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對栽培植物的土壤進行底部供水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該系統包括由供水器(11)進行供水的多個用于儲水的供水盤(12),在供水盤(12)上設有對供水盤(12)內的水分進行吸取并由植物土壤底部傳遞至植物土壤內的供水頭(10)。采用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實現了對多棵植物進行根部水分的持續自動供給,提高了供水效果,確保了植物對水分的需求,其結構簡單。(*該技術在2022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對栽培植物的土壤進行底部供水的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
技術介紹
現有技術中,在植物栽培過程中,如盆景類植物多采用單株植物栽培形式,其供水方式多采用噴頭噴灑的形式,但該形式較為浪費水資源,且不能確保植物根部對水分的需求;也有采用無土栽培或通過對植物根部進行補水的供水結構,如中國技術專利CN2412365Y公開了一種滲水式花盆,采用花盆與水盆分體式結構,花盆下面有存水盆,套有塑料管的滲水棒連通花盆和存水盆,滲水頭插在花盆中,吸水頭存放在存水盆中,存水盆有注水口可隨時加水,通過該結構實現了對植物的供水,防止了水分的蒸發,節約了水資源, 但該結構僅適合對單株植物的培養,且需要人為的對存水盆中的水位進行觀察,不能實現植物的無人監視栽培;此外,對于大面積或多棵植物栽培,只能采用單棵植物供水或是對多棵植物噴灑水分的補水方式,其間接的提高了人為栽培的勞動強度,且補水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能夠對多棵植物進行持續自動供水的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在滿足植物用水需求的同時,無需人為補水,且有效的節約了水資源。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該系統包括由供水器進行供水的多個用于儲水的供水盤,在供水盤上設有對供水盤內的水分進行吸取并由植物土壤底部傳遞至植物土壤內的供水頭。通過供水器對多個供水盤的同時供水,實現了對多棵植物的同時栽培。作為對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各供水盤相互連通,所述的供水器與其中一個供水盤供水連接。將各個供水盤相互連通,使各供水盤內的水位保持一致,確保了每個供水盤對應補給的植物具有相同的供水狀態。作為對本技術的改進,在供水盤內設有對供水盤內的水位進行測量的水位傳感器,該水位傳感器將感應到的水位信號發送給供水器的控制模塊,由控制模塊控制供水器向供水盤供水。通過增設水位傳感器,在各個供水盤的水位低于所需水位時,系統能夠控制供水器對各供水盤內進行補水,進一步提高了自動化供水效果。作為對上述方式的限定,所述的供水盤包括由上蓋和下體扣合而成的具有容腔的主體,在上蓋上設有至少一個與容腔連通的通孔,在通孔內插裝有探至容腔內液面以下的供水頭,在下體的兩對應側面上分別設有與容腔連通的、處于同一水平位置的進水管和出水管,相鄰的兩個供水盤之間通過連接二者進水管和出水管的連接軟管實現二者的連通。作為對上述方式的改進,在進水管上方的下體側壁上設有與容腔連通的溢水管。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所述的供水頭包括對存水進行吸收并傳遞的硬性的本體,在本體的內部設有密閉的用于盛裝肥料的存儲腔。作為對上述方式的限定,在本體的底部設有與存儲腔連通的填料口,在填料口上扣裝有封堵蓋。作為對上述方式的改進,所述的本體成彈頭狀。綜上所述,采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實現了對多棵植物進行根部水分的持續自動供給,提高了供水效果,確保了植物對水分的需求,其結構簡單。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更進一步詳細說明圖I是本技術實施例所示整體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為供水盤與供水頭安裝狀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縱向剖視圖。圖中I、上蓋;2、下體;3、容腔;4、主體;5、通孔;6、進水管;7、出水管;8、溢水管;9、倒刺;10、供水頭;101、本體;102、存儲腔;103、封堵蓋;11、供水器;12、供水盤;13、水位傳感器;14、植物盆栽;15、連接軟管。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涉及的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由圖I所示,該系統包括由供水器11進行供水的多個用于儲水的供水盤12,在供水盤12上設有對供水盤12內的水分進行吸取并由植物土壤底部傳遞至植物土壤內的供水頭10。在本實施例結構中,采用上中下三層植物栽培形式,植物盆栽14放置在供水盤12上(圖I中僅示出了上層的供水盤12上放置植物盆栽14),供水盤12具有相同的結構,由圖2、圖3可以看出,供水盤12包括由上蓋I和下體2扣合而成的具有容腔3的主體4,上蓋I對植物盆栽14進行支撐,且在上蓋I上設有至少一個與容腔3連通的通孔5,本實施例中通孔5為兩個,其中一個通孔5設置在上蓋I的中心位置,在該中心位置的通孔5內插裝有探至容腔3內液面以下的供水頭10,該供水頭10的頭部由盆栽14的底部插入到盆栽14的土壤內。在下體2的兩對應側面上分別設有與容腔3連通的、處于同一水平位置的進水管6和出水管7。在進水管6上方的下體2側壁上設有與容腔3連通的溢水管8。在進水管6、出水管7及溢水管8的外廓上設有倒刺9,通過倒刺9的設置,可以使各水管與輸送水源的連接軟管15實現緊密插裝。供水頭10包括對存水進行吸收并傳遞的硬性的本體101,本體101成彈頭狀,且采用微孔吸水材料制成。在本體101的內部設有密閉的用于盛裝肥料的存儲腔102。在本體101的底部設有與存儲腔102連通的填料口,在填料口上扣裝有封堵蓋103。各個供水盤12相互連通,即相鄰兩個供水盤12之間的進水管和出水管通過連接軟管15相連,這樣,供水器11只需與其中一個供水盤12的進水管12通過連接軟管15相連即可實現對各個供水盤12的供水。值得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供水器11采用三個并聯的水路對各層右側的供水盤12進行供水,位于各層左側的供水盤12的出水口應當進行封堵,以防止水流瀉出。 此外,為了實現本系統的自動供水,在各層左側的供水盤12內分別設有水位傳感器13,水位傳感器13用于對各層供水盤12中的水位進行檢測,并將該檢測結果發送給控制模塊,該控制模塊采用常規的集成芯片設計,其接收水位傳感器13的感應信號后,對供水器11進行供水控制。如供水器11可采用泵送式供水裝置,也可以采用水塔等儲水容器,在本實施例中,供水器11采用泵送式供水裝置,當水位傳感器13檢測供水盤12內的水位低于所需水位時,控制模塊控制供水器11開始泵水,當水位達到所需水位時,控制模塊控制供水器11停止泵水。當水位超過所需水位時,多余的水由溢水管8流出,為了防止溢水管8流出的水四處亂濺,可直接在溢水管8上接上一根軟管,已將流出的水直接引向地漏。當供水器11采用水塔式供水裝置時,需要使供水器11處于一定的高度,以確保供水器11中 的水通過勢能流入到供水盤中,此時,需要在連接軟管15上加設開關,再由控制模塊控制開關的開閉,實現對各個供水盤12的水分補給。權利要求1.ー種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包括由供水器(11)進行供水的多個用于儲水的供水盤(12),在供水盤(12)上設有對供水盤(12)內的水分進行吸取并由植物土壌底部傳遞至植物土壌內的供水頭(10)。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各供水盤(12)相互連通,所述的供水器(11)與其中ー個供水盤(12)供水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其特征在于在供水盤(12)內設有對供水盤(12)內的水位進行測量的水位傳感器(13),該水位傳感器(13)將感應到的水位信號發送給供水器(11)的控制模塊,由控制模塊控制供水器(11)向供水盤(12)供水。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水盤(12)包括由上蓋(I)和下體(2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植物根部智能控制供水系統,其特征在于:該系統包括由供水器(11)進行供水的多個用于儲水的供水盤(12),在供水盤(12)上設有對供水盤(12)內的水分進行吸取并由植物土壤底部傳遞至植物土壤內的供水頭(10)。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小朋,王首陽,
申請(專利權)人:王小朋,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