發(fā)生彎曲屈服或剪切屈服。而且在此時的變形過程能量的作用下,吸收發(fā)生在柱腳部的拉伸力,從而發(fā)揮減振功能。此外,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通過具有使阻尼器用鋼板彎曲-剪切屈服這樣的形狀,即使阻尼器用鋼板在剪切屈服后承受交變載荷,也能抑制其剪切屈服強度上升的技術。可是,為了提高建筑構造物的抗振性能,利用各對象構件間的相對位移使振動衰減是有效的。因此,除上述阻尼器結(jié)構以外,還可考慮利用地基與連續(xù)基腳(continuousfooting)之間或墻板與地板鑲板的層間中的相對位移,通過活動阻尼器而使振動衰減,從而吸收振動能量。但是,專利文獻1、2中公開的技術由于不是以配設于地基與連續(xù)基腳之間或墻板與地板鑲板的層間這一非常狹窄的間隙為前提,因此在這樣狹窄的地方,存在不能吸收振動能量的問題。如果在相對位移的對象構件間插入阻尼器的一部分,則阻尼器的插入部分與阻尼器的沒有插入的部分相比剛性提高。其結(jié)果是,阻尼器的插入部分的相對位移減小,而沒有插入阻尼器的部分的相對位移增大,因此產(chǎn)生不能高效率地吸收振動能量的情況。因此,重要的是在產(chǎn)生相對位移的整個部分普遍插入阻尼器。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I :日本特開2004-092096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8-111332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專利技術所要解決的課題于是,本專利技術是鑒于上述的問題而研究出來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減振用金屬板及采用該減振用金屬板的建筑構造物,該減振用金屬板被接合于一對對象構件間,發(fā)揮與這些對象構件間的相對位移相對應的能量吸收性能,其中,特別是該減振用金屬板可配設在非常狹窄的間隙,而且可應用于建筑構造物的各種部位。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本專利技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達到所述目的,采用了以下的構成。即(I)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減振用金屬板,其用于接合一對對象構件間,發(fā)揮與這些對象構件間的相對位移相對應的能量吸收性能,其特征在于,具備接合于所述各對象構件的一方上的第I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對象構件的另一方上的第2接合部;以及設置在所述第I接合部與所述第2接合部之間的拉伸力及壓縮力的傳遞路徑上,且具有縫隙的振動吸收部;所述第I接合部及所述第2接合部分別呈與所述相對位移的方向大致平行的帶狀。 (2)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也可以是以表面與所述各對象構件的一方相接,而且背面與所述各對象構件的另一方相接的方式,夾入所述各對象構件間的一塊板。(3)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也可以將所述第I接合部經(jīng)由所述振動吸收部而以兩列設在以所述第2接合部為中心的大致線對稱的位置上。(4)根據(jù)上述(3)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的構成在沿著所述相對位移的方向觀察時,所述第I接合部的長度尺寸長于所述第2接合部的長度尺寸,且所述兩列的第I接合部的端部間接合在一起。(5)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也可以實施析出硬化加工或相變誘導塑性(TRIP)加工,從而使屈服強度與最大屈服強度之比達到4/5以上。(6)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所述第I接合部及所述第2接合部的至少一方也可以沿著所述相對位移的方向通過補強構件來補強。(7)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構成在所述第I接合部上形成第I貫通孔,用于插通將該第I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對象構件的一方上的第I接合件(fastener);而且在所述第2接合部上形成第2貫通孔,用于插通將該第2接合部接合于所述各對象構件的另一方上的第2接合件;所述第I貫通孔及所述第2貫通孔中的至少一方是向與所述相對位移的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長孔。(8)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構成與所述第2接合部的兩側(cè)鄰接而設置有一對所述振動吸收部;進而與這些振動吸收部的外側(cè)鄰接而設置有一對所述第I接合部;所述傳遞路徑是經(jīng)由所述振動吸收部連結(jié)所述第I接合部和所述第2接合部的路徑。(9)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構成與所述第2接合部的兩側(cè)鄰接而設置有一對所述振動吸收部;進而設置有從這些振動吸收部的外側(cè)沿著所述相對位移的方向延伸的一對延長部;與所述各延長部連續(xù)地設置有所述第I接合部;所述傳遞路徑是連結(jié)所述第2接合部、所述各振動吸收部、所述各延長部和所述第I接合部的路徑。(10)本專利技術的建筑構造物具備上述(I) (9)中任一項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11)根據(jù)上述(10)所述的建筑構造物,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構成還具備連續(xù)基腳和建筑物上部軀體的地基;以所述減振用金屬板夾在所述連續(xù)基腳與所述地基之間的狀態(tài),將所述第I接合部接合于所述連續(xù)基腳及所述地基中的任一方上,將所述第2接合部接合于所述連續(xù)基腳及所述地基中的另一方上。(12)根據(jù)上述(10)所述的建筑構造物,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構成還具備壁框和地板梁材;所述第2接合部被接合于所述壁框上,而所述第I接合部被接合于所述梁材上。(13)根據(jù)上述(10)所述的建筑構造物,其中,也可以采用以下構成具備配置在通過多根鋼管柱形成的區(qū)段內(nèi),同時具有多根斜撐柱(或拉條braCe)的減振用阻尼器;在所述各鋼管柱與所述各斜撐柱之間的接合部位及所述各斜撐柱間的接合部位中的至少一方設有所述減振用金屬板。專利技術的效果根據(jù)上述(I)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通過設置在第I接合部與第2接合部之間的拉伸力及壓縮力的傳遞路徑上,且使具有縫隙的振動吸收部早期彎曲屈服,使其塑性變形,便能保持抑制屈服強度上升的狀態(tài)不變而發(fā)揮穩(wěn)定的變形能吸收性能。而且,通過使該減振用金屬板發(fā)揮與對象構件間的相對位移相對應的能量吸收性能,可有效的發(fā)揮配設該減振用金屬板的建筑構造物的減振功能。 特別是在本專利技術中,如上述(2)所述,在形成可夾在各對象構件間的一塊板時,能夠設置在迄今為止不能插入的狹窄的間隙中,而且可在建筑構造物的多個部位上應用。 此外,在本專利技術中,在使振動吸收部的與所述相對位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長度尺寸長于規(guī)定尺寸時,能夠增大發(fā)生在減振用金屬板的兩端的彎矩,可容易使振動吸收部彎曲屈服。另一方面,在使振動吸收部的與所述相對位移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長度尺寸短于規(guī)定尺寸時,通過發(fā)生在該振動吸收部的剪切力使振動吸收部屈服。理想的情況是,為了使振動吸收部彎曲屈服或剪切屈服,最好使縫隙孔的形狀形成大致菱形。另外,如上述(5)所述的減振用金屬板那樣,實施析出硬化加工或相變誘導塑性加工(加工成具有相變誘導塑性的金屬板),從而使屈服強度與最大屈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技術特征摘要】
【國外來華專利技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河合良道,尾崎文宣,
申請(專利權)人: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
類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